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2021-02-01 08:07:32  本文已影响人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作品,也是其代表作。这部作品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小说围绕着主人公于连从社会底层到进入上流社会再最终失败的的奋斗经历,和他经历的两次爱情故事,向我们广泛的展现了19世纪三十年代间法国复辟王朝时代的真实状况和社会风气。强烈的抨击了时代的黑暗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各个阶级人的种种异化。这本小说虽然是以爱情为主线贯穿整本小说,但是它其实更是一部政治小说。《红与黑》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以及名门贵族的垂死挣扎。与此同时,也批判了反动教会的诸多批判行为和道德败坏状况。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它将生活中的原型在于创造性的改造再现。在当时的确有类似于《红与黑》中的故事的事件发生。这个谋杀案就成了《红与黑》的现实写作根源。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对主人公于连的生活的描述,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一个重要主线。他是他可能是《红与黑》中所体现的复杂的爱情关系, 都是资产阶级化下贵族专制统治的产物, 其制度给予民众更大的心理负担, 让人们难以接受不同阶级上的区别对待, 从而不断地去追求物质基础。《红与黑》体现的是不同爱情之间的相互转换, 形象地表达了爱情的辩证法。
其实在这本书中,我更加对其中的“爱情”的描述感觉到有一点点悲哀,因为所有的女性对于男性都是最真挚的感情,可是在男性的眼里而言,就比如说那个维璃叶市长,他是如何描绘瑞那夫人,也就是他自己的妻子的,他把她比喻成机器,这一点使我非常惊讶。这个人跟叔本华对于女性的态度相差不远,只不过是叔本华说女人连动物都不是,甚至说女人是植物罢了。还有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于连,他对于两位他的曾经的爱情的对象又就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一开始于连他是真心的被市长夫人瑞那夫人的善良的品格和杰出的外貌所吸引,给了他很多小时候所没有的女性的温暖。他也曾一度沉迷于玛娣儿特那双美丽的双眸和她充满思考的脑子,还有同样的理想抱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他跟他们交往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行为,他的心理活动,他的言语都反应出他并没有把自己最纯粹的爱也同样的给予这两位女性。他是带着一种算计,或者叫做野心,来让这些有头有脸的女士们成为他几声跻身上流社会的阶梯。

主人公于连在身份地位,人格形象的塑造上,他是一个看起来类似于《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但是却缺乏晴雯所具有的美好品质,比如说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文中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于连挺立在峭壁上仰望晴空,八月骄阳光照,四级檐下的田野里传出悠长的蝉声......雄鹰不时地从他头顶上的绝壁间飞掠而过,在长空悄然盘旋,划出道道圆圈,于连的眼睛不由自主的跟着鸷鹰转,稳健而有力的搏击,令人震慑。他渴慕这种力量,渴慕这种孤高。这一段就很清楚的把于连这个人物的形象写出来了。”他的内心是非常的高傲的,与此匹配的是他的能力,他的外表;与此不匹配的则是他的卑微的出身和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他有着极高的智力和记忆力,他会用拉丁文背诵《圣经》还有其他的文学著作。他不甘于处在社会的底层,他有着非常远大的雄心和抱负。但是在当时那个社会制度下,他所代表的中小资产阶级是会让他所依附的那种贵族阶级所害怕的这样一种角色。他崇拜拿破仑的功绩,注定了他是不会为儿女情长所羁绊。因此他这两段爱情都是无法阻止他追求自己的理想的。

《红与黑》具有多重主题,它被看做是一部政治小说,一部风俗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正是以于连与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之间爱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所以,对比这两种爱情是我们分析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我们可以说他在跟那个瑞那夫人第一次恋爱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当他发现瑞那夫人已经被他紧紧的控制在手心中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怎么样的?鄙视这两个女人以及一切温柔的感情。他一心想着正经事,两位女太太那些恳切的话,他耳朵里偶尔刮进一两句,只觉得空洞,浅薄,一句话,女人气十足,不当他的意。但是当他发现他藏匿在他的床垫里面的拿破仑的头像将要被市长发现的时候,她就立马向瑞那夫人求救。因为他是市长夫人,她有能力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候帮助他。瑞那夫人看着他的恋人如此的着急到了失态的地步,他也接近他的所能去帮助他拿到那个拿破仑头像,只是她不知道那里面装的是拿破仑的头像。经过这一次风波,他从之前的浅薄这些女性,到后来他感到非常的疲惫,于连他的心肠就变软了,见到瑞那夫人便拿起她的手,怀着从未有过的挚情亲吻着她。便可以看出他对于瑞那夫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爱情,而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利用性的成分,一种在他自己心灵极度需要抚慰的时候才会对其以温情相对,相对瑞那夫人而言,他的确比女方付出的爱情纯度要低得多。尤其是到文章的末尾,于连因为瑞那夫人的一封告发信,注意那份告发信是瑞那夫人被逼无奈写的,他就拿着一把手枪想要打死瑞那夫人,一次打不中,还连续打几次,直到把瑞那夫人打倒在地为止。如果真正的是爱一个人的话,怎么会舍得让他心爱的那个人受伤呢?爱护都来不及,真正的爱情是为了愿意牺牲自己去让那个人活的更好的,是在他的种种行为上,我没有看到这一点。瑞那夫人因为自己的性信而使自己心爱的人受到了折磨,她已经痛苦得无以复加,但是善良的她认为她不怪于连,他这么做反而会让她的心里更好受。


如果说主人公于连他和第一位女子的爱情是属于感性的恋爱的话,那么她与第二位女子的爱情,就是属于理性的恋爱。在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两个是极其相似的人。虽然两个人的身份地位悬殊,但是他们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还有他们秉持的追求都是一样的。这使得他们可以跨越阶级和家族的限制从而走到一起。从文中可以看出于连他对于第二位恋爱对象玛蒂儿特的第一印象并不是非常好。是随着交往的加深,他发现这个女子非常的有思想,有头脑。于是萌生了想要把她也抓在手心中的这样一个想法。但是他心里是十分猜疑的,他的自尊心非常强,他非常在意别人会怎么看他,他非常在乎别人会看不起他,其实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他虽然后来成功的跻身上流社会,贵族阶级圈子里,但是他并不具备贵族的素质。我在这里说的贵族并不是那种血统上意义上的贵族,而是说精神上的贵族。他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贱者的心态,这就是他人物形象十分复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司汤达以于连的这两段爱情故事为主线,完美的呈现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黑暗的政治和社会风气。这种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风气下,带来的只能是人的性的异化。只不过每一个阶层都有它所异化的表现而已。

我觉得如果把司汤达的红与黑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相比,司汤达他所描写的这种思想境界,远没有达到曹雪芹的高度,因为在《红楼梦》里是人性的觉醒,宝玉和黛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类似于西方的亚当和夏娃。贾宝玉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文死谏,武死战那些沽名钓誉之人,宝玉追求的不是世俗的功利,而是对爱的追求与执着,他是真真正正的呵护,爱惜着大观园的每一个优秀的女儿的。

我以为于连这类人大概就是贾宝玉最不喜欢的那类人吧。于连在最后被法庭宣判死刑的时候,他才悔悟到,原来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边,他的最爱仍然是瑞那夫人,但是他却因为他的野心蒙蔽了他的双眼。在这里,于连达到了他的人性的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部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这是一部奠定司汤达在西方文坛中的代表作,我也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即使在当代社会也有非常鲜明的警示意义,我们也能从中有所启发,这也是这部作品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的原因之一吧。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 下一篇: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