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切为了关系,为了看见

2022-04-13 09:07:16  本文已影响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切为了关系,为了看见

你好,今天分享《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二篇。从“看见”的角度来看阿米尔父子关系。还有关于阿米尔的懦弱、自私,很多读者因为这一点而唾弃他。我试着换一个角度来看,重新理解阿米尔的懦弱、自私。

3000字,大概阅读10分钟。

以下是正文

一、此生,我们都在追求被看见

有心理学家说过: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被看见。

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追风筝是为了被父亲看见,哈森追风筝是为了阿米尔看见。

阿米尔的风筝是父亲,他在冬天放风筝、追风筝,这让父子之间的寒意消退了几分。

此处抄书:

我喜欢喀布尔的冬天……但更重要的是,每逢林木萧瑟,冰雪封路,爸爸和我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那是因为风筝……风筝是我们之间薄如纸的交集。

看得出阿米尔喜欢追逐的不是风筝,而是那缥缈的父爱。

这父爱就像风筝纸,轻轻一戳就破。比如阿米尔晕车呕吐就引起父亲尴尬和厌恶。

这父爱也像连着人和风筝的玻璃线,阿米尔在这头,父亲在那头。阿米尔卑微渺小,父亲高高在上。

仿佛只有冬天,才能拉近阿米尔与父亲的距离,只有拴着风筝那细细的丝线,才能证明他们的关系。

和父亲血浓于水的亲情,到头来也不过靠着薄纸一张的风筝连着。

哈桑的风筝是阿米尔,他可以始终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我在《追风筝的人》读后感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救赎之旅 提到,哈桑被阿米尔看作下人拒之门外,“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背后,是害怕被抛弃。

所以哈桑要有多努力,每天帮阿米尔熨好衣服,准备早餐,陪他玩得开心,看懂他的心思,帮他追得风筝……才能在他家获得一席之地,而且还是不入眼的一席之地。

不论是哈桑,还是阿米尔,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在关系中,没被看见就像失去连接,就像被关进情感上的小黑屋。

我们会做各种努力,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只为被看见。

阿米尔喜欢写作,写故事,但在爸爸眼里,似乎只有斗风筝,追风筝这样的事才能彰显坚强,勇敢。

所以阿米尔喜欢冬天,因为父亲和阿米尔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

父亲想让阿米尔按他的预期来生长,但是阿米尔没有。

相反倒是哈桑让他很喜欢,父亲对哈桑有意无意的奖赏和喜欢,总是引起阿米尔深深的嫉妒。

相比阿米尔, 哈桑更受父亲青睐,阿米尔看在眼里,心里像泡过醋似的。

阿米尔表面上不在乎哈桑,把他当下人一样使唤,但内心一直怕他比自己优秀,怕他夺走了父亲的宠爱,不愿让哈桑分一杯羹。

此处抄书:

爸爸会给我们每人买三个同样的风筝和几轴玻璃线。如果我改变主意,求爸爸给我买个更大、更好看的风筝,爸爸会买给我,可是也会给哈桑买一个。有时我希望他别给哈桑买,希望他最疼我。

这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尽管是个富二代,却因为缺乏父爱而极度自卑。

不管父亲对自己有何举动,都会和哈桑对比,言行举止间,都写着两个字:缺爱。

物质上,父亲对阿米尔慷慨解囊,精神上却吝啬得很。阿米尔物质上丰满,精神上却贫瘠。

阿里哈桑父子,虽然没有阿米尔父子那样的地位和财富,但阿里看见了哈桑,给了哈桑满满的安全感,或许这正是哈桑那么坚强勇敢的原因。

阿米尔多渴望父亲能看见他,渴望到宁愿牺牲哈桑来赢得追风筝比赛。

借着薄薄的风筝,泄着深深的渴望。

电影《魔法满屋》有句台词:真正的奇迹是爱,是接纳,是看见,是回应。

父亲期待着阿米尔坚强勇敢,却对喜欢写作的真实的阿米尔,视而不见,不接纳。

生日宴会收到的所有礼物,都不及拉辛汗一本笔记本,因为笔记本背后,是他的看见,阿米尔被他看见了。

其它礼物,都被阿米尔扔到屋角,就连父亲送的手表也扔到屋角。

因为送这些礼物的人,看见的只是他们自己。

此处抄书:

隔日清早,我坐在房间中间,拆开一个又一个礼品盒子。我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费劲,因为我总是兴味索然地看上一眼,就将礼物丢到屋角去。

电影《阿凡达》中,影片一直在表达:I see you.(我看见你了)

