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韩江《素食者》读后感:挣扎与觉醒

2025-02-14 11:02:47  本文已影响人 

韩江《素食者》读后感:挣扎与觉醒

韩江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女作家,代表作《素食者》是获奖作品。是我读的第一本韩国小说,和所有国人一样,之前更熟悉的是韩国娱乐业,被中国媒体称为韩流,无论电视剧、电影,还是娱乐男团、女团很多都风靡一时,甚至出现过现象级的鸟叔“江南style”。

《素食者》从内涵到叙事,都有独到之处。故事就像一个神秘漩涡,让人卷入到韩江构建的复杂世界,一共讲了三个故事,通过三个不同的视角:丈夫、姐夫、姐姐,展开了对人性、社会规训与个体挣扎的深刻探讨,每个篇章都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生活表象下隐藏的真相。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章,但是合在一起更妙。第一个故事《素食者》比较传统;第二个故事《胎记》比较惊艳,虽然涉及乱伦,偷情——反抗型文学以乱伦、反道德来反抗,据说国内版有删减——但是描写的很有意思;第三个故事《树火》,更象征主义。

第一篇 素食者

故事起始于丈夫小郑与妻子英惠看似平凡的婚姻生活。小郑因自身的自卑,选择了平凡的英惠,在他眼中,妻子是符合他生活规则的存在,就像一个被他掌控的商品。英惠五年来默默承担着家务,早起准备丰盛的早餐,还做副业补贴家用,却很少为自己提要求。可即便如此,她不穿内衣的习惯,还是引起了小郑的不满,在小郑看来,女性的身体,甚至胸部,都应是符合社会期待、满足男性审视的附属品,——据说改细节是韩国社会对女性物化的冰山一角。

平静被一场梦打破,英惠梦到身处满是鲜血和肉块的仓库,自己吃着肉、喝着血水,还在血坑中看到似己非己的脸。这噩梦无疑是她生活压迫与焦虑的具象化,肉象征着以丈夫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以及周围社会规则对人的吞噬。从那之后,英惠决定成为素食者,这一转变不仅让餐桌上没了肉食,更意味着她开始脱离小郑的规则。小郑对此暴跳如雷,他指责英惠自私任性,却从未想过理解她吃素的原因,在他心里,妻子的行为偏离了他预设的轨道,就是大错特错。

随着时间推移,英惠在素食之路上越走越远,她不愿与身上有肉味的丈夫发生关系,身体也日益消瘦。小郑,令人厌恶而有代表性的韩国普男,不仅没有关心她的内心世界,反而向岳父岳母告状,将英惠视为有问题的 “商品” 进行投诉。家庭聚会成了矛盾的爆发点,在大姨子新家,全家人逼迫英惠吃肉,岳父甚至扇她耳光,强行喂肉,这一幕像极了社会对个体的暴力驯化。他们不在乎英惠为什么吃素,只执着于让她服从所谓的正常规则,就如同社会容不得任何偏离主流的行为。英惠奋起反抗,割腕以对,这是她对压迫的绝望抗争,却也让她陷入更深的困境。她在医院的遭遇同样令人心寒,岳母带来伪装成中药的黑山羊汤,试图欺骗她吃肉,被识破后还恶语相向,那句“你现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就会把你吃掉”,正是作家想说的话,赤裸裸地揭示了社会对异己的残酷吞噬。这句话略显直白,在好莱坞术语里,有种说法叫too much on the nose,有啥都直接摆在鼻子上,观众一眼就能看到。

这让人马上联想到鲁迅《狂人日记》中 “吃人” 的社会,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伟大,领先100年,封建礼教吃人的环境下,狂人发出了 “救救孩子” 的呐喊;而在《素食者》里,英惠则是在韩国社会性别压迫、社会规训 “吃人” 的环境下,艰难地寻找自我。她如同一个孤独的战士,对抗着整个家庭和社会施加的压力,每一次反抗都伴随着身心的剧痛,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坚守。从角度看,《素食者》确实堪称韩国版的《狂人日记》,两者都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对人的压迫与戕害。

第二篇 胎记

视角切换到姐夫。姐夫是个艺术家,却在两年的创作空窗期里焦虑不安,社会对男性“顶梁柱” 的规训,让他迫切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当他得知英惠臀部有胎记,且英惠身上那种在世俗潮流下做自己的特质,让他看到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将英惠视为理想的模特。这一情节看似是艺术创作的契机,却也隐藏着姐夫复杂的欲望。

英惠答应做模特,一方面是因为姐夫曾试图走进她的内心,询问她吃素的原因;另一方面,画画的主题 “花” 与她渴望成为植物的内心相契合。拍摄过程中,韩江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英惠别样的生命力,那些在她身体上绽放的花朵,似乎象征着她被压抑的自我开始慢慢舒展。可随着创作的推进,姐夫的欲望逐渐失控。他先是想找男模特与英惠合拍,后又要求同事与英惠假戏真做合体,被拒后还对英惠做出不恰当的举动。这一系列行为引发了读者对姐夫真实意图的争议,他到底是在追求艺术,还是借艺术之名满足自己的龌龊欲望?或者艺术的一部分就是抛开条条框框来实现和展示欲望?亦或只有在规则内绽放光彩,而不是以突破底线为代价呢?咱不是艺术家,业真说不好。

总之,姐夫的行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艺术与欲望的纠葛。在他的艺术体系里,性欲和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在英惠和同事身上画画时,或许他还怀揣着对艺术的追求,但当自己身上画满画后,便彻底被欲望支配。艺术创作的边界在哪里?当艺术家为了追求极致效果突破道德底线,艺术是否会沦为丑恶行为的遮羞布?

