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一瞬
——《南枝更有花》读后感
作者:张露瑶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2019级硕士毕业生,华为终端河南区域营销总监。
动笔前,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师兄的分享又在WeChat出现了,他的“玫瑰”和“喝茶”标志性表情跟在他发送的“期待你的分享”后。是的,说起来我和赖师兄是跨了足足有24届的师兄妹,但年龄gap和文化gap都丝毫不影响我和师兄成为好友。在他的推荐下,我拜读了部分校友会前辈们的文章,非常佩服校友们在各行各业的建树和文采。《南枝更有花》初规划时,赖师兄邀请彼时正在马来西亚外派工作的我也参与其中,分享我的感触。我欣然应邀,《拾光一瞬》这个标题也是原本为那篇文稿准备的,却因工作变动突然回国,我随着中国解封迅速回到了“中国节奏”里——马不停蹄地工作、思考、交际。撰稿一事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书籍出版后,赖师兄热情分享,我阅读欢欣之余也深感遗憾,没能成为参与者之一。这篇读后感是对赖师兄承诺的兑现,也是我种种感触的承载,以抒发和校友会的缘分以及对大马生活的怀念。
回想在大马的日子,充满了各种“光”。日光、星光、泪光……我喜欢有光的生活和有光的人。这些光芒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鲜活和意义。相信认识赖师兄的人都会跟我一样,觉得他是一个“发着光”的人。赖师兄常说他只是个商人,奔波于东南亚各个国家的这些年,积攒了一些自己的事业和资源。但要说自己有哪些过人之处,他觉得自己最大的骄傲是校友会的一切。哪怕是video call,我也能看见他在分享校友会相关的事情时,眼里闪烁的光。
赖师兄绘声绘色地给很多朋友讲述过勺园四号楼309茶楼,那是个他组织过“世界少年说”的宿舍。在北大四年的日日夜夜,他和当时的同学们无数次在星光下对谈,谈论古今,畅想未来。从马六甲海峡的渔村,走到未名湖边博雅塔下,赖师兄心中有着满满感激,感激遇到的一切,也在毕业的时刻许下了承诺:要为大马北大学子做点什么。校友会的念头也就随之诞生。谁想到随着校友会的发展,逐渐做到了能为中马友谊、为教育发光发热的地步。提起教育,不得不提赖师兄这些年在中马两国各地学校间的奔走,和“博雅幼苗计划”。教育是伟大的事业,跨文化、跨代际的教育,更是高瞻远瞩、胸怀宽大的壮举。这也激励着我未来的方向——期望在自己有能力之时为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无论是前辈师兄师姐们,还是一届又一届执行会务的理事会伙伴们,校友会的各位同仁都是身上闪闪发光的人。平日大家各有各的工作,汇聚于校友会办公室时,又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次元中:开会策划,也喝茶唱歌。我有幸在外派大马不久后,经在国内的马来西亚好友锦雯联系到了校友会,进而在赖师兄的介绍下,参与羽球、文学颁奖典礼、海边游、各类晚会等等活动,认识了贝儿、诗韻、宜贤、卓航等等优秀的好朋友,也结识了诸如景岗师兄这些厉害的前辈们。赖师兄和校友会的伙伴们告诉我,有他们在,大马对我而言就不是“异乡”,而是另一个“家”。
第一次参与校友会活动,是2021年底北大校友会与清华校友会一起在Sentosa组织的羽毛球活动。在这里,通过马来西亚国球羽球第一次认识了诗韻,一位笑容迷人、热情真诚且做事干练的美女子。而后在春节期间初次到达基地时,诗韻领着我来到校友会办公室,正值赖师兄召集校友会的伙伴们同聚,一起录制了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的新年祝福,发送回中国。办公室坐落在Sunway Velocity背后Queens Avenue一栋其貌不扬的楼里,上五楼右转,看到一个挂了“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门牌的门——这便是校友会的基地。进门右手边挂着“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字样的字画,旁边是大大的校徽。最后一次去校友会办公室,我和宜贤在这个角落共同录制了吉他弹唱版《燕园情》,身旁摆放着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小国旗、“多元包容、美美与共”的特制茶和北大的相册。赖师兄和其他伙伴就在镜头另一端,一遍又一遍为我们录制和喝彩。这是我到目前为止不长的人生里,最美的画面之一。
这个位于北纬一度到北纬八度之间的国家不大,只有三十三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三千来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给了我这几年来罕有的与自己对话、与他国文化对话的一段珍贵时光。我尝试了在一个新的市场做IMC,与当地的媒体、品牌交朋友,探索了新的能力、新的知识;也因此在这个过程里认识了一些有趣的灵魂,共同组建了一支乐队(校友会的宜贤是其中的吉他手);有时去街巷找好吃的brunch或者角落咖啡店,有时被校友会伙伴们带着尝试正宗的大马美食,有时去海边看看海浪和落日。
我在吉隆坡时住在KLCC附近,校友会的基地就在离这里大概五公里的地方。到马来西亚之前,寻找校友会初衷只是为了在异国他乡能够多几个朋友,没曾想因此在这个地方有了深深的羁绊,甚至能跟着会长了解到诸多中马关系、中马文化交流的知识,并参与其中。回国之后,一晃又是两年多了,始终忘不了Tanjung Sepat的日落,忘不了我们抱着树上掉下来的椰子大笑,赖师兄用砍刀劈开,我们就着豁口喝原生态的椰子汁……
行文至此,我回想起有一回从校友会办公室会后离开,会长送我回家,等待红灯我看着夜幕降临下吉隆坡的车水马龙,感慨道:“会长,这创立组织的一路来也不简单吧?”
“起初遇到的困难太多太多了,”会长说。
“那是什么支撑你继续下去的?校友会又不挣钱,”我继续问。
“是想为这个社会、为华人做点什么的心情吧。”会长手扶着方向盘笑了笑,看着前方,“我想是做了点什么的。”
时间是这世界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这十年间,也让我们共同拾起了无数难忘的记忆和光芒。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拥有了这般美好的“拾光一瞬”。
衷心感谢缘分让我遇到校友会,期待未来再相会,祝愿校友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