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读儒林外史有感

2023-01-10 07:56:10  本文已影响人 

读《儒林外史》有感

武宗晴

读《儒林外史》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以前学过的片段已经模糊,只觉得这是本晦涩难懂的书,可真正静下心来读,才觉得如此奇妙,虽然里面有很多古话没有读懂,但仅了解大意也让我对每个人物、对吴敬梓老先生的描写产生敬意。

《儒林外史》已成为初中的必读书目,一开始觉得这是对初中生的挑战,对于他们来说,接触起来可能有些早,当作为初中生的弟弟和我侃侃而谈吴敬梓写这本书的背景、书中人物时,我知道我错了,他们喜欢阅读并且享受其中。所谓“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作品,《儒林外史》讽刺了那些为功名利禄所笼络、自甘于精神堕落的士人群体,同时又表达出对儒家理想的坚守。

我认为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回楔子当做单独的一部分,吴敬梓一开始就给出了解药。

01

王冕明初隐士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有了对王冕有了初印象:著名的诗人,更是画家,“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读了本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孤傲:他鄙视权贵,京官危素想见他,他因不愿结交官绅,遂远走山东;传朝廷请他做官,他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他不想进入官场,拼命躲避,活出了自己的样子,与之后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冕一生贫苦,以前即使有才也不会有财么?想来确实是的,不为五度米折腰的陶渊明,发配江州的白居易,甚至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苏轼,无论是在官场外,还是在仕途内,都逃不过困苦。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才能去赚取钱财,更好地养活自己呢?或是因为自身,或是因为没有伯乐。

故而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王冕恨不得离官场远一点,即使自己吃不上饭。比物质满足更难的是精神满足,物质终究是物质,有钱就可以得到;可精神世界,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不能拥有。所以王冕活得自在逍遥且快活。

02

儒林世风日下

第二部分从第二回到第二十五回,因科举考试做官或没有做成官的人都让儒林世风日下,这一部分介绍了非常多的人物,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严监生。

都说世界上有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里小说《死灵魂》里的泼留希金。

严监生凭借“两根手指”的经典片段完全有实力成为第五大吝啬鬼。弥留之际,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每个人都猜测,是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位舅爷?结果都被否定了,严监生摇了摇头,但手只是指着不动,只有赵氏晓得他的意思,是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要挑了一茎。是了,是了,这个临死前都要惦记一茎灯草的人是吝啬鬼无疑了。

但这和之前的严监生是一个人么?替严贡生背锅,斥巨资办丧礼,给两位舅爷一二百两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严监生是真的吝啬么?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冤大头。

而这都是因为他有严贡生这样的哥哥——纯纯的一个混人,就连一趟船钱还要想着法子赖掉。所以严监生为了赵氏与后代只能如此安排:巴结两位舅爷,毕竟他们是读书人,可以在哥哥蛮不讲理抢占财产的时候为自己家说上话。

最后为什么又要给别人这样一种形象呢?只有赵氏能懂,这个家不能再随意挥霍了,也是在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吝啬的人,别想从我这里再拿走一分钱,也许是他最后的挣扎。读到这,不禁感叹吴敬梓老先生描写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温度。

除了严监生,还有很多人让我难忘。最被大家熟悉的就是范进,六十岁之前终于中举,却不知道苏轼是谁,可见科举八股考试对文人的毒害有多大。

鲁编修一句“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真是让人惊掉下巴,这样的人给政府办事,也只是空有其名。

匡超人的前后对比,讽刺意味十足,从刚开始的大孝子,到为攀龙附凤而犯重婚罪,最后只能是在闲谈中吹嘘自己,可悲、可叹。

或许他们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各种各样的苦衷,不得不这样做,可王玉辉是真的辩解不得了,凭着一句“我们一个县的节烈比其他半个省都多”,逼自己的女儿七天一滴未尽,活活饿死,以此为荣,我家出了“贞洁烈女”。封建礼教这样的毒害,黑暗的风气,是时候敲醒一群人了。

03

儒林家的重振

与新一轮沉沦

第三部分是从第二十六回到最后,儒林家的重振与新一轮的沉沦是由虞育德、庄绍光、杜少卿等士人举行的泰伯祠大祭完成的。

这些士人集资建立了泰伯祠,一开始是兴致盎地希望能够给当地带来一些很好的影响,但事实上,过了十几年后就无人问津,屋山头倒了半边,五六个小孩子在那里踢球,两扇大门倒了一扇,三四个老妇人在挑荠菜,“这样名声的所在,而今破败至此,就没有一个人来修理。多少有钱的,拿着整千的银子去起盖僧房道院,那一个肯来修理圣贤的祠宇”。有文人想要振兴儒家,也是不得而至,所以是被当时的大环境所迫。

这本书作为初中必读书目,就是因为初中生已经有了判断善恶的能力,能读出作者揭露人性丑恶的意图,发现前后态度的转变。

终于有一群人想要改变这迂腐的社会,虽被时间无情地淡忘,但所幸他们已经意识到并有所行动。我认为结局是开放的,吴敬梓老先生相信,即使自己没有改变,最终会有人成功。

作者简介

武宗晴,临沂第九中学青年教师,执教信息学科。身为老师,一直以陶行知的一句话勉励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 下一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