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特德姜科幻小说集读后感

2025-07-13 09:02:06  本文已影响人 

特德姜科幻小说集读后感

作者/清梦茉雨

最近在“回到2049”里面听到关于一本叫做《你一生的故事》的科幻小说的介绍,听说还是科幻电影《降临》的原型,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便去微信读书上找了一下,并利用2个下午读完了他的两本短篇科幻小说集。读完之后,我真的深深地被他所折服了。为什么呢,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特德姜。

特德姜(Ted Chiang)是美国当代最受推崇的科幻作家之一,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严谨的科学逻辑和精炼优美的文风闻名。他196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父母来自中国台湾,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尽管作品数量不多(截至2025年,仅出版约20篇中短篇小说),但几乎每篇都获得极高评价,并四获星云奖、四获雨果奖,三获轨迹奖,还获得了斯特金奖和坎贝尔奖,实现了科幻小说界的大满贯。

特德姜的作品以探讨语言、认知、时间、自由意志等主题著称,擅长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人性情感完美融合。例如《你一生的故事》通过外星语言学研究重新诠释了时间与命运的关系;《呼吸》则借由机械生命的视角思考熵与存在的意义。他的小说往往摒弃传统科幻的冒险叙事,转而以思想实验般的结构,引导读者进入形而上的哲思空间,被誉为“科幻界的博尔赫斯”。

特德姜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保持科学的精确性,又赋予故事深厚的人文关怀。他的文字干净克制,却能在简短的篇幅中爆发惊人的思想能量,让读者在合上书页后仍长久沉浸于其构建的认知震撼中。这种“少而精”的创作态度,使他在当代科幻文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特德姜

对我而言,我觉得特德姜的科幻小说和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都喜欢设定一个宏大的背景,例如什么星际旅行,外星殖民,虚拟现实,AI觉醒之类的。当然,并不是说这些题材就没有在他的小说中出现,事实上,这些题材也经常在他的小说中出现,但特德姜善于运用他的设定进行哲学上的思考。

在阅读特德姜的小说时,反复出现的一个哲学概念就是宿命论。就以《你一生的故事》为例,主角通过学习七肢桶(一种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因为其形态被称为七肢桶)的书写文字获得了七肢桶的思维方式。对于七肢桶来说,它们思考以及看待宇宙的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人类认为万物都是由因果主导的,有因才有果,这就会导致一些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特德姜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费马最少时间定律,即光在折射时似乎“预知”了最短路径,如同七肢桶以目的论而非因果论看待时间,认为未来与过去同时存在,自由意志与宿命并非对立,而是同一现实的不同视角。《巴比伦塔》同样表达了宿命论的观点。当人类建起通天的高塔,凿开天堂的地窖时,却发现整个世界如同一个莫比乌斯环一样,天堂不过是地底,人类如何努力都无法逃出人间,抵达天堂。《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可以参与到历史当中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关于时光机的设想,可能会导致祖父悖论之类的问题。

在特德姜的小说中,他用数个巧妙构思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这个问题。在《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中,第一个故事是很经典的未来的自己告诉现在的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成功的故事,但特德姜的叙述不由得让读者思考一个问题:在故事中,每一个现在的自己问未来的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时候,未来的自己都会说是自己在年轻的时候问当时未来的自己的。这仿佛构成了一段无限延伸的链条,链条上的每一个点都向上链接着无限的自己,又向下链接着无限的自己,但这链条上为何每一个点都能够连接上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在每一个时空中,自己都会使用那扇炼金术士之门前往未来询问,又一定会在未来告诉现在的自己信息呢?仿佛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命中注定一般。更难以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再长的链条也有尽头,那在这条链条的两端是什么呢?开头的那个自己,是谁告诉他发家致富的方法的,他又为什么愿意在未来告诉现在的自己,而不是相信自己能再一次靠自己发现呢?在末尾的那个自己,又为什么会选择不再将信息传递下去了呢?这都是宿命中决定好的吗?亦或者这链条就像一条莫比乌斯环,首尾相接?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未来的自己为了过去的自己偷未来的自己钱而攒钱赎罪的故事。故事中未来的自己是因为内疚和赎罪而攒钱的,但有选择攒钱的,就也会有选择不攒钱的,那这时过去的自己就偷不到钱了,就会进去一条不同的时间线,这样不同的平行时空交错缠绕,就可能产生更多悖论,所以说年老的自己攒钱是一种必然,一种宿命吗?第三个故事同样有着这种宿命感,同样是过去的行为影响了未来,从而导致了过去的变化。这种由果导因,很难用正常的思维去解释,因此宿命感便显得愈发浓烈。这种悲情的宿命感在其他不少小说中有所体现:《前路迢迢》中,未来人类警告了现在人类关于未来某种装置会对人类文明的存续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他知道的方式是因为未来人类已经被其所重创。令人讽刺的是,未来的人类已经知道这个警告是无用的,因为未来的一切已经发生,无法改变,但为什么他们还会选择发送这个做无用功的警告呢?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令人毛骨悚然:“因为我无法选择。”

