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

2025-03-28 10:57:13  本文已影响人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
1)前言
个人读完后非常感慨,认为像这种文化典籍不应该人到中年才遇到,可能很年轻的时候相对没什么时间,都忙着生活、生存,再加上有那么多光怪陆离的事情吸引人,对文言文确实提不起兴趣。而且通篇是纯文言文,没任何注释、解读,虽然个人不反感这种模式,但难度不亚于学外语,可能会生生隔开读者与王阳明之间的距离,让人很唏嘘。
这之前,我对王阳明的理解仅限于他是心学集大成者,以及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论。而且,最近一年内才知道他本名叫王守仁,除了心学,在军事和书法上的造诣也很深。
这次读后感从以下方面展开,文字巨多,本妖真的很感慨。
全集内容梗概、王阳明生平履历、小妖说之对王阳明早逝的理解、古文观止之《瘗旅文》、改土归流制度、理学代表人物、小妖说之对四句教和“心即使理”的理解、类似《三国演义》的情节、“萁豆相煎”典故、书法造诣深、散见的感人事例、出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日本年号、神话传说贯穿其中。
2)全集内容梗概
《王阳明全集》的内容主要包括:给皇帝的奏疏,与门人、朋友、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以及受人所托而写的祭文、墓志铭,游历某个景点所写的散文,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的诗词歌赋,还有工作中发布的官方文件和处理的政务内容。
此外还涵盖王阳明的生平大事记,从五世祖到王阳明为止六人的传记,以及王阳明去世后,有关联的地方纷纷建立学院、祠堂的情况,同时有明代、清代、民国时期著名人物对《王阳明全集》的评价,比如胡宗宪、李贽、徐光启、黄道周、钱谦益、纪昀(纪晓岚)、严复、章炳麟、梁启超等。
以下为马士琼、纪昀的评价:
“独阳明先生之为言也,学继千秋之大,识开自性之真,辞旨蔼粹,气象光昭,出之简易而具足精微,博极才华而不离本体,自奏议而序、记、诗、赋,以及公移、批答,无精粗大小,皆有一段圣贤义理于其中,使人读之而想见其忠孝焉,仁恕焉,才能与道德焉,此岂有他术而侥幸致此哉?盖学问真,性命正,故发之言为真文章,见之用为真经济,垂之训为真名理,可以维风,可以持世,而无愧乎君子之言焉耳。”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3)王阳明生平履历
祖上为从山东迁来的琅琊王氏,和王羲之有渊源,原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后移居余姚(今浙江宁波)。父亲王华状元及第后入京做官,王阳明跟随入京后出游过居庸关。十三岁母亲去世,遭受一定打击。期间有做圣人的志向,不以入仕做官作为第一要务。十七岁时在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夫人诸氏。
二十一岁在浙江参加乡试未中,随后前往北京与父亲生活,发生“格竹”逸事,人因此生病,感慨圣人难做,因此随波逐流泛滥于词章。

二十六岁在北京,当时边境不宁,朝廷急需相应人才,王阳明认为当时设定的武举只能让人获得骑射等技能,无法收获谋略,从而主动涉猎兵书,遇到宾客汇聚一堂的情景,就拿出果仁来摆列阵势取乐。

二十八岁认为单学词章不够,朱熹的思想又无法理解,认为外物和本心是二者,是分开的,愈加认为圣人难做,偶遇道士谈养生,开始有遁世归山的想法。同年中进士。

三十五岁之前基本都在北京生活,三十一岁开始渐渐觉得修仙成佛不是他所追求的,思虑过多,精神略有恍惚,有离世想法,最后因放不下祖母和父亲,断绝了这个念想,重新考虑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三十四岁又重新燃起做圣人的志向,致力于授徒讲学,但当时大多数人不理解,把他这种行为看做是博取名声,唯有湛若水认为可行。

三十五岁抗疏直柬救南京科道官,触怒宦官刘瑾,被罚入诏狱并廷仗,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做驿丞。三十六岁在钱塘,投水假死躲避刘瑾迫害,后来跟随一商船到了福建。本想隐遁逃避,结果寄宿寺庙中一位奇人的话点醒了他,随即决定前往贵州龙场赴任。

