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苏东坡新传》有感:人生最潇洒的境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2025-07-19 10:09:08  本文已影响人 

读《苏东坡新传》有感:人生最潇洒的境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好,我是一鸣。你来阅读,我很荣幸图片图片

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任湖州知州时,向宋神宗写了《湖州谢上表》表示感激之情。

未料,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一帮小人曲解意图,认为苏轼是在攻击朝政,反对新法,于是上奏皇帝,苏轼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冤案——“乌台诗案”。

后来,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开始人生至暗时刻。

在黄州四年,苏东坡仕途上被脱去官职,不予参政,限制活动范围;

生活上,工资待遇锐减,还需养活一家老小20余口,捉襟见肘,非常清苦。

身处这样的穷乡僻壤,荒山野地,苏轼不但没有厌世沉沦、悲观消极,而是豁达洒脱,看透人生,转念回归自然,过起了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生活。

这样的境遇,虽然物质上是匮乏的,但是精神世界却是丰盈且富足的,所见所闻所感,成为他的创作素材。

在此时段,他的文学作品达到了新的境界,写出了《定风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传世后人。

苏轼文学成就能够如此之高,与他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密切相关。

那么,他在黄州是如何度过这段艰难岁月的呢?

01.耕农田。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口,苏东坡亲自下田劳动,在荒地上捡拾瓦砾,开垦50亩土地,种麦子,种水稻,栽果树,养鱼塘。

真的非常敬佩苏轼的吃苦精神,试想,如果把我放到这荒山野地里,不一定能够适应得了。

有一次,苏轼准备去距离黄州三十里地沙湖附近购买一块田地。人家告诉他这块田非常有力,能够高产,他就非常心动。在看完地回家的路上,天气突变,下起大雨,本来是带了雨具的,但是他认为无用,就让人先带回去了。这个时候,没有办法,人人淋得非常狼狈,独有苏轼不慌不忙,安步徐行。不久,雨过天晴,他很为自己保有这份坦荡的心怀而得意。作《定风坡》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这位饱经世患的诗人,在雨中举步轻行时,他心中根本没有晴天,所以也就无所谓风雨。

人间一切变幻无常,惟有超脱物外,才能一尘不染。

02.烹美食。

苏轼一向讲究饮食,以“老饕”自居。

黄州猪肉“贱如泥土”,他就拿来烧“东坡红烧肉”;

听说蜂蜜能够酿酒,他就学着自己酿造“蜜酒”,后来听说如果蜜水腐败,喝了会拉肚子,于是他就不再酿了。

他看到江里有鲜鱼,山上有竹笋,就用这两种食材,学会烧“鱼羹”,就像现在的奶汁鲫鱼汤,招待朋友和客人。

即使身处困境,苏轼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用美食来滋补受伤的心灵。

03.交好友。

在来黄州之前,他最大的心事就是“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

有幸的是,苏轼一生酷好交友,走到哪里,都有好友相伴,且各色人等都有,让人羡慕。自言道:“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在黄州,他结识了三个本地朋友,都是市井之人,非常讲义气。

一个是卖酒的潘丙,天天跟他见面;一个是性格淳朴、爱做公益的古耕道;另一个是卖药的郭遘。三人后来帮助苏轼垦辟东坡、种田建房,出了很多力。

他和老朋友陈慥来往密切,四年之内,陈慥来访苏轼七次,每次往返四五百公里,苏轼拜访陈慥四次。

最后苏轼离开黄州时,陈慥还执意把苏轼送到九江,朋友之情,足见深厚。

另外,他还和道士杨世昌、和尚参寥、画家米芾、琴师崔闲和亡命之徒巢谷结为朋友。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朋友往往住在他的“雪堂”一年多,如杨世昌、参寥、巢谷等。

苏轼这个时候,本来条件就比较拮据,还要招待南来北往的好友,实在是难得。

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04.闲暇游。

苏轼是个好动之人,家里待不住,就要到处走动,活动筋骨。走在乡间黄泥的田坂路上,照出暮归,不厌其烦。普通的山边小路,在他眼里都看得优美动人。

与朋友在江边喝酒,薄醉回家,一路欣赏一边感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畅想像小舟一样自由。任凭江上秋风,吹到哪里是哪里。

他和儿子一起,划小船到江边玩耍,捡拾彩色的石子,攀登山崖看鸟窝以及大蛇在崖上爬行。

出游赤壁,写下“大江东去”《赤壁怀古》,家喻户晓。

黄州几年,让苏轼的思想境界发生很大不同,从痛苦中体会出生命的实相与妙谛,在对大自然的观照中,悟出万物运行变化的奥秘。

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

在艰难困苦中,他以豁达与乐观坦然面对,在失意孤独中,他与自己及社会和解,不仅如此,还找到了灵魂的寄托,实现了精神自由。

回首我的人生成长之路,事业上也曾遇到突发变化,让我迷茫,让我失落。

这件事情发生在5年前,那个时候,我在一家单位上班,因为当时单位合并调整,要把我从现有的单位,调整到另外县区工作。

如果调整,不仅我的工资收入减少,而且离家较远。另外,到一个陌生环境我还需要重新适应。

这件突发事情,让我无所适从,一时难以接受,心里非常沮丧。

后来,我只好认命,接受现实。幸运的是,不到半年,我的岗位再次发生变化,上级把我调到离家近点的单位。

没过一年,原来单位的工资也在下降调整,与我当前单位的收入相差无几。

这件事情给我启发:所谓得失,都是无常而变化的。

没有永恒的好,也没有永恒的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现在的我,通过大半年的读书和学习,内心更是趋向平静,遇事不惊。

恰如苏轼诗中所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写在最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在某处有所失,在另一处纵有所得。

得到的未必是福,失去的也未必是祸。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向前看,前途漫漫亦灿烂。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史铁生散文》读书笔记
  • 下一篇:《漫步华尔街》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