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2024-11-16 08:35:17  本文已影响人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一本阐述宇宙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深邃问题的经典著作。

其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无形无象、无法言说的存在,却能创造和支配万物。

而德则是人们遵循道的规律行事,是道的体现和实践。

我们应该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情欲,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强大。

分享书中感触颇深的十点,以此共勉。

01

不要执着于道是什么,一定要去理解道的内涵,然后在生活中去奉行,并且在做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调整。

道,我理解的就是某种事物的最根本的发展规律,而事物发展是变化的运动的。

当你用一种语言一种理论来说明这规律时,此规律已经不是彼规律了。

“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转规律,如果任何人和事不遵循“道”,则轻则“事倍功半”,重则土崩瓦解。

仅认识到“道”是不够的,还要遵循。

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用语言叙述的道,已经是固化不变,没有与时俱进的“道”,已经是昨日黄花的“道”。

道在每个人心里,只要你心里干净,没有私心杂念,产生的那个念,你顺着这个去尝试去执行,觉得你做的事偏离了本心就去调整,这也许就是道吧。

02

每个事物都是因为有其他事物的支撑而存在,不可能独立存在。

社会也是人们互相为对方服务依托存在的。

我们身边的大部分职业都很重要,少了这些人社会就不能很好的运转。能够成为一件事情,肯定是多方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很多时候事情的走向在于利益参与者的利弊权衡。

当利大于弊,或者不做的弊端难以承受时,事情就会往前走;反之则往后走。

遇事应该先过过脑,考虑一下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后再提出解决的办法,不要片面。

03

世界上所有我们追求的名誉、大家对您的称赞,都是一种暂时的标签,如果我们追求这种虚名的话,就会丧失智慧,走向负面。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与人的本性作对,人都爱面子,都爱听别人夸赞,尤其一些儒士或者固执的人认为面子比生命还重要,包括自己。

别人夸自己的时候就感觉心里舒服,尊重自己喊自己领导把自己当一盘菜的时候就受用,别人看不上自己骂自己就生气。

发朋友圈看没多少人点赞就不开心,以前开便宜车出门就觉得不好意思,其实这些虚名全都是浮云,就是自己没有想开看明白,活的是自己,不靠别人吃不靠别人喝。

哪怕是再大的领导,兢兢业业正常干自己的事情,不求过眼云烟一样的名利权钱,那才是能得真自在,老子是有大智慧想明白这事情的高手。

04

如果以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认识事物的话,往往会被限制住,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

善与不善,因角度而变。领导者不该固守传统,而要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对于平凡的人而言,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化,自然不会被当下烦恼所囿。

辩证法!真理和本质并不是一个东西;真理是被认识到的本质,而本质则是单纯的自在。

05

我们做事不要做得太满了,要给自己留点余地。              

小满胜万全!

让我想到曾国藩的一生,都在践行欲望“小满”的生活方式。

他曾在宴席上,因为衣服穿了几十年且打着补丁,而被大家打趣。

可他却毫不在意,只是淡淡一笑说: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在他眼里,再精致的衣服和食物,再多的名声和金钱,都比不上一颗自足的心。

所以,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看你拥有的有多少。相反的,计较得越少,心态就会越好,从而可以放下求而不得的痛苦,活出坦荡。

人还是得懂得珍惜和满足,别一味追求“完美”,凡事喜欢拼命,后来才懂得,命没了,就什么也没了。

留有余地,对自己负责,对其他人负责。

06

不要先考虑去教化别人、影响别人,先做好自己,您周围的人就会慢慢受影响,这是很重要的观点。

做好自己,行不言之教,依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自为大。所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们总是声嘶力竭的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聪明材质,殊不知这已经离道渐行渐远了,怕自己不如人,怕自己让人瞧不起。

怕不如人就暗自努力,怕让人瞧不起就瞧得起别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所以说,做好自己,夯实自己,掩藏锋芒会减少不必要的嫉妒,甚至能保命。

所以说不用向别人展现我们自己,你的聪明才智不会让人羡慕,只会让人心生嫉妒。

永远不盈,永远谦卑,不声嘶力竭的表现自己,反而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千万不要想着改变任何人,做好自己,做自己的太阳,即便散发的是微弱的光,也总会在某个瞬间照亮身边人,至少自己是亮着的,自洽,便好!

07

如果您能每天安静一会儿,保持“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那么您的人生可能会与以前完全不同。

“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

“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08

大道是可以去遵照执行的,但是不要执迷,它并不一定是永恒的“道”。

真理是活的,因此是不断改变的。

真理并无休止之境,无形、无固定组织、无哲理可言。当你了解时,你就会明白,这活的东西也就是你自己。

你不能通过静态的、人为拼凑的形式,通过形式化的活动,来表达和生活。

做事情做人善于变通,所谓变则通,通则达!

遇到问题要去解决去改变,就像我们社会的一切规则一样,可以遵循,但也不要执迷,它不是永恒的,会根据具体情况变化,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灵活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勿按图索骥。

举个例子,一些APP通过利用某些人性的规则来驱动用户去做某些行为,但是你一看好使了,别人也纷纷效仿,这个人性规则就在这个阶段失效了。

09

道,我们可以拿来用,但是要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实事求是。真理为什么重要,只因为真理能指导实践。

前人总结的经验不可照搬直接用,往往要根据自己当下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否则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作为初读者,没必要上来就纠结“道”的理解,因为本来就很抽象。

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全书一直在反复地,多角度地,列举各种例子来描述“道”。

《道德经》不是系统的学术研究,更想是随笔,所以作为读者也要有整体的意识。

10

能以一种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完全跳出自己角色的状态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是一种智慧。人在社会中,本身就是立场的。

能跳出立场看事物,很难,但是能做到就是超脱的。

以加班这个事项为例,以个人立场来看,没有时薪的加班,为何我要白白浪费时间为老板开上豪车而努力?

以公司立场,就是我给了钱了,你需要帮我把事情搞定,如此这般。

但是我们是否有能力跳出立场去看待?回归到加班的具体事情上去看,是否有意义?意义有多大?

这个“无欲以观其妙”与佛家所说的“无我真空妙有”是同一个意思。

凡任何情形,只要有“我”这个立场,就必然生出“我”与“非我”的分别心,而后生出“我欲”,“我”的对错是非判断,“我”的等等等等。

因此,只有在“无我”的视角下,散发的才可能是慈悲,传递的才可能是体谅,应用的才会是庄子所说的“齐是非”,无我,故无我所欲,故无贪嗔痴,一切才都是不二的。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
  • 下一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