三十七岁至三十九岁在龙场,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只能和来自中原的人交流,随同而来的仆人因各种不适生病,王阳明劈柴做饭悉心照顾,怕他们离家抑郁,还兼职弹奏越曲调笑。与当地人的关系变得亲近,以至于出现官吏刁难的情况,当地人会出面维护。此外,当地人还帮助王阳明改变了居住环境。这段时期被称为龙场悟道时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三十九岁调任庐陵(今江西吉安)知县。四十岁至四十五,在京师、浙江、南京、滁州一带活动。

四十五岁至四十七岁,担任南赣、汀漳处巡抚期间,为防止居民为盗贼通风报信,颁布《十家牌法》,类似保甲连坐制度,需要居民及时上报可疑人员情况,如果违规隐瞒窝藏,官府查出后十家连坐受罚。

后期负责南赣、汀漳处军务,且王琼奏请赋予王阳明便宜行事的权力(见机行事,不用获得上层许可)。先后奏请设立平和县、崇义县、和平县,以分化盗贼势力,让他们无法聚集起来重新作乱。期间仍授徒讲学,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传习录》相继刊刻。

四十八岁至五十岁在江西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同时正德皇帝在周围宦官佞臣的策动下浩浩荡荡南下,打算让王阳明把抓获的宁王重新放回鄱阳湖,让他亲自抓获。王阳明前后四次上疏请求顺便归省都被驳回。在钱塘交付被擒宁王后短暂归省,后返回江西。

考虑到南昌经历宁王叛乱,以及随之而来的旱灾,奏请减免租税。同时愈加坚信“良知足以忘忧患、出生死,是真正的圣门正法眼藏”。五十岁被封新建伯。期间给陆九渊学说正位,让其嫡派子孙享受应有的恩惠。

五十一岁至五十六岁在浙江,尽管平定宁王叛乱是大功,但朝廷内外嫉妒他立功的人纷纷罗织各种谣言中伤,比如和宁王勾结不成才举旗反抗,以及纵容士兵烧杀掠夺等等,且希望把上报的功绩册删减后呈上。为避祸,王阳明两次上疏请求撤销对个人的封赏。

期间仍和门人讲学,有书信往来,回避大礼议问题。设立阳明书院。五十五岁时,嫡传儿子正亿(原名正聪)出生,后来与门人之一的黄绾结成儿女亲家。五十六岁受命前往广西平定思恩、田州叛乱。

五十七岁在广西不费一兵一卒平叛思田叛乱(攻心),随后采取措施教化当地少数民族,比如兴建学校、抚慰新民(呼吁向善)。并且借助平叛思恩的官军返回之际,顺便平叛了两广地区的八寨、断藤峡叛乱(武力镇压)。

同年在未获得批准的情况下返乡,途中逝世于南安(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王阳明去世这一段还是让人很感慨的,感觉他一生真的做了很多事情)

4)小妖说之对王阳明早逝的理解

王阳明家有长寿基因,他的祖母岑氏活到百岁而终,很少在古代文学作品里看到有人这么长寿,像尧舜禹这种,即便很长寿,也让人觉得有虚构夸大的成分。王阳明不算英年早逝吧,但五十七岁的寿命确实有点短。

本妖认为,他年轻时已经因为涉猎百家、思虑过多而影响身体健康,又遭受廷仗责罚,身体落下了病根。后面被贬至贵州龙场,环境同样非常不友好。紧接着又去江西、福建、两广地区处理各种叛乱,当地气候炎热潮湿是外因,对他的健康有影响,毕竟出生地浙江靠海,气候相对舒适。

从内因上来看,尤其是平定宁王叛乱这种,算是以少胜多的案例,难度不小,主将没有点个人魅力和谋略,明朝可能就折在宁王这儿也未可知,毕竟当时朝野上下很多人和宁王有往来,看热闹的舆论似乎认为宁王胜局已定,但王阳明还是抱着打败宁王的坚定信念,运用各种计策调兵遣将、谋划布局,无论是反间计,还是攻心计,还是严明纪律军法,这些也对健康有影响吧。

杀敌一千自损百八是有道理的,所以才会有招抚是上策,剿除是下策的理念吧。

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皇帝行为荒诞不靠谱,不是巡游,就是请佛,有正义感的大臣需要委婉劝谏,可能都未必听,以及小人当道,各种刁难诽谤,即便像王阳明这种维持住了王朝不被颠覆的局面,仍然躲不开被攻击,正常人的内心不可能不起波澜吧。

