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单增科《穿透岁月的歌谣》有感

2025-10-13 09:18:08  本文已影响人 

我与单增科先生是聊城大学校友,平日里聚会聊天,总爱唤他一声“师兄”。

和师兄的缘分,是文字牵的线。先前在报刊上零星读过他几篇文章,却从未像这次这样,集中时间沉下心,把书中几十篇文字逐一看完。

师兄是中文系出身,文字功底自然不必说。有时读着读着会忽然恍惚:这真是师兄写的?一个男性能把文字打磨得这般细腻优美,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恰如书名那般,他的文字就像一首心灵的歌谣——没有激昂的节奏,只有舒缓的旋律,仿佛一位老朋友坐在对面,轻声慢语地讲着他的故事、他的心声。

或许是因为我和师兄都来自农村,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他的文字总能轻易叩击我的心扉,勾起深深的共鸣。

读单增科《穿透岁月的歌谣》有感

这里的“淡”,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淡中藏味,像暗香悄然浮动,慢慢沁入心脾。

先是平淡的语气。

翻完整本书会发现,师兄始终用平和的语调与读者对话。无论是写心头的喜悦,还是忆过往的辛酸,都不见激烈的词句——淡淡的快乐、淡淡的忧伤从文字里自然淌出,却偏偏能戳中人心最软的地方。

“围茶几而坐,咂摸着茶的微苦,闻嗅着茶的清香,赏着雪的洁白与纯净,谈着人生的喜乐与忧伤。”(《煮雪烹茶》)

读这段文字时,能清晰触到作者品茶的闲适、内心的安稳,只是那份情绪不浓烈,就像一杯绿茶捧在唇边,清香浅浅,却足够绵长。

师兄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尝过儿时的欢趣,也经受过农村生活的艰辛。可他回忆往事、对比今昔时,语气始终平和得很。

“小时候的村庄多热闹啊,满街都是人,满树都是鸟儿,满地里都是牛马羊……现在的村庄太冷清了,村东走到村西,村南走到村北,竟没遇上一个人,甚至,仅碰上了一条狗,一条流浪狗。”(《空寥的村庄》)

字里行间藏着对旧日热闹的怀念,也有对当下冷清的感慨,那是一种淡淡的叹息,轻轻落在纸上,让读者也跟着心头一软。

都说“淡极始知花更艳”,能用平淡的文字把故事讲得动人,才最见作者的功力。

再是淡定的态度。

不论是借物抒情,还是直抒胸臆,作者总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这份观点或许不贴合主流,也未必能得到所有人认可,但他从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通读全书,能明显感受到师兄人到中年的淡定与从容。

“乡下的风,从田野里掠过,带来的不是城里的干燥与冷漠,而是湿润与温情。你只有走进田野,才能辨别出哪是真正的花香,哪是真正的草香。”

“皮鞋在城里的街道上,敲打着无奈与焦虑,永远走不出乡间土路的安详与舒畅。”(《夏风起处》)

不管旁人是否认同,他想表达的心意都明明白白——久居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仍清醒地渴盼着乡村的温情。只是这份渴盼说得委婉,没有声色俱厉的直白却更显真诚。

最后是淡泊的心境。

师兄靠高考走出农村,在城市里教书数十年,对眼下的生活与工作,他满是知足与感恩。

所以不管是写景状物,还是追忆过往,他的心境始终是淡泊的——没有过高的奢望,也没有求而不得的遗憾。

“耐不住寂寞的蝉聒噪着,那是它不懂宁静的好处。宁静不一定致远,但足可以静心,足可以安心,足可以舒心。花开,你不惊;花落,你不慌。云卷,你无意;云舒,你无心。”(《走过宁静》)

想来他漫步林间小路时,心是静的;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也是静的。而我们读这些文字时,浮躁的心也会跟着沉下来,慢慢变得平和。

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篇章,哪怕你不了解作者,读着他的文字,也会被这份淡泊的心境轻轻包裹。

师兄的文字虽透着“淡”,用词却从不含糊,反而藏着一种雅致的美。

他很擅长用对比。

“江南的雨巷,常能遇上丁香般幽怨的姑娘,在冰冷的青石板上彷徨;北方的雨巷,总见杏花般明丽的闺女,在柔软的沙土路上徜徉。城里的雨巷,雨水存不住时光的痕迹,把脚印打扫得干干净净;乡村的雨巷,雨水滋润着岁月的记忆,把歌声渲染得丰丰满满。江南的雨巷,茶香缭绕不散,缠住了乡愁;北方的雨巷,饺子的香气总也少不了,同样缠缠绵绵。城里的雨巷,时不时回荡着‘酒干倘卖无’的凄惶;乡村的雨巷,那句‘刚出锅的豆腐’,温暖着微凉的心房。”(《乡村的雨巷》)

这般对比下来,他对乡村雨巷的喜爱与向往,不用多说,早已满溢在字里行间。

拟人也是他常用的手法,读来总让人觉得有趣。

“风,像无数双凉凉的小手,伸进我的脖子。我赶紧竖起衣领抵挡,可它又从袖口悄悄摸进来,索性便不拦着了。”(《在晨风中呼吸》)

“又有几朵雪花轻轻落在窗玻璃上,不知是想与我对望,还是要窥探屋里的光景。有两片紧紧抱在一起,在柳枝上窃窃私语——它们定是来度蜜月的吧,你瞧,一会儿就没了踪影。”(《雪花轻轻地下》)

