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读后感

2023-02-25 08:56:49  本文已影响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读后感

1、“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曹操少年时期展现出的机敏体现出其对事物敏锐的判断力,谋略的运用则是体现其有解决问题和周全周遭关系的方法,此为不同于常人的基本素养。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则体现其豪放仗义,不拘泥于世俗道德修习,此为乱世豪杰的基本素养。武帝纪以此开篇,为曹操乱世枭雄的角色定位埋下伏笔。

2、“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曹操罢免济南皇亲国戚担任的地方官职以及禁止滥设祭祀活动等行为体现其治理地方的雷霆手段,此行为是在地方执政树立权威的最快且最有效的办法,体现曹操能够抓住现实要害,敢于动真碰硬,此为安定一方百姓的前提条件。

3、“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先是豪强拉拢曹操废灵帝,被曹操拒绝,后董卓提拔曹操,也是想拉拢他,曹操则出逃躲避。各方势力都在拉拢曹操,说明曹操当时无论是东郡太守或典军校尉,均属于不可忽视的角色,典军校尉和骁骑校尉是执军的实权职务,曹操对此拉拢予以拒绝,最后他在陈留郡守起兵讨董。此事体现曹操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冷静且准确把握住了在当时政治社会生态动荡环境下的政治走势,即因统治阶级长期内耗以及地方吏治腐败、农民起义等内外因素诱发下,地方武装割据是趋势,在东汉政权仍为正统且唯一合法政权的前提下,维护东汉政权统治,勤王讨贼仍为时代主流。曹操的冷静分析,是给予其对时局的敏锐判断力的充分体现,此举非性情所为,这样理解其拒绝各方势力拉拢,最后仍起兵讨董则变得更加合理。

4、“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自古秦地据函谷、崤山一线可攻守易行,这是董卓的地利优势,但董卓在朝堂立足未稳,士大夫离心离德,起义军进军讨伐,于天时和人和方面董卓为弱势。董卓令献帝迁都西京,他驻守洛阳屯兵焚城的目的是固守拖延,以待时变,此策在交战前期时算是中策。这时谁先将军队集结整顿完毕,主动出击且具备战之能胜的战力,谁则将取得战争主动权。若董卓胜,加之对起义军内部利益分化,起义军将无再战之力,若起义军胜,董卓内部则也会分化,被士大夫逐个利用直至消灭,此后王允执政就是验证。

5、“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起义军集结不主动出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各路军阀利益难以调和,行动迟缓,谁都不愿当出头鸟,只为随势分利。二是认为聚势威慑洛阳,等待董卓内部瓦解或朝堂士大夫为内应。第二点比较天真,双方互博只有主动打击且获得胜利,对方则有瓦解的可能,且朝堂士大夫多为文官,即使武馆也非手握兵权,不能对董卓有实际威胁。上述两点,起义军内部思想不统一,利益不一致,导致目标分散,各自貌合神离,且主帅谋略不足,战略意图不清晰,仅以口号终难以聚势成果。

6、“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袁绍立刘虞为帝,实则是想裂土独立,自己拥有帝王的权力。其行为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一是正统性不可比,二是统一和分裂不可比,三是战略格局不可比。此外,袁绍因取得玉玺而洋洋自得,曹操对其鄙视,足可见袁绍图虚名,曹操务其实,以此对比曹袁志向、能力等均高下立判。

7、“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曹操陈留起兵,但其更多依靠的是祖上正统、名位官职以及人格魅力,与黄巾军等地方小军阀无异,终难成势,最终摆脱不掉被大军阀兼并命运。然而接收三十万青州兵,经营兖州是其在乱世能够站住脚的本钱和底气,自古皆称有钱就有兵,有兵就有权力或土地,接收青州兵为曹操稳定一方势力提供兵力的基础。

8、“是岁,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

孙策从袁术势力范围剥离出来,从其率部经略江东开始,犹如鱼入大海,龙出生天。江东全境被孙策控制是早晚的事。

9、“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军攻之。”