“我看见你了”,这不是表面的看见,还有内心的看见,看见是接纳,是认可。

多年之后,阿米尔偶然发现,当年拉辛汗送他的笔记本,原来被父亲悄悄从阿富汗带到了美国,悄悄地留着。

阿米尔以为早就弄丢了,突然知道原来笔记本被父亲存留着,情绪控制不住,跑到外面偷偷地哭。

此处抄书:

爸爸艰难地从枕上抬起头:“是我给她的,希望你别介意。”我把笔记本交回给索拉雅,走出房间。爸爸不喜欢见到我哭泣。

原来父亲一直在,一直在悄悄看着自己。可惜自己不知道,还设计赶走了哈桑。

只是,这看见,来得迟了些。

二、换个角度理解阿米尔的懦弱

很多读者在骂,阿米尔自私,懦弱,他怎么配哈桑对他那么好,为他千千万万遍。

一开始我也这么觉着,唾弃阿米尔的懦弱,但忽然想到自己在上初中时,要好的小伙伴被堵在厕所也不敢上前帮忙。

面对一帮人尽皆知的校园恶霸,我成了一个只敢事后安慰受害者的懦弱的旁观者。

看着我的小伙伴被欺负,敢怒不敢言。

我没有资格说阿米尔懦弱,我也曾懦弱过。

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阿米尔的懦弱。

父亲希望阿米尔坚强、勇敢,能为自己挺身而出。而不是懦弱、胆小,被欺负了总是哈桑替他挡回去。

而阿米尔渴望父亲看见,为了和父亲缓和关系,于是在做抉择的时候,牺牲哈桑作为自己追求父爱的代价。

阿米尔和哈桑是追风筝的人,父亲也是,他希望阿米尔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这是父亲追的风筝。

父亲身体力行地言传身教,一身正气凛然,希望阿米尔能耳濡目染。

因此朋友拉辛汗对父亲说: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是呀,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就像一张没有任何题号和横线完全空白的答题卡。

考生不只是父母,还有孩子。

阿米尔努力去符合父亲的期待,但父亲只等着看阿米尔的结果,却不参与那个过程。

就像大多父母越是想要孩子听话,好好学习,孩子就越是叛逆,就越是成绩下滑。

记得从小学到中学,不管去哪个小伙伴家,我都会听到他们父母对我小伙伴苦口婆心的叮嘱。

小学时: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上课不要开小差……

上了中学:要好好学习,不要谈恋爱,不要……

不论父母再怎么重复叮嘱,但我那些小伙伴,很少有真的就好好学习,不谈恋爱,天天向上。

父母说了那么多不要,就像老板设置了KPI(关键业绩指标),然后就做甩手掌柜等着看结果。

一边或打牌、或赌博、或看电视,一边翘着二郎腿骂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不知道生活有多苦。

好像孩子成长的过程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不要谈恋爱这个结果。

只看结果,却不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

等出现了问题,他们只会谩骂、训斥,把孩子错误当成指责说教的机会。

就像每当阿米尔犯错,父亲不去安慰儿子,反而感到了尴尬和厌恶,嫌弃阿米尔给他丢了脸面。

父亲一上来就嫌弃阿米尔,就是跟阿米尔划清界限,而不是跟他共同承担这个结果。

樊登老师在解读《正面管教》中讲道:谴责就是跟孩子划清界限。要把每一次犯错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变成一个谴责的机会。

人性最深刻的需求是被看见,尤其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的人的看见。

阿米尔想方设法去符合父亲的期待,去证明自己,却南辕北辙。

本来赢得追风筝比赛是为了证明自己坚强、勇敢,但太想被父亲看见,一念之间就背道而驰,走向懦弱、自私。

打个比方,父亲的高期待是正A,阿米尔努力去靠近这个正A,去符合父亲的期待。

一念之间,阿米尔就走向了负A。越是想得到正A,越得不到,反而却得到了负A。

所以,阿米尔懦弱,就像为了光明,却误入歧途,走向了黑暗。

如果从一开始,父亲就看见阿米尔,看见喜欢写作的阿米尔,阿米尔可能就不会在追风筝过程中走向黑暗。

没有参与阿米尔成长的过程,父亲不知道这期间,阿米尔会如何成长,如何不择手段来靠近他的高期待。

父亲总像天空上的风筝,袖手旁观地俯视着阿米尔,离阿米尔远远的。

此刻写下这些文字,虽然我还未为人父,但我知道,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像监工一样,仅仅站在他的对立面。

否则,孩子极大可能会和我的期待相反,我要他往东,他却往西。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
  •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