在《呼吸》中,生活在氩气宇宙中的机械文明发现自己是通过消耗宇宙的气压来生存,而宇宙作为一个封闭的整体所能消耗的气压是有限的,从而发现自己终究无法规避灭绝的死寂的宿命。这种悲情的宿命论在《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中达到了高潮。文中的上帝有点像命运的感觉,而主人公虽然不认命,但最后还是被命运安排了最残酷的结局。

特德姜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时间。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由于七肢桶独特的思维方式,时间对他们来说是非线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发生,都只是时间这本大书上相同的一页。在《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中,商人得以将时间如虫洞将空间扭曲般扭曲,从而创造出穿越时间的门。由此生发,特德姜对平行宇宙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在《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中,特德姜想象了在一个可以和平行宇宙的自己交流的世界,并认为蝴蝶效应导致的人生中种种不同的际遇和选择并不会对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产生质的改变。选择向恶还是向善并不会因为小小的蝴蝶效应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命中注定。

特德姜还在他的小说中探讨了许多伦理问题。在《七十二个字母》中,人类文明面临着几代后就会绝育的困境。这时控制着生育权(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人工体外繁殖胚胎的能力)的少数掌权者决定对“下等人”实行生殖管控,以进行“人类优化”。这个思想和希特勒可谓是不谋而合,而小说的最后几个科学家也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克隆的方式避免了天降的危机,并将繁衍的能力还给了全人类。不过这篇小说我也没有太读明白,根据作者自己的后记中所表述的,他想联系在一起的几个概念分别是泥偶,预成论和冯诺依曼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原文。

在《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中,特德姜则虚构了一种名为审美干扰镜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以让戴上它的人失去对人外貌的审美,或者说不会再产生对人长相美与丑的评价。整篇文章就是围绕一个学校想要强制给所有学生装这个审美干扰镜的法案展开的辩论。这篇文章巧妙地将多个不同视角的人的观点融合在了一起,表达出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义凛然,而是暗藏了很多私心的。其中的一个女学生在摘掉审美干扰镜后发现自己其实很美,于是便想说服她的前男友也摘掉审美干扰镜,这样她就可以用自己的美貌挽回自己的爱情,但她对外的说辞却是审美干扰镜阻碍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尽管她其实只是想利用自己的美貌而审美干扰镜阻止了这一点。最为讽刺的一幕出现在文末。在一家公司进行了反审美干扰镜的宣传演讲后,对这个法案的支持率发生了反转,最终法案没能通过,然而事后爆出来该演讲使用了和审美干扰镜类似的技术,只不过是加强了审美,让人们觉得演讲更精彩,更有煽动力。我觉得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则探讨了人类该如何对待由自己创造出的虚拟生物。在他们发展生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还能主宰他们的生命?他们和创造者之间的关系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同?我们能否把他们看作工具?如果他们自愿呢?在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如今,这些问题还是越来越值得我们考虑的。

《双面真相》则血淋淋地将人类的记忆弱点撕开,将真相展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人类的记忆是不可靠的,但是一项技术将人类的记忆具象化了。从此不再有基于不同人记忆的争吵,人们也不再能靠虚假的记忆欺骗安慰自己。文章的男主为了自我安慰,就将多年以前自己用言语伤害自己女儿的记忆扭曲成了女儿伤害自己,一直到女儿大学毕业都这么认为,并自以为原谅了她。当这项技术出来后,男主一开始还有所顾虑,但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个时间节点查看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并发现了自己的自我欺骗。他十分内疚并企图找到女儿进行弥补,但多年以来的自我陶醉造成的伤害已经形成,生活还是得继续。这里特德姜还同步进行了第二条故事线。主故事线是由书面信息载体向视频信息载体的转变,而副故事线则是欧洲传教士教美洲原始部落书写,是由口头信息载体向书面信息载体的转变。在这两次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些共通的特点。首先就是信息变得更加准确了。在口头叙述中,讲同一个你讲了无数遍的,无比熟练的故事,每次也有可能会用不同的同义词语对故事的某些部分进行替换,毕竟只要大致意思相同就不会影响叙述。到了书面信息载体,写在纸上的文字是不会变的。而到了视频信息载体,连讲述时的神态,表情,动作都能记录得分毫不差。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每次发生转变时总会有人反对。在口头向书面转变时,学习书写的土著的父亲,当地部落的酋长认为他的人民更应该相信人们说的话而不是纸上的文字,我觉得这不止是因为纸和文字是欧洲人带来的,他们对它不信任,更是因为纸上的文字太客观了,没法经过他一张嘴来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第二次转变也是这样的,因为精确的视频使得许多似是而非的真相被赤裸裸地摆在了人们面前,这样会很容易产生更多矛盾,因为在人们被情绪所左右时,这项技术让他们更容易可以利用它来撕开别人的伤疤(通常是由记忆的不可靠性导致的)从而产生争执。为这项技术说话的人通常会这样辩解:如果会因为这项技术产生的争吵而分道扬镳的人就算没有这项技术也会因为别的原因而分离。但不可否认的是,更为精确的信息并不是只带来了好处的。

