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2021-09-17 08:42:16  本文已影响人 

《红与黑》读后感

合上书页,有种无语凝噎的情绪涌上心头。望着窗外炫白的阳光,叽喳的鸟鸣,突然很想找个地方大睡一觉,这种疲惫感来自于《红与黑》最后的一段文字:“瑞纳夫人信守诺言,没用任何方法自寻短见。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搂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人间。”对于一种美好的陨落,无奈和惋惜不足以表达心中万分之一的痛,只有大睡一觉,走出故事带来的击中心灵的恍惚。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少年时期在外地求学的时候。当时年纪小,对文字的理解还停留在《皮皮鲁与鲁西西》的世界,却被逼着学习骨骼肌肉、血管走向、神经分布。特意寻了个最后一排的位置,上课除了睡觉、讲小话,就是看漫画、看小说。这一切得益于对医学毫无兴趣的几个在后面排排坐的好朋友,她们从家里带来书籍与我分享。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国外长篇文学作品,《飘》、《呼啸山庄》、《荆棘鸟》、《简.爱》、《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都是在那一时期读完。在此之前,我的世界非黑即白,人非善即恶。在接触这些作品后,看待各类人与事时,会捎带上一点儿不同角度的思考,想来,对世界的认知和人性的解读之多维度萌芽,应该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时隔多年,细枝末节早已忘记,一个不甚美好的爱情故事却留在了心中。对男主角于连的唾弃,对瑞纳夫人的心疼,甚至影响了我对爱情的看法。世上男子皆薄情的印象大致也来源于此。重新拾读,在历经人事种种之后,才发现,爱情仅仅是其表皮,内里是那个时代的世态群生。读一本小说,一定要去追寻那个时期的历史,了解创作背景下的时代影响,对人物和故事的发生才会有更深的感触,对个体的选择和命运的归宿才能得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否则就像囫囵吞枣,无法探究其真味了。

《红与黑》讲述了少年于连因出身卑微,不甘屈从被时代挟裹的命运,努力向上挣扎,而最终陨灭的故事。

坐落于弗朗什-孔泰地区的维利叶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因其地理环境和水力资源优势,当地不少乡民开手工作坊而发家致富。拿破仑倒台,波旁王朝复辟后,保王党得势,瑞纳先生因此当上了维利叶小城的市长。这是一个“偏狭中带着机敏”、“向人索债时不容少给分文,而轮到他来偿债,则能拖就拖”的吝啬而乏味的半老男子,但他是当地有颇有名望和地位的小贵族,是当时法国社会环境下很有代表性的一类群体。他们目光短浅,善于投机钻营,追逐名利,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男主角于连是木匠索雷尔之子,索雷尔是当地典型的乡民代表,愚顽精明,善于察言观色,抓住一切机巧创造收益,略有资产。瑞纳市长两次和他谈交易,都败下阵来。19岁的于连是索雷尔最不喜欢的孩子,和两个粗壮孔武的哥哥不一样,他身子单薄,干不来力气活儿,但喜欢阅读,善于思考,记忆力惊人,从小接受过表亲——曾跟随拿破仑征战的一名老军医学习拉丁文。受老军医的影响,于连对拿破仑十分崇拜,心中一直有股通过轰轰烈烈的革命建功立业的激情,渴望通过自己的才能跻身上流社会,成为被社会所尊重的人。波旁王朝复辟,各种政治势力和教会势力错综复杂地角逐,作为一名乡下木匠之子,革命之路如青云之梯的梦想已然行不通,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一条路,就是成为神职人员。他跟随当地神甫研习神学,为了博取老教士的欢欣,他把全本拉丁文《新约》、《教皇论》等神学著作背得滚瓜烂熟,但他其实对宗教信仰十分淡漠。也是啊,一个自命不凡而又热衷革命的狂热少年,又怎么能甘于忍受教会森严等级下的冷漠虚浮。

瑞纳市长觉得于连娴熟的拉丁文背景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让他成为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可以让自己脸上增光。于连就这样踏上了他第一次命运转折之路,来到瑞纳市长家担任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于连遇到了美丽的瑞纳夫人——“有那么一种淳朴的情致,步履还像少女般轻盈。风韵天成,满蕴着无邪,满蕴着活力”。不止这些,瑞纳夫人对于连的尊重,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喜欢,让从小失去母爱的于连倍感亲切。瑞纳夫人纯真善良的天性和优雅知性的举止也不断吸引着敏感激进的于连。他拿出全部勇气,向瑞纳夫人发起了爱情的攻势,瑞纳夫人对此毫无抵抗之力,很快沦陷在于连的澎湃激情中。

不久于连和瑞纳夫人的私情在小城传得沸沸扬扬,他被迫离开维利叶前往贝赞松神学院学习。于连的出类拔萃让他在神学院不断受到打压和排挤,所幸彼拉神甫看中于连的才华,推荐他前往巴黎,担任拉穆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于连迎来了第二次命运转折的机会。他独到的学识水平、超强的记忆力、沉稳干练的性格获得侯爵的青睐,经常有机会出席巴黎上流贵族社交圈,同时也迎来了他的第二次爱情。侯爵女儿玛蒂尔特小姐欣赏于连的与众不同,向于连示好。但玛蒂尔特小姐同时有着贵族少女骄傲蛮横、反复无常的性子,追逐浪漫,寻求不凡。她身边不乏门当户对的追求者,却唾弃贵族公子们高谈阔论却毫无灵魂的思想,无所事事又游手好闲的行为。她极度想要冲破现有束缚,找到一位堪称杰出的有志青年满足自己理想中可为之生死的爱情。于连被玛蒂尔特小姐时而狂热、时而冷漠的态度激怒,将征服玛蒂尔特小姐当成一场战斗,当成征服贵族社会的阶梯。用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拿起武器来”!在经过一番机心和手段,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让玛蒂尔特小姐彻底诚服。

