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读卢梭《忏悔录》有感

2023-01-17 07:53:27  本文已影响人 

读卢梭《忏悔录》有感

审判自我

___读卢梭《忏悔录》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于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读了我这本书以后才能评定。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绝没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说成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

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摘自《忏悔录》第一章 【1】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甚至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在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之后,才逐渐摆脱了“底层人”的外衣,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有几百年历史的法国封建主义统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这最后的年代是腐朽、疯狂、丑陋的年代,封建贵族统治阶级愈是即将灭顶,愈是顽固地要维护自己的特权和统治,他们疯狂的压迫平民,疯狂的进行各种淫奢的活动,激起了社会上巨大的反响。平民与贵族、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卢梭作为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深恶痛绝。他痛恨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对饱受剥削压迫的平民深表同情。《忏悔录》就是他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心理斗争的产物。【2】

实际上,在写《忏悔录》之前,卢梭正因为他的几部作品伤害了统治阶层的利益而逃亡国外,过着流亡的生活。当局者污蔑他,并且伏尔泰又匿名发表了《公民的情感》一文来攻击卢梭的个人品德,这给卢梭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他怕后世人真的把这些攻击当真,于是才动手花了四年的时间写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全书分成了上卷和下卷两部分,上卷记录的是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经历,下卷记录的是他后半生的生活。

一,高尚的伟人

  在《忏悔录》中,可以看到卢梭虽然贫穷,但并不自卑,相反的,他非常厌恶和鄙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认为他们道德败坏,伪善阴险。在他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自信而骄傲,他深信在自己的“布衣”之下,有比“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更有“灵魂”和“力量”。【3】

他深信在那贫穷而温馨的家中,他得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一颗多情的心。就是这一颗多情的心,使他在今后的生活中知道该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指引着他的人生。他虽然生活困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始终是丰富多彩的。他好学并刻苦,博览群书,在流浪的时候都不曾放弃阅读的习惯。他一直保持着高雅的兴趣爱好,他喜欢音乐,举办音乐会是他的生活乐趣;他对绘画也有热烈的兴趣,他“可以在画笔和铅笔之间一连待上几个月不出门”。与此同时,他还热爱自然,每到一处住下,就关心窗外是否有“一片田野的绿色”,每到景色秀丽的黎明,就跑到野外去看日出。他为了到洛桑去欣赏美丽的湖水,不惜绕道而行。他就是这样在苦难的生活中寻找着乐趣,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品格,而不同于当时社会上大多数贵族一样“及时行乐”。尽管他生活在充满虚荣和奢侈的社会环境中,他却一直保持着清高的态度,把贫富置之度外。他不爱慕荣华富贵,不追求显赫闻达,在国王要接见并赐给他年金时,他也为了洁身自好,保持人格独立而不去接受。

18世纪的法国当时被一片淫靡风笼罩着,贵族们沉迷于酒色淫逸中,以玩弄女人为乐,但卢梭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洁身自好,不与众人同流合污。他欣赏妇女的美,但从不玩弄和占有妇女,只是和她们有一段“交情”。不管是他与华伦夫人,还是和葛莱芬丽小姐,他始终尊重她们、爱护她们,而不是把她们当做发泄欲望的工具或是用于炫耀的“玩物”。他崇尚爱情,在他看来,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是不容玷污的。

二,丑陋的普通人

《忏悔录》对卢梭自我形象的描述让我们知道了伟人生活中的一些“正面”,也让我们就看到伟人生活的另一面。

“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这既是他对人的一种看法,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认识。认识这一点并不太困难,但要公开承认自己也是“有可憎的缺点”,特别是敢于把这种“可憎的缺点”披露出来,却需要绝大的勇气。在卢梭写《忏悔录》以前,这显然是没有过的。他在《忏悔录》中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或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一些无耻下流的行为。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卢梭以沉重的心情忏悔他的过错,坦承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并把这一切公之于众。他用自己的行为在说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会犯错误的人,他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三,真实的卢梭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卢梭身上既有高尚美好,也有卑劣丑恶;既有坚强和勇气,也有软弱和怯懦;既有朴实真诚,也有弄虚作假;既有精神和道德的美,也有某种市井无赖的习气。总之,卢梭并不是只有一面性格的平面人物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立体的、多方面的人物形象。

忏悔,不一定是对错的事情所显示出的追悔无奈以及请求宽恕,也不一定是对对的事情的歌颂赞叹以及使之流传。忏悔,是对过往历史的正视,是对内心的审判,是对生命的总结。伟人,不一定是完美的,事实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伟人都有曾经有过错误,关键在于是否能正视错误。正视错误,并不会使人厌恶,并不会使伟人的名声受到影响,或是在他一生的光辉历程中增加一个污点,只会使人觉得这是一个真诚的人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们并不会因为他的过错而责备甚至是厌恶他,相反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卢梭,一个完整的卢梭,一个有血有肉的卢梭,而不仅仅是一个光辉的历史形象,一个遥不可及的伟人。

我在高中就看过《沉思录》,大一的时候法援面试,问我们都看过什么书,当时大多数人看的都是小说,很少看比较理论的著作。我当时看了法援的书单里面有《沉思录》,就答自己有看过,想来这是我当初可以通过面试的很大原因。后来又看了《忏悔录》这本书,其实《沉思录》和《忏悔录》都是有关自我反思的书,书的具体内容比较琐碎,但是行文十分真诚,坦荡,安静的时候看有利于自省。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梦溪笔谈》《容斋随笔》读后感
  • 下一篇:《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爱是摒弃傲慢与偏见之后的曙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