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后感2500字

2025-07-27 08:08:01  本文已影响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
今年年初,终于抽时间读完了《曾国藩传》。一直想写篇读后感,拖到现在才写起。

对曾国藩最初的印象,是中学时期历史课本上一个干巴巴的名字,知道他镇压过太平太国,兴办过洋务运动,印象不好不坏。

第一次听人推荐曾国藩相关的书籍,是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一位同事是曾国藩迷,强烈给我推荐《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家书书写的背景,看了几页就搁置了。

再次种草,是去年读白岩松的《白说》。白岩松提到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三本书,其中就有《曾国藩传》。于是便把这本书加到我的读书列表里。

在网上搜索《曾国藩传》的各个版本,为首的是唐浩明版和张宏杰版。我最先翻开的是白岩松推荐的唐浩明版《曾国藩传》。这本书是以曾国藩的生平为主线写成的历史小说,尽管作者参考了大量史实,但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戏剧性,不免有很多巧合的场景,和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个人读下来不是很喜欢。于是又换成张宏杰的版本。

作者是从曾国藩七次科举考试写起,写到曾国藩最后的时光,侧重于曾国藩的个人奋斗历程和精神品质塑造,语言平实,故事性强,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我历时15天,总共花费20小时,读完这本书。

【三十而立】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曾国藩的个人修养养成之路。

曾国藩刚到京城做官时,还有些自卑。一是曾国藩祖上是农民出身,从他父亲才开始读书,家里除了科举之书,没有其他藏书。在人才济济的京城,只读过科举之书,就相当于没读过书。二是曾国藩在与人交往中,渐渐认识到自身人格上的缺点,比如浮躁、坐不住,爱说大话,虚伪等。

随着读书增多和阅历增加,曾国藩的认识发生变化,他认为历史上那些大人物不是高不可及的,靠努力用功,自己也能达到。于是,在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一个宏大的目标,成为“圣人”。

曾国藩开始圣人之路的方式是每天开始记日记。但他的日记,不是记录流水账,而是自我检讨。每天记录下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哪怕只是一个细节,然后自我批判和反省。甚至还把日记给亲戚朋友看,让大家一起批判和监督。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内心活动,毫无保留地袒露于他人面前。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一生。

三十而立,我在曾国藩身上看到的是确定人生目标,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立”。

【以“拙”修身】

曾国藩的资质并不好。第六次科举,不但没有中,文章还被考官评价为“文理不通”,贴在榜上示众。要知道“文理不通”是古人对文章评级的最低等,意思是还没有入门。这件事对曾国藩来讲是奇耻大辱。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评价他“尔之质,纯鲁钝耳”,弟弟曾国荃评价他“才具稍欠灵活”,得意门生李鸿章也评价过他“不善机巧”。

开始我想用“勤能补拙”作为本章小结,仔细想过感觉并不贴切。曾国藩一直靠着自己的“笨”方法,官升“副部长”,击败太平天国,走过一次次波峰与低谷,可以说是以“拙”养身。

所谓“笨”方法,首先是严格的自我管理。前面说到,曾国藩坚持一生的事情是写日记。另一个让他坚持一生的习惯,是他给自己立下的十二条“军规”,其中包括坚持早起,每天读书、练字等,每一条看似都是小事,但是日积月累,便成就了圣人。这些习惯,对我们现在,也有很有借鉴意义,有机会可以深入探讨。

坚持“笨”方法,也体现在打仗的战略上。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坚持的战术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湘军每到一个地方扎营,都要先挖壕沟,建营墙来把营地围起来。壕沟和营墙的尺寸有明确的要求。壕沟要建两道,外面的宽两米,深三米;营墙也要两层,外面的高两米,宽两米。如此大的工作量导致湘军行军速度很慢,每天只用半天行军,剩下半天用来挖沟修墙。

曾国藩打仗始终坚持的是一个“稳”字,先将自己立足不败之地,再伺机而动。不出奇兵,也从急功近利。

【交友】

曾国藩非常喜欢交友。在湖南乡下,他最大的遗憾便是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

来到北京之后,他迅速结交大批好友,日记记录,他经常来往的就有一百多位。出到北京时,他每天都会出去应酬,最多的时候一天内能接待和拜访几十位朋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曾国藩可真是个大"E"人!