曹操判断吕布勇而无谋,若吕布在占据兖州后趁势截击曹操的军队,曹操将在兖州将难有作为。但吕布驻兵濮阳,其心态一是求稳,二是视曹操此时为流寇无异,迷之自信,自己不必过于急迫。曹操此时的境遇是很危急,其主动出战吕布即可说明此点,虽说方式过于激进,但兖州是曹操立足之地,又不得不为之,唯有主动出击扭转胜败,一赌定乾坤。

10、“秋九月,太祖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

自古结盟虚假情谊占很大比重,曹袁结盟则满是虚假。袁绍在曹操危急之时要与其结盟,结盟是假,招降吞并是真,以袁绍心胸格局以及幕僚势力,必不容曹操等人。

11、“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曹操迎献帝至许县,并迁都于此,许县因此而成许都。许都在曹操兖州势力中央,至此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占据天时的话语权和正统勤王的道德制高点。

12、“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

曹操驭人之术可见一斑。灭掉吕布势力后,杀其头领而厚待首恶手下的兵士,即使不能做到为己所用,但不至于与自己为敌。兵士多为曹操人格魅力所征服,这个魅力是通过恩赐和宣传等手段达成,即有恩于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志向和政策,使得双方在心理上距离拉近。同理,毕谌投张邈是因妻儿被张劫持,是不得不为,曹操顺其自然,并不怪罪,毕谌定会感激曹操恩情,这是留其心,纵其身,攻心之策,即使对方走后不会回来,也对周围的人有所影响。因此,曹操一收一放的行为最终的效果则是其追随者不断增加,其势力也会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一代雄主的驭人之术。

13、“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曹操提拔魏种,但是魏种背叛曹操,曹操发怒是针对自己识人不明,单论魏种背叛一事,魏种该杀,但是曹操又重新任用他,不是说明魏种罪不至死,或是说曹操不计前心胸开阔,而是说明曹操公私分明,不因个人喜好恩怨而牵连他人。同时他很清醒,正值乱世用人之际,唯有具备才能的人能够辅佐曹操成就霸业,因此曹操的唯才是举论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不可与盛世用人相比较。

图片
14、“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从战略角度看,征刘备,吞并徐州的成功是曹操与袁绍势力对峙在战略态势上的分界线,曹操若不趁早取徐州,当与袁绍对战时,刘备必是曹袁交战不稳定因素,若刘备背后偷袭直取许都勤王,曹操则腹背受敌,自保都难说。另外,袁曹刘三分势力若对峙于中原,此消彼长,中原归并之路则会更加漫长艰难。徐州乃中原四战之地,在曹操手中则会利用成四通八达的战略前出基地,徐州是曹操北击袁绍,南进寿春收拾袁术残党,进而挟制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氏的战略要冲,刘备势弱,守徐州吃力,曹操若得,将是虎入羊群,南下之路将居高临下,各路诸侯将一时将不敢有所觊觎,正所谓吞徐州而扫六合,北击袁绍将无后顾之忧。同时曹操评论袁绍和刘备,这不是一味的推崇个人对于整个战局胜败的重要性。举一例,徐州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之刘备的志向,导致徐州对曹操的威胁会更大,但若徐州之主若是无能守城之辈,曹操依然会放弃北进而先吞并徐州,这是徐州的战略价值的重要性决定的。同时,若曹操进军徐州时,袁绍领兵进兖州直击曹军后方,如吕布进战兖州一样,曹操则会腹背受敌,顷刻将无立锥之地。所以此处曹操对袁绍和刘备性格的分析,更多是在剖析袁绍,赌他在曹操进军徐州之时不会南下攻占曹军后方,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

15、“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合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