如王阳明这种既能解决某个矛盾,又能提出对策免除后顾之忧的人材才很少,所以即便身体已经到了残破不堪的地步,四次上疏想退休回家养老都不被允许,因为没有如此全面的人可以取代他,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表,但一个人再强大也无法挽救整个王朝的颓势。

不知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什么意思,是单纯的让人“存天理,灭人欲”,不要有各种欲望,以“忠义礼智信”的观念执行下去就ok呢,还是另有所指。

可能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是,有些境界普通人真的无法达到。

5)古文观止之《瘗(yi)旅文》

入选古文观止的《瘗(yi)旅文》出自王阳明龙场悟道期间。

故事大概是说父子仆从三人从中原来到龙场,王阳明见后没细问详情,随后几天三人接连去世,王阳明想带着仆人把他们就地埋葬了,以免尸身让各种豺狼虎豹吃了,刚开始仆人不愿意,王阳明劝说道,他们的身世和我们又有啥不一样呢(同是天涯沦落人)?说得仆人心有戚戚焉,就付诸行动了。

古代人是忌讳远行的,因为充满了未知。从京城到贵阳,从地图上看差不多一个对角线,现在坐高铁还要好久呢,在当时不发达的交通状况下,翻山越岭,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更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到达。

王阳明自己深有体会,所以感慨颇深,随后发表了一番议论,意思是作为吏目,俸禄也不高,自己和妻子在老家躬耕田野也足够养活自己了,何必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这种烟瘴之地呢,如果真贪恋这点俸禄,就该高高兴兴的,为啥还满面愁容呢?已经受尽磨难到目的地了,再因此而发愁,外攻内侵,人肯定出问题。

