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2022-07-20 07:57:19  本文已影响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作者[明]袁了凡。整本书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内容都很充实,有料。袁了凡原名号是:“学海”,后来听了云谷禅师的教导之后,悟到了关于创造自己生命的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样被命运束缚,改名为了凡,袁了凡。

《了凡四训》是家训,他写这个家训的目的是希望他的后代不会被命运束缚,可以通过立命、改过、积善和谦德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被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袁了凡由“学海”变“了凡”之前,曾经遇到一名姓孔的老人,孔先生会看相,懂命数,掌握占卜之术,告知他是当官的命,如果去参加考试可以考取秀才。孔先生通过占卜,对袁了凡的考试结果进行预测,并得到了应验。而且,又告知他哪年会怎么样,哪年会怎么样的预测,之后凡是遇到考试,得到的名次都不出孔先生所料。即使有件事好像算错了,最后还是得到了应验,孔先生都没预料错。这让其对孔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相信命数已定,没有了强求,躺平了一年。一年之后,遇到了云谷禅师,经过云谷禅师的教导,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袁了凡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立命、改过、积善和谦德的家训,流传至今,传阅甚广。
第一训:立命之学
什么是立命之学,文中所言:“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意思是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应当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是竭尽全力之后的放下。又可以说用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所谓修,就是自身有过错要彻底改正,永不再犯。所谓俟,就是哪怕有一点点非分之想,有一点点迁就、迎合都应该彻底斩断。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达到了不动念的境界,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才是立命之学。
有错既改,有乱则断,无事可以乱心,而又事事入心。
命由我作,福由己求。[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作的,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求来的。]
内求道德仁义,外求功名不冲突,内外兼修,达至圆满。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然的规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而依道而行。
真正的顺其自然非躺平,而是全力以赴以后的不强求。
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需要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
不断精进,加强德的修行,扩宽学问,日日改过,不因”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守着世俗之见,按照社会的惯性得过且过,对人生没有更高的追求]

第二训:改过之法
自观自省,自我内心观照,自我反省,有过则改之。
需要有耻心,畏心,勇心,三心合一。
过失源自于内心,因而要从心灵上下功夫,如同斩断毒树,需砍其根,而非修枝剪叶,因为那样根除不了问题。
改过的三个等级:
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静了,你的每一个当下就清静了。不好的念头,在还没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
如果做不到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进错误。
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进。
改过不自满,持续精进而为之。
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暗,只有光才能照亮,改过,自省,觉知可以撕裂黑暗,带来光明。

第三训:积善之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真善伪善:
真善:真诚、无私、利他、发乎于心
伪善:发乎于利。
讨论行善,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不要只看个人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
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如果心理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做的非常勤勉,也是半善。未合一。
三体轮空、一心清净:向内看不到我们自己,向外看不到所帮助的人,向中间看不到所布施的财物。
不用自己的长处掩盖别人的优点,不以自己的善行和他人去比较,不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收敛才智,虚怀若谷。
十善事:
与人为善;
爱敬存心;
成人之美;
劝人为善;
救人危急;
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
护持正法;
敬重尊长;
爱惜物命。

第四训:谦德之效
厚德载物。谦德善下。
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的人受教的机会也多,从而获益无穷,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人一旦立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立定志向后,应该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谦虚。
内修德能,外施以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人们普遍地向神佛、风水寻求帮助的时候,袁了凡极力地向人们证明,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通过立命、改过、积善和谦德,日日自省,日日精进,日日行善以及保持谦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内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知道自己的志向,专注当下,全力以赴而又不强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回首过往,嘴角浅笑,亦是心安。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刀锋》读后感
  • 下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