最后一个经常在特德姜小说中出现的概念是存在的意义。在《呼吸》中,当机械文明得知自己必然到来的终末时,他们选择将自己的文明成果和思考记录下来,并认为通过后来者的阅读和模拟思维过程,他们可以得以新生。在《脐》中,当一个文明得知自己的文明可能根本不是所信奉的神关注的,而是作为另外一个文明的试验品时,当信仰崩塌之际,文明该何去何从。文章的最后,女主做出了选择。她决定不再为神进行自己的研究,她决定为了自己。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获得了自由意志,获得了主观能动性。失去了神明的庇佑反而让她重拾了存在的意义。

《巴比伦塔》中,当人类倾尽全力造出通天的高塔企图凿开天堂的地窖却重回地底时,他们反而对上帝更加敬畏,因为这必然是上帝的神迹,用来警告世人安分守己。在《除以零》中,当一个数学家发现数学并不一致时,她觉得自己的一切工作都失去了意义,因为脱离了物理实体,当数学不再一致时,她就像一个知道上帝并不存在而努力去证明这一事实的神学家,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无用功。在这逐渐崩溃的过程中,女主觉得仿佛一切都变得虚幻,甚至住进了精神病院,不过一切都无济于事,最终她和她丈夫还是走向了分离。

这一概念最为矛盾之时是出现在《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一文中。本文中,男主生活的世界是有上帝和天使存在的,但天使的出现更像是一种自然灾害,每次出现虽然会伴随着一些奇迹的发生,但更多是对普通的无辜者的伤害。男主的妻子就经历了这种无妄之灾,在咖啡店里遭遇飞来横祸,在痛苦中死去。不过因为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升上了天堂。男主因此陷入了纠结。一方面,这个世界是有地狱的,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但对于不信教的人来说,下地狱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为地狱里除了上帝从来不会出现以外和现实生活没有区别,甚至还更好,因为身体上的残疾可以被弥补,人也可以永生不死(这个是好是坏有待商榷,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对于男主来说,本来他对下地狱这件事是没有抵触的,因为他是不信教的。但现在在得知了他妻子上天堂了后,他因为非常非常爱他的妻子,所以他也想跟她永远在一起,在天堂,因而他非常抵触下地狱。不过要想上天堂就得信奉上帝,但对于这样一个谋杀了他妻子的杀人凶手,他实在是没法说服自己的内心去信奉他,但他又不得不上天堂。一般来说,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一般人可能就崩溃了选择自杀,但这对男主来说又是一个完全不能选择的选项,因为自杀在基督教里是要下地狱的。这下男主可算是没招了,要想上天堂就得信上帝,但他又信不了上帝。所以他只能找一些盘外招,最后给他找到了,那就是通过天堂之光。天堂之光是天使降临时从天堂中漏出来的光,凡是被天堂之光照到的人都在死后上了天堂,无一例外,包括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不过,追寻天堂之光具有很大危险性,基本上是十死无生,所以男主就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进行一个概率很小的豪赌,男主之所以愿意这样去赌就是因为他赌输了的结果和不赌是完全一样的。不过该文最为讽刺的点就在于男主赌赢了,但是他被天堂之光照到之后变成了无眼人(也就是被上帝洗脑了,无条件地全身心地爱上了上帝,对其他都没有追求了),相当于原来的他已经死了,现在的他还是想进入天堂,不过理由从他的妻子变成了上帝。故事到这里再次发生了反转,按理说男主不仅被上帝之光照到过,还全身心地敬爱上帝,怎么都应该进天堂,但上帝偏偏把他扔到了地狱里。就这样,男主怀着对上帝的无限崇拜在永远不会有上帝的地狱里永远徘徊,但他虽然为此痛苦万分,却一刻也不曾停止热爱上帝。特德姜借另一个书中的角色之口表达出了他对信仰的态度:如果要敬爱上帝,你必须要有思想准备,无论上帝对你的安排是什么,你都要无条件地爱戴他。上帝不代表公正,不代表仁慈,也不代表怜悯。只有彻底理解这一点,才能成为真正的信徒。男主的行为就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我的信仰,不是功利的信仰,而是为了信而信。

以上是我对特德姜小说的一个简短的读后感。我企图用几个大方向诠释他的小说内容,但实际的内容远不止我写的这些,我读完之后也有许多没有读懂的地方。我强烈建议看完我的读后感后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去读一读特德姜的两本短篇科幻小说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谨以此抛砖引玉。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史蒂夫乔布斯传》读后感
  • 下一篇:《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