他也联想起自己的遭遇,正因为不为外部环境所累,所以才活了下来,但看到吏目父子仆从三人的遭遇,还是悲从心来,以下为节选祭文: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6)改土归流制度
在平叛广西思恩叛乱时,涉及到一个历史名词:“改土归流”。王阳明认为,田州靠近如今的越南,少数民族聚集,需要借助当地土官的兵力形成屏障来维护中原,如果剿除殆尽,则一旦边境出现问题,就需要自己来解决,不好管理。这可能是后期平叛时采取招抚而不是剿杀策略的原因。
田州切近交趾,其间深山绝谷,瑶、僮盘据,动以千百。必须存土官,藉其兵力,以为中土屏蔽。若尽杀其人,改土为流,则边鄙之患,我自当之;自撤藩篱,后必有悔。”奏下,尚书王时中持之,得旨:“守仁才略素优,所议必自有见。事难遥度,俟其会议熟处,要须情法得中,经久无患。事有宜亟行者,听其便宜,勿怀顾忌,以贻后患。”
确实不费一兵一卒而成功平叛,对朝廷和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好,这期间不得不提一位叫做岑伯高的人。王阳明在论功行赏的奏疏中提到他品行端正,在少数民族地区游学,应该也熟悉当地的风情,深受当地土官和民众的仰慕。直接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区,诚心招抚,功劳不小,王阳明本想给他申请个官当当,无奈本人拒绝,仍想走科举取士的道路,不知这算不算一个借口。
不过王阳明还是从军饷中拿出一百两赏赐给了他,要知道很多场合下赏赐别人要么是从无碍官银中出,要么就只有几两,凭此也间接看出岑伯高的贡献确实非常大。
“然而奔走服役,固有效劳于下者,其间乃有深谋秘计之士,潜开默导,以会合事机,其功隐而难见,此惟主将知之,功成行赏,是所谓首功者也。”
“照得儒士岑伯高素行端介,立心忠直,积学待时,安贫养母。一毫无所苟取,而人皆服其廉;一言不肯轻发,而人皆服其信;游学横州、南宁之间,远近士夫,及各处土官土夷,莫不闻风向慕,仰其高节。本院抚临之初,即用此生,使之深入诸夷,仰布朝廷之德,下宣本院之诚,是以诸夷孚信之速,至于如此,本生实与有力焉。”
虽说王阳明不赞同改土归流,但后期还是朝着改土归流的方向发展,不知如今少数民族聚集的自治区是否也借鉴了这项制度。
改土归流,是指元代开始的委任流官代替少数民族土司、土官或首领进行统治的措施。
元设置土官后不久,少数地区已有改流记载。明中叶后,改流主要在贵州地区进行,并达到一定规模,大规模土司皆被改制。清雍正年间,西南土司地方割据严重,剥削所属子民,进行经济压迫,土司间的争斗严重影响了地区治安,也使得封建统治无法深入边远地区。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呈请,实行改土归流,随即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广大地区普遍推行。主要措施为废除原有土司世袭制,由清政府分别设置府、厅、州、县等行政机构,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
改土归流实现了西南民族地区与内地政治制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充了清朝势力。改土归流也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催动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改流之后,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出更强烈的全国性特征,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观和民族观的形成。
——百度百科
7)理学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最主要标签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即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传习录》主要是记录王阳明语录,以及与门人弟子之间书信往来的哲学著作。内容涉及很多著名的理学代表人物,如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周敦颐(濂溪)、程颐(伊川)、程颢(明道)。可能出于尊重,叙述过程中不直接以姓名的方式出现,而是以号列出,以下为各自的简介。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陆九渊(1139—1193)
字子静,抚州金溪人,汉族江右民系。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中国南宋理学家,心学奠基人,陆王学派的开创者。
陆九渊与朱熹齐名,而学术见解多有不合,主“心即理”说,尝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只要认识本心。与朱熹通信论难,曾会于鹅湖,作学术论争。其学术思想,为明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先生全集》,近经整理为《陆九渊集》。
周敦颐(1017-1073)
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
周敦颐自24岁步入仕途至57岁逝世,为官共30余年,《宋史》以“洗冤泽物”作为对他的评价。周敦颐从《周易》和《中庸》悟入,以《中庸》之“诚”形容《周易》“乾道变化”,创立了乾元、太极、诚道创生的宇宙论体系与“主静立人极”的修身模式,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哲学体系,相较于以前的儒家学说更为精细且富有理论特色。其为学方向与义理架构对宋明理学不同派别均有重要影响,就此而称其为“道学宗主”亦不为过。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程颢(hào)(1032—1085)
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程颢的代表作有《识仁篇》《定性书》等,明人将其文集、语录与经说等作品与程颐的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程颢既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成为当时有名望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其学说后来被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被称为“程朱理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统治思想。
——百度百科
说到王阳明的《传习录》,本妖在读的时候觉得很难,哲学观点太抽象了,单独读未必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梁启超先生在评价《王阳明全集》时提到,与其读各种抽象的语录,不如看王阳明身体力行做了哪些事情,那些才是真正体现他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的地方。
“居恒服膺孟子知人论世之义,以谓欲治一家之学,必先审知其人身世之所经历,盖百家皆然,况于阳明先生者,以知行合一为教,其表见于事为者,正其学术精诣所醇化也。综其出处进退之节,观其临大事所以因应者之条理本末,然后其人格之全部,乃跃如与吾侪相接,此必非徒记载语录之所能尽也。”
8)小妖说之对四句教和“心即是理”的理解
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自是而后,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以难。盖孟氏患杨、墨;周、程之际,释、老大行。今世学者,皆知宗孔、孟,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
其能有若墨氏之兼爱者乎?其能有若杨氏之为我者乎?其能有若老氏之清净自守、释氏之究心性命者乎?吾何以杨、墨、老、释之思哉?彼于圣人之道异,然犹有自得也。而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夸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徒取辩于言词之间。
古代各种学说,本妖只听说过儒家孔子、孟子,以及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等,第一次知道还有杨朱学派,据说是没有相关著作流传下来,观点仅散见在《孟子》等学说中,简单记录如下:
杨朱学派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之一。创始人为杨子、告子、子华子、詹子(詹何)、它嚣、魏牟等皆为杨朱学派。庄周受其学说影响,并不是旧时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他们“贵生”、“全生”的观点,对稍后的庄周很有启发。《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百度百科
当时部分人攻击王阳明的学说是伪学,但为王阳明辩护的人都提到,心学理念来自于孔子、孟子,并非王阳明独创,算是继承和发扬。
“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
因为本妖也不太理解心学理念,不好随便发挥。但他的四句教中提到“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说明这个人具有良知,再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去做善事,不做坏事,就达到格物的境界了,是这个意思吗?
如果按照我的这种理解,会觉得善恶的评判标准会因人而异,会因为阶级立场而异。拿平定宁王叛乱这件事来说,王阳明的士大夫立场认为宁王是乱臣贼子,不符合忠君爱国的思想,他的叛乱是在做坏事,王阳明的平叛是在做善事,符合天理。
但从处在底层被剥削的人看来,如今的王朝并没让他生活得很好,睡觉前仍要摸摸家里的米缸,看看够不够第二天吃饭的,仍要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仅如此还要忍受层层盘剥,所以宁王叛乱在他看来有两种态度,要么只是做一个事不关己的吃瓜群众,要么是巴不得宁王叛乱成功,反正现在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再坏能坏到哪儿去呢,说不定还有改善的可能。
再加上古代本来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哪位帝王开创基业都有很多人牺牲,只不过成功了,不仅帝王自己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顺应历史潮流,有正义性,有正当性,渐渐地旁观者似乎还真觉得没什么问题,符合天理。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宁王叛乱已经造成生灵涂炭,即便他成功了,所带来的损失不小,从仁义的角度,从不忍普通人遭受这种磨难的角度来考虑王阳明的平叛行为,觉得他的出发点值得肯定。
所谓的“心即是理”是指个人认为什么正确,什么就是天理,哪怕与外界舆论背道而驰,仅需遵从个人本心就行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人的行为真的很自由,也许只有法治健全的社会才能约束。
不知本妖这种以现代人的立场去解读四句教和“心即是理”是否合适,反正自己觉得很混乱,可能理解有误吧,仅供参考。
9)类似《三国演义》的情节、“萁豆相煎”典故
宸濠槛车入南昌,军民聚观,欢声动天地。仰见先生,呼曰:“吾欲尽削护卫,降为庶人,可乎?”先生曰:“有国法在。”遂俯首不言。以娄妃尝谏濠,求葬其尸。凡交通中外大小臣僚手籍,悉焚之。
上面这段是宁王被擒后,王阳明烧掉大小官僚和宁王往来书信的桥段,《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曹操打败袁绍后,发现军中很多官兵暗中和袁绍有书信往来。部下建议,回去要一一对号入座,查出来绝不姑息。曹操则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人烧了书信,再也不提。
本妖曾经写过《小妖读三国》系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相关链接。
另外,《七步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的意思很明显,指的是骨肉相残。
在王阳明祖父的传记中,提到了祖父对自己的弟弟特别好,兄友弟恭,以至于让邻里那些手足相残的人非常汗颜。了解《七步诗》,并联系上下文,很快能猜出“萁豆相煎”的含义,不得不说,这个比喻真的很妙。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10)出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日本年号
本妖极其佩服王阳明的文采,可能古代士大夫从小到大熟读百家经典,所以才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不像我们现代人,也就高中三年部分时间用来学古文,估计这也是读古代文化典籍比较吃力的原因。不过时代不一样,也不好过多苛求。

