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伊斯坦布尔的两个咖啡馆》读后感2000字

2025-08-30 08:36:15  本文已影响人 

《伊斯坦布尔的两个咖啡馆》读后感

     也许未必会被节律悠扬、炫彩徐迂、浩渺抒情的辞藻惊艳,也许也未必会从知识储备中搜寻到深厚的哲理与品味,但是你一定会为沉着敦厚、千回百转、清秀顿挫、跃然盘旋的语句所折服。而日常生活与阅读中萦绕的诗情禅意,当下此时此刻错落文明中隐秘的故事和情调,往往分不清是从生活怀想的幻想,还是虚惘中想象的现实时空。

     有许多的经验时常捕捉,儿时在青岛赶海,捡拾贝壳和活蹦乱跳的小海龟。年少时随表哥出海捕鱼,涨潮以后“玻璃和铁的眼睛漂浮着”军舰,买来的虾出于“仁慈”总想养一养,但还是逃不过美食的诱惑,寺庙里飘渺的烟香回味以至于时空错综、充溢香甜。挖了几天的红薯结果在烤炉里隐隐烤焦……还有一些文化地理的记忆,比如考试前一定要去拜孔子像,历史书常常对我洋溢着微笑,有蘑菇云、博物馆的青铜器和书后的烟囱……

    诗歌的手艺和技巧是更加精妙的事件,过度阐释和仿照都是牵强的。一些非常吸引我的地方,有很多是从叙事开始的,这叙事又充满了惊异,“蛐蛐”和学生一起听课,却和学生一样安静听课,那么正在讲课的诗人是如何能注意到如此微小又毫无声音的蛐蛐呢?夏天捕来养蛐蛐,是为了听它唱歌,可安静听课的蛐蛐唯一担心的是被不小心踩死。话锋一转,而终于发现,郊区的课堂让人感觉区隔和压抑,在被动中需要不断躲闪,似乎又是诗人的自喻:处于生活和宇宙的边缘了。在叙事的缘由中,菩萨可以说话,他一手谋划了自己的死,听见焦急的声音,因为错过海边而遗憾,而又是什么笑容带着疲惫的优雅?

      而下一句常常是解释这神奇的叙事,而读完解释,又恍然大悟,这并不是奇异,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实。比如“雨中赶路的人们遗弃了世界,我在雨中拾起了它,感到快乐。”遗弃了世界把人们带到异时空,是判断的否定,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雨只要下得足够大,就能够产生一种置身于瀑布里,与世界隔离的感觉,而人们在大雨里赶路,就是在对抗着大雨,也对抗着世界的所有。在雨中拾起了它感到快乐,说明即使大雨耽搁了赶路,但我是喜欢大雨也感到快乐的。而时间偷来,也生动地写出了一瞬间的倾盆大雨,所造成的隔离时间,凝固时间,甚至于逃离现在的时间线,被赋予和想象的那一瞬间。

    郊区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抒情主人公的传奇色彩,行旅的图景扩大为一副美妙的旅行画卷。圆明园的水底列强亦或是古代圆明园烧毁的样子,而回到历史始终是种想象出来的形象,“美味的僵尸鱼”惊悚又可爱,回到历史现场是战火硝烟,与此刻的清净产生鲜明的对比。来到南京,南京作为一个南方女性的形象,温暖湿润,泥土由胭脂做成,散步的脚步困扰着鱼儿,但“吴刚也成了西西弗斯”这一句不太明白。写山和在火车上,连苍蝇也沉迷于佛光显得圣洁,落日下挖掘更多的家园,家园的眼神一点点从蓝天白云,变化为风景和末日,最终演化为一种变异生物,以嘲讽的眼神回望我,仿佛天色逐渐变暗,家园一点点回溯到冰川世纪。