但曾国藩的交友,不是泛泛的酒肉往来,而是带着明确的“修身”目的——他要在朋友的映照下,看清自己的不足。他在日记里写过:“观人之过失,即自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结交的朋友,多是品行端正、学识出众之人,比如理学大家唐鉴、倭仁,古文名家梅曾亮,后来都成了他的“修身镜”。

其中,倭仁对曾国藩影响甚大。他每天写日记反省,还敢把过错公开请朋友指正。曾国藩受此触动,以他为“日课”的榜样,不仅学他写反省日记,还主动拿给倭仁批阅。一次,他在日记里抱怨朋友办事拖沓,被倭仁批评:“小怨不忘,非君子也。”曾国藩又羞又愧,当即写下“此后当力戒”,从此待人更宽容了。

古人交友的智慧,对我们今人也有启迪。我家娃在听到其他小孩儿被夸奖时,会跟我嘀咕别人的缺点。这时候我就跟他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交朋友,不能光盯着别人的缺点看,拿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对比。要看到朋友身上的优点,互相学习,这样大家都会越来越棒。

【面对逆境】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几次挫折,第一次是在第六次科举失利,文章被作为反例张榜示众;第二次是因为直言上谏,得罪咸丰帝和京城的权贵,被孤立;第三次是创办湘军初期,处处不利,最后屡战屡败。

在曾国藩身上,我看到,圣人也是普通人,在经历挫折时,也会想消沉,想要逃避,甚至想过自杀。但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失败后的“反弹力”—他从不沉溺于抱怨或颓废中,而是把耻辱咽进肚里,对失败进行复盘,深刻地自我剖析和反省,让自己更为强大。

古人的经历让我感悟到,顺境逆境是人生常态,要正视和接受逆境,把低谷期视为转弯处。

【子女教育】

曾国藩自己励志做圣人,所以在教育子女上,他最注重也是道德和胸怀的培养,这一点丝毫没有让我惊奇。

让我感觉惊奇的是,他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有很多相同之处。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他,对子女竟然没有打骂教育,而是以鼓励为主。在孩子取得进步时,他从不吝惜自己的赞美。

最近在看苏东坡传,发现东坡先生也很注重对孩子的估计。这在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代真是难能可贵。

我想,鼓励孩子,并不代表对孩子的教育不够严格。鼓励和坚守底线从来都不冲突。只有接收到正向反馈,孩子才更有勇气去尝试和探索,才能坦然面对批评。

【重新认识太平天国】

读《曾国藩传》前,我对太平天国的印象,多是“农民起义、反抗压迫”的正面标签,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始终带着一些反面标签。

读《曾国藩传》,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场运动的复杂与残酷。

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为旗帜,摧毁孔庙、佛寺,焚烧古籍,甚至规定民间只能读洪秀全的《太平诏书》,这种文化破坏对传统社会的冲击难以估量。因此曾国藩镇压太平太国,也有积极的一面—保护了传统文化不被毁灭。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故事,而是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

【圣人也有不足】

读完这本书的几天,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圣人”。

曾国藩的家书被后人推崇,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

他也有不足,比如镇压太平天国晚上,认命弟弟曾国荃为主将,其中藏着他让弟弟立功心切的私心;攻克南京后,纵容湘军抢劫和屠城,这是他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

但他的可贵是,一直在“自省”中前行。这恰恰是他被后人推崇的原因。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圣人?所谓圣人之路,不过是在认清自己的平庸后,依然坚持修身;在遭遇无数次失败后,依然保持勇气;在看透世事复杂后,依然选择善良与担当。

这大概就是读《曾国藩传》的意义:不是要成为另一个曾国藩,而是要从他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修身之路”。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用生命影响生命》有感
  • 下一篇:《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