第三篇 树火

以姐姐仁惠的视角展开,呈现了另一种无奈与挣扎。姐姐在生活中同样承担着诸多角色,照顾生病的儿子、关心妹妹英惠,却唯独忽略了自己。她目睹丈夫和妹妹的丑事后,将他们送进精神病院。实际上,她也是社会规训的受害者,在照顾家庭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妹妹已经好多天不吃饭了,不但不吃肉,什么都不吃,就是一心一意要想变成一棵树,而且在精神病院里倒立着,通过倒立来对抗重力,隐喻着对抗社会规训,因为她认为树就是这样,手会长成长出根,然后胯下会长出花儿。

这花儿的意象跟第二篇还有对应,是标准的象征主义,符号主义的写法。英惠从医院失踪后,姐姐四处寻找,最终发现她像棵被雨淋湿的大树一样站在山上,她已经将自己完全想象成一棵树。英惠身体暴瘦,拒绝配合医院治疗,她的这种极端行为,是对社会彻底失望后的自我放逐。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她们姐妹俩还回溯了小时候,在一个传统父亲的压迫下是如何成长的,有一次姐俩走丢了,姐姐急死了,妹妹却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感想一:失去自我

这本书借着素食者的故事,对社会规训、性别压迫、人性欲望等诸多问题的深度反思。据说在韩国社会,男女薪酬差别巨大,女性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催生出极端的女权和男权主义。但这又不仅仅是韩国的问题,在许多社会中,人们都被各种各样的规则束缚,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人们常常被社会赋予的身份所定义,成为某某某的太太、某某某的妈妈,却忘记了自己原本的个性。就像英惠,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连吃素的选择都不被允许;姐夫在社会对男性的规训下,迷失在艺术与欲望的迷宫里;姐姐则在家庭角色的重担下,失去了自我的空间。

感想二:父权社会

整个小说是以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反抗父权社会。当然,有一点能理解的是,韩国的父权社会在东亚算最严重的,甚于日本、中国。

日本,因为整个社会被完全摧毁过,被美国人摁着重建,宪法都是美国人给你写的,当然就彻底抛弃了从前的日本那些东西,完全的以一个彻底重新开始的方式,走到现在,所以曾经日本社会中,很多以前的那种非常父权的,虽然仍有残留,但是在西方思想的强烈洗刷下,已经没有那么严重。

中国,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对女性的平等,虽然不是完全平等,但是由于新中国对女性的半边天的尊重,甚至很长时间的独生子女政策,都是相当程度上摧毁了旧中国的男尊女卑。新社会,新中国是做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革命,远远没有韩国那样。

韩国,先是被中国的这套儒家的等级制度洗刷了很久,然后又被旧日本的这些东西给洗刷了很多年,再加上它本身有根深蒂固的价值判断,所以到今天为止,东亚这几个重要的国家里,韩国的父权非常严重,就连他们永远的骄傲,在奥运会上能拿金牌的射箭队的女英雄们,即使拿了奥运金牌,因为剪短发回到韩国都要被舆论攻击。所以韩国这些年为什么涌现出这么强大的女作家,来统治韩国文坛,就是因为揭露社会的伤疤。当然,韩国社会不止这一个伤疤,还有之前的朝鲜南北战争,还包括韩国军政府时代等等。但是到了最近,这二三十年,由于那些东西慢慢退潮以后,礁石露出来,女性觉醒,反抗父权社会,是近20年来的主流伤痕。

感想三:韩国民族情绪

诺贝尔奖宣布之后,在韩国引发了狂热的欢迎,这时候韩国人也不管什么女作家、男作家了,因为韩国民族本身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么多年,夹在三个大国中间,在世界地图上看都很少见,周围没一个小邻居,中国、日本、俄国或者之前更大的苏联。他一直顽强的生存着,所以他们民族认同感特别强,产生了大家热烈的欢呼,韩江也是亚洲第一个女作女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诺贝尔文学奖有 118 位作家获奖,其中女性作家共有 18 位,本身就非常的稀少。所以他们举国欢庆,总统在声明中说,这是韩国文学的伟大成就,也是举国欢庆的时刻,而且声明还专门说到韩江有能力捕捉韩国近代史上的痛苦。韩国最著名的k-pop韩团bts防弹少年团,也在网上庆祝,其中一个人还在韩江的照片旁边加了一个哭脸和一颗心,因为他们之前就推荐过韩江的作品。

