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使命》有感
每年的八月于学校而言,尤其是对于行政人员而言,几乎是全月无休的,琐碎且艰难。这个八月尤甚 。
今天依然是忙碌且费嗓子的一天。挂完一个又一个电话,送走一个又一个来访的人。没想到,我竟然还能笑着跟新桃主任说:“咦,我好像不太容易生气或沮丧了”。“我好像也是哦”,两个“傻”女人心心相惜,相视一笑。
背包里的《教师的使命》好多天都没有拿出来了。中午没人,事情很多,但好像不知从何开始。干脆,读书。其实,这本书我早就读完,不过是那种“泛读”的模式。书上有许多用红笔或黑笔杠出的文字,也有当时阅读时所做的一些批注。
随手一翻,竟是“我的三命论”。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第25面被我用笔做过标记的一段文字:“我们说一个人有担当,一方面是指他有这方面的担当能力,也可以说他有某种工具能力,另一方面,所有的担当都是精神的选择。为什么他愿意选择担当?为什么他总是向往去渴望做更大的事业呢?”
有担当?难道书真能通人性?我这几天真的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有担当?反复咀嚼张文质老师的这段话。我仿佛听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遂,拿笔记录一二。
我不太擅长写读后感,但我们的伴读导师廖老师是写作高手,她说:不会写的时候不妨先定好主题后,然后从三个问题着手即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好吧,那我就按照这个套路试试。
一、什么是有担当?
什么是有担当?百度了一下:是指个体主动承担与自身身份相符的责任,并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承诺、直面挑战的品格特质,其核心包含责任意识、风险预估和正确实践三大维度。基础维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主动作为:不逃避分内事务,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错误补救:出现问题时及时承认并修正,而非推诿塞责。
情绪稳定:在压力下保持理性决策能力。
如此看来,这个八月,我们全月无休的行政人员,主动作为、提前谋划,就是有担当;我们准九年级的班主任在教科室及年级部的带领下从8月7日开始,持续跟进班级学生的假期安全及学习状态,放假不放关心,这就是有担当;我们许许多多一直坚守三尺讲台,默默付出的老师们,他们手上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心里有愿意负责的“选择”,他们,有担当。
二、教师为什么要有担当?
萨提亚“爱的法则”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你若不爱你自己,你便无法来爱我。这是爱的法则。因为你不可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你的爱必须经由你才能流向我……
是呀,“你不可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其实,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担当的人,但教育尤甚。因为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让学生成为美好的人”,而教师自己就是学生最好的课程。如果教师缺少担当的品质,怎么能培养出有担当的学生呢?
还记得,曾经的娃回来看我,他们叽叽喳喳的回忆着初中的趣事。没想到,让他们对我这个老班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数学教学,而是校运动会上的那次挺身而出。我都不太记得事情经过了,可他们记得很牢,七嘴八舌的帮我还原。原来,是100米预赛时,别班的运动员不但抢道了还撞到了我班的种子选手,结果不但不道歉,还豪横的很。一直在旁观看比赛的我,二话没说,一个健步护在我班运动员的前面,大吼一声,瞬间震住那嚣张的肇事者。“老胡,知道吗?你那护犊子的样子帅呆了。那一刻我们太有安全感了。”……
啊,没想到,这件微小的“担当”竟让他们感受到了“安全感”。原来,遇到问题如何面对?承担责任是怎样的模样?这些答案一直就在老师或家长的行为里。其实,教师的担当,从来都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厉害”,而是因为那三尺讲台,连着学生的成长与信任,当然也连着他自己的成长。因为,张文质老师说过:越承担,越成长。
另外,学校也需要有担当的教师。与学校而言,教师的担当是学校这座大厦的“承重墙”。家校沟通,控辍保学,质量提升,陪餐服务,晚自习,各种各样的安全宣传等等等等, 这些“份内或份外的工作”,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扛起,怎能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平稳落地?
三、怎样做一个有担当的教师?
张文质老师眼中有担当的人:一方面是有“担当”的能力。另一方面,他说,所有的担当都是精神的选择。
所以,做有担当的教师,首先就要做一个持续的学习者。这种持续学习,既是为了夯实专业根基,以应对教学中的复杂挑战,让自己拥有解决学生困惑、引领课堂方向的“能力担当”;更是在与新知识、新观念的碰撞中,不断校准教育的初心与价值观,从而坚定“为学生成长负责”的精神选择。当教师把学习内化为日常,便能在面对教学难题时不退缩,在守护学生成长时不迟疑,让“担当”从一句信念,变成落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沟通里的扎实行动。
“所有的担当都是精神的选择。”
这句话之前阅读时我就做了标注,打了问号?这几天突然有所感悟:做一个有担当的教师,能力固然需要,但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一定有“我是,我爱,我愿意”的内心自觉。所以,做一个有担当的教师,除了要持续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有“我愿意”的精神选择。这选择: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承担和坚守;是放下个人的得失,愿意扛下团队任务的无怨无悔;是暂搁自己的委屈,去微笑回应他人需要的坚强;是明知前路有难,仍选择“咬牙坚持试一试”的决心;是当各种声音在身边此起彼伏时,“我愿意”让他的选择坚如磐石。
正如,曾经都难哭了,也要坚持让“教育行走”这项公益活动走下去的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每年都会选择到昆山最偏的村,最难的学校,最糟糕的班级去代课的于洁老师;坚守大山推举大山里的女娃的张桂梅校长;在挑战300天醒走群的背后,默默付出的那些伴读、导读、点评的导师们……这些人他们眼中有他人,心中有梦想,脚下有行动。他们,是有担当的最美榜样。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交代完毕。一篇读后感顺利收官!正打算为自己点赞时,一个念头却莫名且倔强的冒出:在一个本还不错的环境里,如果选择“有担当”被称为“傻冒”,而选择“躺平”却奉为“智者”,那,这个“本还不错”将会变成一副怎样的光景呢?
继续脑补,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大部分人的处事态度,当能不干事就不干事,能少干事绝不多干事,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可以想象,那原本流动的责任会慢慢淤堵,该迸发的活力会渐渐沉寂。就像在一个集体活动中,每个人都想着“少伸手”,原本能高效完成的任务会陷入推诿扯皮;就像在公共事务中,大家都抱着“不沾边”的心态,本可改善的环境、本可解决的问题会一直悬而未决。久而久之,“懒作为”“不作为”会变成隐形的惯性,不仅让个体在敷衍中失去成长的可能,更会让本该温暖协作的共同体,慢慢失去向前的动力,最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种消极氛围里的被动承受者。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看来,又是一个费嗓子的下午。遂,弃笔,起身。哎哟,右臂无意触碰到椅子的扶手,天哪,那胀且麻的感觉瞬间从肩膀冲击到大姆指。唉,这无处安放的右臂呀,我该拿你怎么办?再次深刻体会到张文质老师所说的“身体中包含着我们最大的自由”。由此,补充一点,要做一名有担当的教师,还得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情绪。 整理好心情,开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