     寺庙的幽静隐秘而伟大,喜欢那句“为何你徘徊寺外,久久不来/ 你不来,寺门都在想你的脚步。”喜欢这句“有人从后山下来/带着佛塔的影子、真身和假山”。我常常思索,如何把哲学与禅思留存于诗中,然而西西弗斯带给我真实的启迪,清真寺是蓝色的,兴福寺,寺庙,基督,比干庙,教堂,佛光山,白马寺,都赋予了寂静的禅意和肃穆。

      还有咏物诗素雅可爱,也会歌咏核桃、焦尾琴、饺子,藤蔓、浮土,咏人的诗如园丁、女明星、摄影师等,也有歌咏历史人物,如阮籍、普希金、托尔斯泰等,行旅途中、火车上,车窗外,行驶的火车外风景格外传奇。

       暂且在这里对读《伊斯坦布尔的两个咖啡馆》和《双子星咖啡馆》,第一篇中,咖啡馆的发生是从现实中来的,似乎非常平常的,在一个下午,而两个咖啡馆的并置在一条道路上,既然是在同一侧,就更显得差异明显,不仅停留在经济差异上,有时候也是在气质和风格上,仿佛是两个洲的对读。而风格还带着一些政治和古老的取向,咖啡馆的装修像是浴场,在亚洲的浴场往往象征着公共空间,一种杜绝隐私的存在,可以想象到的是在一个完全没有隔间的大澡堂里,人与人之间是趋同的和任意的。可稀奇的是这样,浴场却是空旷的,冷清的,以至于只有人多势众的表象:聚光灯打向柜台,想来住宿的客人,但是实际上却是,既没有伟人的演讲,也没有人提供膳食,来的客人其实什么也得不到,大众的听众也只有分得一些微光,为何在此时想到的是朝鲜这样的国家,大概是呼喊的那万岁来联想到的,但是一些空头支票,一些还未兑现的演讲和承诺,一次次裹挟着民众。

     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个咖啡馆狭小、幽暗,像是欧洲。欧洲的版图比亚洲小了很多,而且气候欧洲有一部分也处于地中海气候,比亚洲的纬度高还要潮湿很多,店员本应该出来迎接,如今却躲在一张不起眼的桌子后,迎接的变成了流浪狗。这里的风格与第一个咖啡馆完全不同,它是私人的,甚至私密的,适合辩论和喁喁细语。空间被分成无限多,这里的灯是亲民的,虽然灯后的个体人变得暗淡被遗忘,但是人权平等,激情自由,还是有此地的风格。这让我想起我的闺蜜在欧洲留学时,给我打电话说昨晚被街上的混混劫持了,幸亏偶遇了华人解围。缺乏治安而人权平等的状态,与亚洲国家全然不同。空间隐藏着政治/文化/历史的话语,而公众/平民,公共/私密的二元对立,也让特定的空间能够自由伸缩,横梗在国际之间,出没在诸多文明之间。第二个咖啡馆人和狗的身份变换,让我有点疑惑,因为在我看来欧洲还是提倡个人主义的。

  《双子星咖啡馆》

      双子星咖啡馆浮现的是一个人往墙上钉钉子,为了展出油画的画面,我们一起钉钉子的时候,世界成了钉子,钉子渐渐成了凡俗的利器,而人的生存处境更为艰难,人在钉帽上,那如此艰难的处境为了什么?只是要展览一幅画吗?这种现实主义的书写演化成了浪漫主义的论辩,烈火燃烧的画布成了最后的记忆,燃烧的煤炭之下,天色都是黑的,灰尘下扬。最终咖啡馆的男人对着镜子在自我体认,他处于变动的时代负重过多,开始羡慕一幅画能被固定。回到有点现实的时空,是咖啡馆里两个人高谈阔论。一个酒神,沉湎于痛苦,却向往着日神精神,崇尚激情昂扬的姿态,这种矛盾的张力,让他摆脱流言和画。两首诗中,我更喜欢双子星咖啡馆,因为看不太懂。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大医》马伯庸读后感
  • 下一篇:《想点大事》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