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2023-10-17 08:39:34  本文已影响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恶与恶的界限

读陀氏的作品,最痛苦的是阅读每个人疯癫般大段话语的输出,但是,最吸引人的也是这些大段的话语。那是对自己人性的剖析,我看到这些长篇大论时常能够感到痛苦,是借陀氏作品的背景和自白窥见作品里的人对自己处境的挣扎,也有可能是我在他们身上看见了属于我的部分。人惯常是虚伪且隐藏的,而陀氏偏偏要将所有人的内心剖开给你看,我越读,越感到疯狂,越感到心惊,也越发为这本书折服。

陀氏对这本书人物的塑造不是单一典型的刻画,而是一种“复调”,不同价值相等的意识和他们所处的世界在这部小说不相混合地结合在这个“杀父”事件里。这里面的主人公各持观点,思想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他们的声音持续地出现,就像一场平等的聚会,各种声音都有自己的舞台,光不是专门为某个主角而打。于是我被各种思想淹没,简直像是大浪里的小船,这片浪花扔起我,还没来得及安稳落地,另一片浪又将我颠起来,所以我全程都看得比较焦灼,且无所适从。我承认我是一个很容易被说服的人,也经常将自己代入每个人物,我在洞悉他们和我身上的丑恶时又跟他们一起为自己大声辩白。

这部作品里的父亲巴甫洛维奇是一个小丑,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他追求享乐,卑鄙无耻,单单只勾勒一个这样的形象,大家都会厌恶这种人,但是当他和神父谈话时,我看见了我,这是令我惶恐的事,那就是在我的身上,藏着一个巴甫洛维奇,一个小丑式的人物,这也许就是我,甚至是绝大多数人哗众取宠的、卑鄙下流的人性。

老大米嘉的行为与话语,时常也让我同样感到焦躁难安,我看见了一个被肉欲打败的正直而诚实的年轻人,也感觉我被打倒了。

伊万则让我进退两难,他的理性将他撕裂,我在看的过程中,同样被各种思想拉扯。

而阿辽沙,他的信仰最坚定,所以他的挣扎只有一瞬,当他跪在土地上亲吻大地时,我看见了一轮洁白无暇的月亮升起来,他的光华使我平静下来。

读完这本书后,我还去查看了一些对本书的理解。这本书的高潮就是“弑父”案,这本书中卡拉马佐夫兄弟每人都参与了弑父的过程。

老大米嘉他继承了父亲好色的特质,他急躁易怒,对父亲的恨人尽皆知,父子俩争夺着同一个女人。他对父亲的恨是最外显的,几乎全城人都知道他对他父亲的恨意,这种不加掩埋的恨在最后审判时是他被定罪的关键,尽管他并没有真正动手杀掉父亲,但他在情绪上的反叛已经到“弑父”的程度了;老二伊万,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狂热的理性主义者,一个无神论者,他在《反叛》里直言:“并非我不接受上帝,阿辽沙,我只是恭而敬之地把入场券还给他。”他也恨父亲,但是他不会自己动手,但是他内心深处在希望“一只蛆虫吃掉另一只蛆虫”,他在精神上对父亲的反叛也到了“弑父”的程度;老三阿辽沙,一个虔诚的修道士,温和善良,也不曾表现出对父亲的反感,他担心家里的每一个人,可以算得上单纯善良,在小说里的直观表现来看,他跟弑父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辽沙,身体里流着卡拉马佐夫的血,拥有着高贵和低贱并存的卡拉马佐夫的特质,但他投向了上帝,用他理想的道路对抗卡拉马佐夫象征的恶行,出生泥潭,但不同流合污,所以他是“价值”弑父。而私生子斯乜尔科夫卑鄙腹黑,他倒是最像老卡拉马佐夫,他是弑父案的真凶,他直接“身体”弑父。

那么,这位自私自利、骄奢淫逸、鼠目寸光、贪生怕死的父亲代表了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一种恶,这位老卡拉马佐夫不信上帝,他面对神父也能发挥他小丑的特长,极尽口舌,这是一种陀氏想要表现的不信上帝之恶吗?这难道是一种没有神性的恶吗?很难说。陀氏的书里经常在问上帝与人的关系,他借不同的人说出上帝的光辉,也借不同的人表示对上帝的质疑,在我看来,神父的遗言并没有比伊万讲的《宗教大法官》更有说服力。那老卡拉马佐夫身上存在的各种连人也不齿的特质,是否又意味着当时社会的一种隐藏或显现的国民性?

卡拉马佐夫弑父,杀掉的是一种恶,但是杀掉这一恶的同时,另一种恶产生了,那就是人能够代替上帝去杀死恶吗,上帝都未曾对他降下神罚。在评判另一种恶的时候,又一种恶产生了,那就是人能代替上帝评判人吗?谁能知晓上帝的旨意呢?我代入进这个背景,就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弑父的恶和父代表的恶,这两者的界限在哪里呢?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见人性的圣洁与邪恶的对撞,对上帝的质疑与臣服贯穿始终,人性的挣扎和无奈,双重人格的对立,对人性的挖掘,对宗教的困惑,都是这本书里表现的主题。

我承认,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很大,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两段话,一段话是:“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我对具体的人越是憎恨,我对整个人类的爱便越是炽热。”我承认这很像我有段时间的想法,我做好了随时为整个人类牺牲的准备,也在憎恨看到的某些人,直到现在,我知道要去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知道人类的大厦只是完成一半的建筑,绝不是千年万世矗立不倒的宫殿。

另一段话是:“如果说孩子们遭的罪被纳入苦难的总额以凑足赎买真理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我先在此声明,全部真理不值这个价。”这是伊万说的。而我读完这段话做的,是奉上我的致敬与诚意。

陀氏就是俄罗斯!读完我只想高呼此句。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庄子》读后感
  • 下一篇:神存幻境,鬼在人心——《聊斋志异》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