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又在书架上看到这本《史铁生散文》时,里面的一些散文没读过,那就继续读起来。
从残破的封面能看出很多人借阅过这本《史铁生散文》,书里的很多段落有钢笔的下画线,这些文字或是给人以鼓励,或是读者有同感,也或是纯粹喜欢作者的表达。
《我二十一岁那年》
“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儿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这些话是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腿出了问题,住院期间医生对他说的话。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文章中写道,“这些话我将受用终生,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王主任这些话,因而还是去做些事。”他听进去了,也是这样做的。他每天坐在病房窗前静静地读书,读了很多名著。护士长看他爱读书,特意给他分配了一个安静的病房。
你瞧,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交到好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想写点儿什么,那是他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大部分人应该都读过它。地坛就像作者的一个见证者,他从愤懑、抱怨、迷茫,到接受现实,再到努力写作,他撞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这篇文章中还能读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还有对自己行为的懊悔。
刚刚残疾的那几年,他经常发脾气,后来找到了一个能逃避世界的古园子,那就是地坛。他每天会摇着轮椅去地坛,在园子里呆坐,张望,暗自祈求或者怨叹。但他没想过,他每天去地坛后,母亲会有怎样的担心。他出去太久,母亲会去找他,如果母亲看到他的身影时,就会悄悄地离开。他看到过母亲没有找到他时焦急的样子。当母亲猝然离世后,他才慢慢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母亲比他想象的更坚忍,更疼爱他,更能理解他。
《秋天的怀念》
读《秋天的怀念》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刚刚瘫痪时烦躁的心情,也能读到母亲的无助和不知所措。每当他发脾气砸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睛红红的。一天,母亲提议推着他去看看北海的菊花,他答应了,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文章中写道,“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嘴里还说,赶紧准备准备……”看完菊花,母亲还想带儿子去吃他最爱的豌豆黄。
遗憾的是,母亲出门后倒下了,再没醒来。她在昏迷前最后的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读到这我已泪流满面,我能感受到母亲对儿女的不放心。
又是一年秋天时,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了菊花,这更是对母亲的怀念。他此时更加明白,母亲曾和他说,要好好儿活着的意义,不只是他,还有妹妹……
《合欢树》
读《合欢树》时,读到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但越是想念母亲,他却越不敢正视这种想念。他偶尔会摇车到大院儿去,但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
关于合欢树,那是母亲去给他找工作的路上,挖到的一棵“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后来移到了院子里。母亲去世后,他搬了家,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
有一年,他摇车到大院儿里坐坐,人们提到母亲种的那棵合欢树,他推说手摇车进去太不易。又过了几年,他决定去看看那棵合欢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这次想摇车进小院儿不可能了,因为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儿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都要侧身。他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儿说,那棵合欢树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他再看不见它了。
《庙的回忆》
在《庙的回忆》中作者写到了学校的铃声,这让我想起小学时的铃声,那是一块铁疙瘩敲出的声音,铃声中埋藏着童年时无忧无虑的美好回忆。
《庙的回忆》中还写到,北京那时有很多胡同,胡同里都有庙,或是庙的遗迹。后来有的庙改成了油坊,还有一些破败的庙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乐园。再后来庙堂拆了,庙墙拆了,庙盖成了大厂房。再往后,另一个时代来了,北京城内外一些有名的寺庙相继修葺一新,重新开放。从这些文字中,我们模糊地看到了北京原来的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原来的样貌都改变了,幸好有这些文字记录下它们曾经的模样。
读史铁生的散文,总能获得更多的能量,看到他坚强的一面,他也曾迷茫过,甚至有消极的情绪,但他还是坚强地走出来了。在他病重透析期间,还在坚持写文章,就是那本随笔集《病隙碎笔》。
当作者被判定再也不能走路时,他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但他告诉自己:“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这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作者也告诉我们,“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