感想四:国家文化输出

欧美所有的主流媒体,对她的评价也都非常高很正面。之前她得布克奖的时候,纽约时报的书评等等都有高度的评价,当时把她誉为韩国的预言者,开创了韩国文学的新局面,激励了一代韩国作家。所以,可以说在韩国的剧,韩国的电影,韩国的音流行音乐之后,韩国的文学也站上了世界的舞台。一个国家的不同的娱乐,文化往出走的时候,它就会吸引人们去注意你们的国家,民族,你们的文化,历史。让世界对你有好奇心,然后,也会关注到你方方面面的东西,包括文学。

韩国文字历史比较短。在15世纪以前(中国已经明朝),中国文学已经无数个高峰,韩语还只有语言,没文字。一直到1443年世宗大王才组织一帮人,因为汉字去标记韩文是非常的不容易,是完全不同的语系,他们才发明了拼音文字。汉字叫训民正音,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文字这么晚才有,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不像有深厚传统的那些语言文字发展出来的文学的脉络,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所谓韩语的文学,在这之前就只有歌儿,没文字就唱,包括传说等等一代一代传下来。

有了文字以后,其实韩国上流社会也一直都用汉字。韩国考试也用汉字,然后这些士大夫也都用汉字写诗,写文章。韩国后来到了18世纪以后,开始有了一些文学,大部分都是民间传说,民间流传的加工润色成的这种比较著名的就是《春香传》,每次说韩国文学,他们就把这《春香传》拿出来,《沈青传》大概就是几本,还有一个《兴夫传》并列为朝鲜的三大古典名著小说,但是韩国的知识分子一直都用汉字来创作。后来日本人来了以后还不许说韩语,学校里禁止教韩语,都必须用日语,所以韩国的文学起步,形成大的风潮,是很后来的事情,那就是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才开始正儿八经的发展起来,就这么短的时间。但是,大家想想韩国的电影距离音乐时间更短,就能做到走向全世界,这其中又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因为韩国这些作家们,这是最根本的,有这些东西就最基本的,涌现出这么多尤其中生代作家,尤其是这些女作家,当然首先是你作品得好,然后第二是政府非常的支持,叫韩国文学翻译院(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stitute of Korea)在过去十年就支持了1138部本土作品翻译进军海外,极大降低了成本,还有大量的财团等,建立各种沟通机制,因为你光翻译了,外国出版社也不知道哪个好,所以他们做了大量推广。更重要的是韩流,韩流引发的重要的。大家对韩国文化的关注,从鸟叔的江南style到来自星星的你,到bts,到black pink,到new jeans,还有各种韩国游戏,简直是铺天盖地也都是风靡全球,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家更有印象的是韩流。据说韩流的粉丝从2012年的926万人到了去年12月已经有2.25亿人,韩国一共也就四千多万人口,全球的韩流粉丝居然如此之多。连中国媒体首次提出来的韩流这个词儿,目前也都成了英文中那个词儿,变成英文里一外来语叫Hallyu,一个英文词儿就已经火成了这样,这些韩流的明星们,他们有那么多粉丝。他们经常推荐韩国的文学。包括剧里面,也出现了韩国文学,剧里面这些文学就很受关注,少女时代的成员,bts的成员,都推荐韩国作家赵南柱创作的小说《82 年生的金智英》,bts的另一个成员推荐《杏仁》这本儿小说,这些就极大增加了韩国文学的曝光度,所以现在k-pop韩国流行乐之后,又出现了k-book。日本还专门举办k-book festival,就是韩国文学节。美剧《柏青哥》(Pachinko)火了以后,又发现原来在海外还飘着一大堆韩裔的作家,于是又把韩国国内的作家和海外的韩裔作家,统一成一个大平台,叫k l-wave就是korean literature,韩国文学wave,他们特别抱团。音乐、电影、剧、文学大家一起抱起团儿来,向全世界去冲。韩国一直就能做到,从他们那个产业出海的时候,他们的汽车、电视等等,就能抱起团儿,到他们的整个文化娱乐出海。关键还有人组织,政府也组织,财团也组织,他们自己也报团、互相推荐,剧里推荐音乐,推荐文学,音乐里推荐文学,推荐韩国的所有相关的这些文化等等。

韩国作品,第一感觉就是狠,下手真狠,文学也好,电影也好,剧也好,下手是真的是非常的狠,即使翻拍港片《无间道》的电影《新世界》,韩江的《素食者》也是一股狠劲。在这种中产阶级消费主义盛行的世界,你轻轻的揉它已经没用了,就得像拿大锤子砸的出韩国这么狠的。日本年轻人也喜欢韩国音乐,喜欢韩国的剧,电影等等,包括文学。专门办韩国文学节。韩国从一个被压迫民族,在东亚最弱小的民族,能够有一天把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还做的这么成功,2024年又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是一位年轻的女作家,虽然她1970年生人也50岁,但是相对于前些年都已经七八十岁,已经是非常年轻了,所以,热烈的祝贺韩江这位勇敢的女作家得奖,为韩国女性,为东亚女性,为全世界的女性。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 下一篇:《茶花女》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