本妖也仅仅听过古代文化典籍的名字,没有认真读过,但知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句话出自《尚书》,且是日本“昭和”年号的来源,于是就问了下DeepSeek日本年号的出处,给出的答案如下:

日本的年号(元号)通常来源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如《尚书》、《易经》、《诗经》等,寓意吉祥、和平或繁荣。以下是几个著名年号的来源及其含义:

①明治(Meiji)

出处:《易经·说卦传》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寓意:象征光明与智慧,寓意开明治理。

②大正(Taishō)

出处:《易经·临卦》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寓意:象征正义与繁荣,寓意国家昌盛。

③昭和(Shōwa)

出处:《尚书·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寓意:象征和平与光明,寓意国家和谐。

④平成(Heisei)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内平外成”和《尚书·大禹谟》中的“地平天成”。 

寓意:象征内外和平与成功,寓意国内外安定。

⑤令和(Reiwa)

出处:出自日本古典《万叶集·梅花歌序》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寓意:象征美好与和谐,寓意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这些年号不仅反映了日本的文化传统,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11)书法造诣深

官署中蓄纸数箧,先生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书法大进。先生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

中国书法特别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个人觉得,好的书法,能够让不懂书法的人被深深吸引。

王阳明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徐渭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光芒掩盖了其个人品质,而王阳明则因其人格魅力掩盖了书法的光芒。以下为浙江博物馆馆藏的《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卷》。当初看到这件书法作品时,还没读全集,但真心觉得潇洒流丽,让人心生敬仰。