许攸投奔曹操是曹袁势力拉锯的突破口。此前是袁攻曹守,曹操粮少兵寡,战线有崩溃态势,后许攸献计曹操伏击袁绍粮道成功,双方攻守趋势上应数均势,若曹操以此小股部队长期骚扰袁绍左右,或可以持久消耗其锐气和战力。但是此时兵力对比以及攻防态势上,袁绍仍占优势,这个时候本应该是曹操采取奇袭等激进手段,通过一两次战役扭转战局,袁绍应当稳中求进,采纳结硬寨打呆账之时,但是袁绍的反应却很激进,有可能看到曹操亲帅部队来袭的缘故,即令淳于琼固守待援,以骑兵包围增援,同时命张郃等人直捣黄龙进攻曹军的大本营。本来战术执行层面到这时没什么问题,在此时是比拼双方战斗意志的时候,曹操指挥军队不让其被包围而军心涣散,直接击败淳于琼,破除中心开花的诱饵,同时使得自己带领的部队成为战役中的活棋。张郃等人进攻曹军大本营未果,得知淳于琼被打败,有可能一是本就有心归附曹操之心,曹操派人做了工作,二是曹操若回军与大本营的曹洪前后夹击,张郃必败,因此张郃等人就投降了曹操。至此,袁绍的一次固守待援,直捣黄龙之计没有成功,反倒是分散了战场兵力,被曹操各个击破,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一溃千里。在此战役中曹操奇袭袁绍粮道是战役起点,张郃等人率部归附是转折,此后曹攻袁守,攻守易形,袁军阶段性处于守势是必然的,但不至于战线北撤和崩溃,这时袁绍稳住军心,固守营寨并继续予以曹军打击,此后循序北撤也是一个稳妥之策,然而袁氏父子对军队失去了掌控,就像是东晋时期的合肥之战的符坚,弃军逃跑,使得袁军群龙无首,完全放弃了抵抗,战局彻底崩盘。袁绍因一次主动出击而导致失败提前到来,又因弃军逃命而导致军队战线提前崩溃,可悲。

16、“初,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曹操战胜袁绍,使得汉朝北部得到统一,北方再无劲敌。此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王道正统性更加稳固,这也是曹操真正一统天下的开端,其精力今后将关注于经营中原,稳固庙堂,其次一是西征西凉,稳固陇西,以此为基以图汉中、川蜀,二是南吞荆州,进军徐州、合肥,以此挟制川蜀与江东势力东西不得相顾,不敢主动,后其以雷霆之势统一天下的理想将水到渠成。

17、“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曹操击败袁尚后北进冀州已成定局,他祭奠袁绍,优待其家属,实则攻心上策,事半功倍,意图为安抚袁氏旧部,人心所向指日可待。

18、“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顶多算是将才,其言论是利用山川地理之险的御敌之术,曹操则是王者帅才,统御人心之术,聚集智慧为我用之,。由此可见曹袁二者格局不同,胜负已分。

图片

19、“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
曹操祭拜袁绍宣扬其恩德的对象是袁绍旧部,贬低袁绍执政水平的对象是百姓,惩治兼并土地行为的对象是豪强地主阶级。曹操广施恩德于袁绍旧部和百姓,有益于曹袁战争的最终胜利,同时曹操志向在于将袁绍旧地当成自己的属地来进行管理,使其在拥有兖州、豫州、徐州等地后,冀州等北方土地能够成为自己真正稳定的战略后方,此后曹操、曹丕和曹睿乃至司马懿祖孙南征的北方兵士多出自冀、并二州,还包括后来并入的陇西西凉军,大量军用马匹也是从北方草场引进,训练一支可以对南方士兵降维打击的骑兵,为其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曹操在一系列施政举措中还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他在征伐占领一处新的领地后的执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他的早期有杀掠被占领城镇百姓的行为,到如今的恩威并施,减轻赋税,抑制土地兼并,同时他应该会意识到官渡之战期间在征兵、地方反叛等方面暴露其在兖、豫、徐等既有领地的执政并非特别稳固,其急需要一处真正稳固之地作为自己经略天下的战略后方,因此说明其觉悟和视角已经从单一的征伐层面到了多维的文治武功的治国方略,这是质的飞跃。二是抑制豪强地主阶级土地兼并问题,这与早期曹操稳定属地的方法如出一辙,从治理一座城池到治理一个州郡,而且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阶级基本上等同于地方割据势力的资助人和代理人,曹操的执政魄力和决心值得称赞。但是曹操未真正解决东汉豪强地主阶级土地兼并问题,其后期的屯垦戍边政策是对军民之间的土地、赋税等问题的调解,豪强地主阶级核心利益并未触及,在曹氏四代和司马氏时期逐渐成为尾大不掉的帝国毒脓。豪强地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恶性体现,其可以左右国家兴衰存亡,但是在封建时期不可能将其势力真正灭绝,其势力真正得到拆分我认为是从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尝试为起点,隋唐推行科举制为过渡转折,武则天扩大科举制选拔范围,提拔大量寒门子弟入仕为官为直接成果,从此以后地主阶级势力与传统的各地域氏族(地主)豪强势力分割开来,其入仕为官,利益渠道,私人武装等各方面都有极大抑制。但是归根而言,封建统治阶级就是属于地主阶级,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皇帝也是最强大的豪强,其统治阶层无时无刻都要平衡其内部矛盾和利益,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并延续。因此从清朝灭亡,封建制度被推翻,到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豪强地主阶级经二十世纪前期几经沉浮,此时才能称其阶级属性和势力彻底被消灭。