得知玛蒂尔特小姐怀有身孕,一心要嫁给于连后,侯爵大怒,痛斥于连。在玛蒂尔特小姐的果决坚持下,侯爵计划同意他们的婚事,并给予于连一个轻骑兵中尉身份,这样一来,于连一只脚已经跨入了贵族之门。心心念念之想,即可达成,于连欣喜不已。然而,事与愿违,瑞纳夫人一封揭发于连的来信,让于连的美梦瞬间破灭。气急之下的于连赶回维利叶小城,在教堂举起手枪射向他深爱过的瑞纳夫人。

于连被抓后,被判处死刑。玛蒂尔特小姐四处活动,瑞纳夫人也抛下所有一切赶到于连身边设法营救。在狱中,于连和瑞纳夫人互吐衷肠,也明白了瑞纳夫人的来信是受教会设法逼诱而非出自本意,俩人冰释前嫌。他再次感受到自己对瑞纳夫人的爱和依恋,他放弃上诉,承认谋杀罪行,以死来获得心灵的救赎。于连死后,玛蒂尔特小姐带走了于连的头颅,像她所向往的玛格丽特王后与她的情人那样,获得哀艳凄婉,极致疯狂的爱情。瑞纳夫人在情人死去后,随着爱情之火的寂灭,生命之火也余温渐消,在心如死灰中离开了人间。

作者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现实批判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比如《红与黑》故事发生的维利叶小城,就是典型的法国边缘小资产阶级萌芽的城市。他擅长描写人物心理,通过细腻的笔触探析人性幽微。又通过一些心理活动、言论交谈和生活中发生的平常事件,由小见大去体现整个社会现状。比如于连在神学院期间,神学院是培养未来神职人员的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应该是信仰虔诚的修士。而这里并非一片净土,大家会因为于连的出身而瞧不起他,因为他出类拔萃的才学而排挤他,又因为他得到大主教赠送的礼物而谄谀亲近。大家学习的目的不是如何投身信仰,而是考虑如何永葆吃好穿暖的福气。于连与大家的格格不入来自于他身上有勃勃野心,在黑色的修士袍下有改变命运的坚定追求。他的自尊敏感,让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与这个世界的距离,他在观察,在寻找机会,他向往自己成为一个人格高贵的人,同时获得世界平等待之的眼光,秉持这一信念,他始终没有堕落成自己唾弃的那一类人。

前不久看到一个故事,一个清华学子参加同学聚会,打车时聊到某某同学工作几年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羡慕不已,称其堪称人生赢家。的士司机沉默良久,说:“我们家拆迁,获得几套房子的补偿,但是我依然只能开的士车,如果你们这些拥有高学历,良好教育背景的青年们所认为的人生赢家就是在北京拥有一套房产,那我们未来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我们常说时代不同了,而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时代,支撑我们活着的都不应该仅仅只是车子、房子、票子、名声、地位,还应该有坚定的理想,葆有想要为这个世界去做点什么的激情。

《红与黑》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他们带着无形的绳索游走世间。于连处于社会底层,正常上升通道有限;瑞纳夫人虔诚信仰上帝,束缚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也葬送了自己的情人;索雷尔小有资产,他的认知限制了他只能在自己掌控的世界自嗨;玛蒂尔特小姐高傲叛逆,敢于抗争,却也只将这一切用在幻想的爱情上。大家被时代的流沙挟裹向前,有的随波逐流,终被淹没;有的奋勇抗争,似乎看到了希望,却又折戟沉沙,成了时代的祭品。小说中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动荡的时期。1815年波旁王朝二次复辟,推行极端保守的、主张恢复革命前君主特权的政治集团。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这是经历过大革命的法国人难以忍受的专制统治所导致。1848年的二月革命,又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司汤达曾随拿破仑征战,为建立一个强大的法兰西共和国而奋斗过,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虽然最后拿破仑失败了,却唤醒了法国民族革命之火。他把自己的信仰融入了作品中,让我一直觉得瑞纳夫人就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化身,他把自己最深沉的爱给了瑞纳夫人,其他都是众生,有各种缺点和毛病,也有优点和可爱之处。用众生去呈现那个时代,欲望也好,理想也罢,茫茫人海,颠倒沉浮终究是历史的尘埃。

司汤达用他独特敏锐的视角,细致入微的笔触,把他所看到的世间百态进行提炼,艺术加工后展示给我们,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第几层,其实已经与作者无关了。一直以来,我认为看小说不是为了评价,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什么事情应该,什么事情不应该,评价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阅读是可以让人成长的,成长的重要标志就是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对所处的世界、对生活在此的每一个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悲悯,多一些宽容。如果能从中找到生存的使命,理解什么是高贵的活着,那就是赚到了。

希望如司汤达,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能够总结自己:来过,写过,爱过!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孙子兵法》读后感——九变篇
  • 下一篇:《老人与海》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