12)散见的感人事例
①优抚退休县丞
“访得赣县致仕县丞龙韬,平素居官清谨,迨其老年归休,遂致贫乏不能自存,薄俗愚鄙,反相讥笑。夫贪污者乘肥衣轻,扬扬自以为得志,而愚民竞相歆羡;清谨之士,至无以为生,乡党邻里,不知以为周恤,又从而笑之;风俗薄恶如此,有司者岂独不能辞其责。孟子曰:“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是亦有司者之耻也。”
有位县丞在任时非常清廉,退休后生活穷困无法维持,邻里不仅不帮忙还嘲笑他。王阳明知道后很生气,认为官员清廉遭嘲笑,但贪腐人员鲜衣怒马反而惹人艳羡,这种风气非常不好,当地管理者难辞其咎,所以就派人送去银两、米酒慰问,并指示当地负责人赶上什么节日要多加照顾。
②父亲王华与祖母岑氏七十年的母子情
“先生孝友出于天性,禄食盈余,皆与诸昆弟共之,视诸昆弟之子不啻己出。竹轩公及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至。太夫人已百岁,先生亦寿逾七十矣,朝夕为童子色嬉戏左右,抚摩扶掖,未尝少离。或时为亲朋山水之邀,乘舟暂出,忽念太夫人,即蹙然反棹。及太夫人之殁,寝苫蔬食,哀毁逾节,因以得疾。逮葬,跣足随号,行数十里,于是疾势愈增。病卧逾年,始渐瘳。然自是气益衰。”
“孰不有母,孰如公母寿。七十之叟,傞傞拜舞,百岁而终,归得其所。孰不有子,公子天下士。亶其忠勤,以事其事,不有其身,惟徇之义。是子是父,允文允武,勋在册府,帝锡之爵土。其生不负而殁不朽,铭以要诸久。”
解读在这儿都是无力的,还是文言文原文更感人。
③高平县志序
“弘治乙卯,慈溪杨君明甫令泽之高平。发号出令,民既悦服。乃行田野,进父老,询邑之故,将以修废举坠。而邑旧无志,无所于考。明甫慨然太息曰:“此大阙,责在我。”遂广询博采,搜秘阙疑,旁援直据,辅之以己见,遵《一统志》凡例,总其要节,而属笔于司训李英,不逾月编成。于是繁剧纷沓之中,不见声色,而数千载散乱沦落之事,弃废磨灭之迹,灿然复完。明甫退然若无与也。邑之人士动容相庆,骇其昔所未闻者之忽睹,而喜其今所将泯者之复明也。走京师,请予序。”
“如今所谓志书之类者,以纪其山川之险夷,封疆之广狭,土田之饶瘠,贡赋之多寡,俗之所宜,地之所产,井然有方。俾有国者之子孙世守之,不得以己意有所增损取予,夫然后讲信修睦,各保其先世之所有,而不敢冒法制以相侵陵。”
这位杨明甫先生看高平县没有县志供参考,就担当起了编纂的任务,广泛采访并搜集资料,旁征博引并加入自己的理解,按照《一统志》模式,列好大纲后交给县里老师来书写。完成后,县里的人特别感动,于是有人就想着到京城让王阳明写个序纪念下。
高平县(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即古代长平之战的发生地,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士兵的地方,王阳明小时候知道这段故事,也想着哪天凭吊下古迹。他认为一个地方有多大面积,山水状况怎样,以及土地肥沃程度,还有哪边交的贡赋多,哪边交的少,都需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不能一刀切,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案例,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民俗,所以地理志就有特别大的参考价值。
本妖认为,修地方志的举动虽小,但会造福一方,让人很感动。
13)神话传说贯穿其中
名人从出生到成人,相关逸事总是伴随着神话色彩,最有名的莫过于刘邦斩白蛇起义,到王阳明这儿也不例外。
从他出生时祖母梦见仙人腾云驾雾奏乐,到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以及夜宿寺庙中,王阳明的仙气震慑到猛虎不敢靠近,还有后面因为旱灾登坛求雨结果大雨骤至,在平定宁王叛乱时叩拜天地而使风向改变等等。
甚至连父亲王华的传记也充满各种奇闻,比如祖父竹轩君的坟地原本是老虎窝,老虎经常成群结队来,父亲王华昼夜在坟前哭,对老虎熟视无睹,久而久之连老虎都被驯服了,有时甚至趴在旁边看王华哭,并不侵犯人畜等等事例不胜枚举。
这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的一段话:“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不过行文充斥着神话色彩也未尝不可,可以当做艺术作品来欣赏,否则可能确实有点乏味。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 下一篇:《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