20、“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

袁绍死后,袁氏分家,曹操、袁谭、袁尚本属三方势力,袁谭和袁尚即使合兵一处也未必抵挡得住曹操北进步伐,其唯一可利用的就是联合北方乌丸等少数民族各部,与曹操北进军队作长期南北对峙的打算。但是此时袁谭和袁尚分不清局势的主要矛盾,双方就冀州统治权进行争夺,实属内耗,正中曹操下怀,其正好可坐收渔翁之利。从牌面实力看,袁尚属于继承袁绍正统方,综合实力比袁谭要强,但是与袁谭相比,袁尚在治军和谋略等方面稍弱,且袁谭与袁尚争夺冀州时,袁谭败走平原,这时袁谭向曹操投诚,曹操给予其支持,并儿女联姻,安抚其心。在袁尚第二次倾邺城军队与袁谭对耗之际,曹操出兵攻下袁尚的大本营邺城,一是断绝袁尚后退之路,二是邺城是冀州乃至控制北方的战略支点,曹操因此占据了北进的地理优势。此后袁尚战败,直至势力被彻底瓦解。袁尚势力消灭掉之后,曹操以违约名义攻打袁谭,从道义和军力看曹军向北推进就更容易了,平推都不为过,最后曹操杀掉袁谭和其妻儿,断绝其势力在冀州复辟,至此冀州彻底被平定。袁氏残部继续北逃,已不能够独立威胁曹操在冀州的根基,此后的曹操要考虑的北方执政的主要矛盾是从平定冀州转移到稳定整个北方疆域。

21、“初讨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顷之,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

曹操下令战时逃亡的百姓要被处死,但是战争结束后百姓来自首,此时百姓虽是感念曹操在当地的施政恩威,但是存有很大的投机心理的。曹操没有同意和拒绝他们的自首行为,却放他们走,让他们继续逃避官府缉拿。以此曹操宣传其明令禁止的原则,也让百姓感念曹操此时的恩德,使得更广大的百姓了解并拥护曹操和曹操提出的主张。从树立权威的角度看,此后这帮百姓必须要被拘捕并杀死,但是却没有激起民变,这就是一个乱世雄主统御人心的铁腕手段的体现,处理问题的原则性和应变都拿捏到位,直击人性。如果一味宽待百姓,百姓则不知官府在何处,统治者为何人,如果有战事,百姓更不知为谁而战,如果一味严刑峻法而不懂刚柔并济,不懂宣传自己的统治思想,宣教于先,则会激起民变,同样失去对百姓的管控。因此,百姓本身是没有政治立场而言的,且是存在小农意识和投机心理的,需要政府利用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去树立、引导和规范百姓的三观、心理和行为。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笑面人》读后感
  • 下一篇:《鸟》和《父亲最后的逃亡》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