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以路之名》读后感2000字

2025-11-08 09:31:38  本文已影响人 

《以路之名》读后感


当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时,随手翻开一页,映入眼帘的是“西南联大”四个字,那时正在读汪曾祺先生的《万物有趣》,有很多有关西南联大的文章,比如《跑警报》,《泡茶馆》,《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所以对西南联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借阅。

《以路之名》

作者:乔叶

出版日期:2024年14月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字数:144千字

这是一本文化随笔集,记录作者从西北大漠到南方海岛的跨地域行走见闻,通过实地探访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其中印象深刻的有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澳门的十月初五日街、西南联大的旧址……

拿到书的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地翻看了最吸引我的那一章《在他们的旧址上》。作者一行人到长沙、沅陵、蒙自、昆明,寻找西南联大的影子,走在他们的旧址上,听着前辈们的故事,收获颇多,爱国,时代,启蒙,自由,文脉……仰取俯拾。

湖南长沙。湘雅医院,这里曾是长沙临时大学的部分教授寓所。岳麓书院,这里曾是长沙临时大学的工学院所在地。圣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长沙临时大学的主校区,现在是长沙市政府机关二院,这里很普通。一行人打过招呼,想走进这楼里看一看,这里有地下室和防空洞,当年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曾在这里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

1937年8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设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初,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西南联大完成战时临时大学的使命。7月停办,三校复员,北返平津。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湖南沅陵。作者从长沙坐车到沅陵,属于湘西地界。如果你了解这段历史,走在这段路上,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西南联大从长沙迁往昆明时,也曾经过这里。他们组成了湘黔滇旅行团,有老师组的辅导团。闻一多先生也在团里,他舍弃了汽车火车等相对舒服的方式,要求加入最艰难的徒步之旅。闻一多先生说,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得很少,国难当头,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从1938年2月20日到4月28日,68天,3500公里。闻一多先生就这样用脚一步步丈量了祖国的土地,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了祖国。闻一多先生在路上有空就会写生。

云南蒙自。蒙自海关旧址,也是西南联大分校教室旧址。周家花园,曾是西南联大的女生宿舍。她们管这栋楼叫“听风楼”。南湖诗社,曾是西南联大的诗社。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他们还能保持乐观和诗意。

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重温了西南联大的历史。这里有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从长沙到昆明的路上的珍贵照片。他们睡地铺,挑脚泡,在野外支锅做饭,在极简陋的茶馆小憩。听说前方有匪,走小路行军。他们在路上不忘进行学业:对沿途之地进行了人文社会考察与地理写真。其中著名的成果是采集到两千多首民谣,编成了《西南采风录》。学生钱能欣根据自己的日记整理出了《西南三千五百里》,因为他曾临行前,找到关于西南地区的记录,多是外国人做的,他要写一本中国自己的西南实录。他做到了!

云南昆明。这里的东方书店吸引了作者,因为这里曾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子们频繁光顾的书店。在民国专柜里有很多西南联大的书籍在售,有《西南联大的背影》《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之所以把部分书名抄录下来,藏有私心,有机会去图书馆借阅。

龙泉镇。这里有闻一多和朱自清的故居。作者说,这里类似于一栋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黑瓦白墙,绛红门窗。里面陈列着闻一多先生的画作,还有闻一多先生写给妻子的信札,居家照片……如果了解闻一多的故事,也一定想去看一看。汪曾祺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关于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讲课的情景,甚是有趣。

读完这篇《在他们的旧址上》,觉得不够尽兴,太想更深入地了解西南联大。于是又找来了《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甚至看了电影《无问西东》。

《西南联大》的纪录片讲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师们如何克服困难为教育奉献力量,学生们如何为国家为未来潜心读书。他们民主、开放、活跃、向上的气氛,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看得热血澎湃,能量满满。他们生活清苦,自在开心,但也不忘救国之路。西南联大的老师都是大师级人物,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冯友兰、金岳霖、吴宓、陈寅恪……西南联大在八年的办学中,人才辈出。

此时才明白“西南联大——这所实体早已消失而虚体长存的大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着作者不远千里,奔波于几个地方,去看那些甚至不起眼的旧址。

作者说,“没有精神的光亮,有些旧址就只是旧址,而有些旧址——却一点也不旧,随着时光的擦拭反而越来越新。”

的确,有精神光亮的旧址值得我们去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有关它们的故事。遥望前辈的背影,踩着他们的足迹,行走在既旧又新的路上……参加一次这样的文化之旅,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收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就是万里路,万里路就是万卷书。读过这本《以路之名》,我既读了书,也认识了路。接着就该去走走这些路了。

作者用一段话写出了路的意义:“这些路,以生活为名。没有比它们更琐屑的路名了,也没有比它们更坚实的路名了。只要有人在,就有生活在。有生活在,就有这些路在。生活有多远,这些路就有多远。生活有多长,这些路就有多长。……它们没有话语权,但是,它们什么都知道。”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独唱团》读后感2500字
  • 下一篇:《一个世纪的人生课》读后感2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