风的调皮、雪花的灵动,都被他写活了,读着读着,嘴角忍不住会轻轻上扬。

更难得的是,他对引用的运用也十分娴熟。书中穿插了不少诗词歌赋,既让观点更有分量,也让文字多了几分摇曳生姿的美。

“曾读过清朝的《半半歌》:……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捧半壶清茶》)

“刘禹锡说:‘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挡不住的是流年,挡得住的是脚步,都是很凄凉的事,迈开脚步跨过坎坷,前面是一道平坦。”(《风过竹林》)

试想,若是没了这些诗词,文字难免会直白许多。而师兄从不是为了引用而引用,每一句都恰如其分,像画龙点睛般,让文字更有韵味。

和师兄相识多年,深知他是个性情中人——待人真诚,做事坦荡。都说“文如其人”,读他的书,字里行间满是一个“真”字。

首先是写真景。师兄是个懂生活的人,风、花、雪、月这些寻常景致,经他细心观察后落在纸上,竟变得格外真切细致。不妨来看几段:

“风在林间不紧不慢地走,轻轻抚摸每一片树叶,拂去昨日的尘埃,再把晨光一点一点铺展开来……”(《在晨风中呼吸》)

“没了日光灯的照耀,少了闪光灯的惊扰,昙花开得自在极了。朦胧夜色里,它像身披白纱裙的仙子,袅袅娜娜地立着。晚风吹过,便轻轻摇曳,姿态娉婷。”(《秋夜昙花》)

“雪的洁白不必说,雪的轻盈也不必提,我想讲的是雪的温情。你敢仰起头迎冰雹吗?你会伸出舌头舔雨水吗?可面对雪,你总愿意的——因为它满是温柔。”(《雪花轻轻地下》)

“月光从窗帘缝里悄悄跳进来,纯净、洁白又恬美,像一泓清澈的泉水,像一缕轻盈的白纱,更像小憩时甜甜的梦,在枕边静静流淌。”(《月光,从枕边流过》)

读这些文字,哪怕足不出户,也像跟着他一起欣赏了遍大自然的美景——这大抵就是读书的妙处。

其次是抒真情。书中有不少写乡情、亲情的篇章,对故乡的赞美、对父母的感恩,从字里行间慢慢渗出来,读得人心里暖暖的,又有些发酸。

“我想我该是一朵云,一朵从故乡飘来的云。幸运的是,我没走丢,也没忘了故乡的流水。水是云的牵挂,云是水的魂魄。家乡用清甜的水滋养了我,让我带着轻盈的初心走出乡关。它知道,云和水不会永远不见,游子总会在某个时刻,循着云水的痕迹归来。”(《云在天上飞》)

这般联想多巧啊,借云和水说尽乡愁,读着读着,耳畔仿佛响起《故乡的云》的旋律。想来每个游子都是如此,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心里最牵挂的地方。

“快八十岁的老母亲,守着五十多岁的儿子睡觉,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态?我不知道爹娘有多爱我,但我知道他们肩上的担子曾经有多沉;我不知道爹娘为我付出了多少,但我知道他们的黑发早已不再;我不知道爹娘是否收获了‘养儿防老’的夙愿,但我知道我对爹娘的承诺一件也没实现……”(《爹娘的炕头》)

这组排比,把对父母的感恩与愧疚说得那样真切,读得人鼻头一酸,眼眶也跟着发热。

我自己的父母都已离世,看着这些文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又涌了上来,久久散不去。

若没有真切的感受、发自肺腑的真情,断写不出这样打动人心的文字。

最后是表真悟。不管是写景、忆事,还是感慨今昔,师兄总能从中悟出些道理——那是他走过半生、看过世事后,沉淀下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

“那蔓草似乎读懂了什么,昂扬着脑袋,格外精神。我心中一阵悸动,厌恶之心烟消云散,油然而生一种敬意。生命的伟岸不在于外在的高大,而在于内心的强大。看似弱不禁风的蔓草,竟然有这般的旺盛的生命力,不值得我学习么?”(《邂逅一株蔓草》)

一株旁人或许不会多看一眼的蔓草,竟让他生出这样的感悟。细想之下,确实如此——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不惧生活的风雨,从容面对人生的无常。

“在这样的雨中,你可以坦然地踯躅,甚至可以不需要任何雨具,敞开你的思维,让细雨将你的思绪洗涤一番。人,是需要冲洗自己的心灵的。尘垢满面的灵魂,往往找不到故乡。”(《乡村风雨》)

走在乡村的细雨里,他的思绪变得通透,这份感悟也格外动人。

是啊,人确实该常“清洗”自己——或许是静下心反省,或许是沉下来读书。想起北宋黄庭坚说的:“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给自己留一片精神的自留地,让心慢慢静下来,让灵魂多一分纯净,多好。

这般看来,“淡、雅、真”三个字虽简单,却藏着丰富的内涵。

正如书名所言,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师兄的“浅唱低吟”——歌声里有对故土亲情的感恩,有对自然万物的珍视,也有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在这“穿透岁月的歌谣”里,我们读懂了亲情的珍贵、生活的美好,也看到了生命的伟大。

这首舒缓的歌谣,不只属于作者,更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还我本来面目》读书感悟
  • 下一篇:读廖提双先生《山那边》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