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于天松《今生不了情》一书有感

2020-09-06 07:48:54  本文已影响人 

男  儿  如  山

——读于天松《今生不了情》一书有感

李延国

      战友于天松在他77岁之仲夏,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部文学著作《今生不了情》。十余万言,记录了他童年的山村生活,倾诉了浓浓的乡愁;参军入伍后砥砺前行,由普通一兵成长为师级指挥员,虽处和平年代却军功累累;后来由军转民,吏微责重,全力投身改革开放新战场,多有建树;及至退休,回归自然与百姓,读书悟道,仍心系家国。今笔走龙蛇,在书中呈出一百个人生故事,每个不过数百字,朴素简明,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情。

    美章本是有情物。《今生不了情》中有家国情、军旅情、英雄情、战友情、军民情、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山水情……其情何切切,其情何融融,一百个平凡故事,竟垒成山一样的伟岸和挺拔。

      孔子说:“仁者爱山”,我够不上仁者,但我真的很爱山。

    胶東的山,我登过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招虎山。省内的山,登过泰山、崂山、蒙山、峄山、梁山。国内的山,我登过黄山、九华山、峨眉山、庐山、武夷山、雁荡山、嵩山、千山、长白山、敦煌的鸣沙山......

    于天松的家乡山东莱阳是丘陵之地,没有高山峻岭。于天松应征入伍,换上没有领章的草绿色军装,坐进老式的铁皮“闷罐车厢”,被巨大的动力从家乡土地上拔出来,抵达烟台世回尧营房,从此他便和山结下了深缘。

    他当兵的连队是“英雄岱崮连”,他人生第一次仰望到英雄先辈的海拔高度。英雄的基因,传递给这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入伍的农村青年。他从机枪班的一名士兵,一直干到了岱崮英雄连的指导员。终生在心中矗立着英雄的岱崮山。

    多年后于天松被调到军区宣传部工作。有一次跟随军区政委袁升平出差到临沂视察,远远看到他心向往的岱崮险峰,激动不已。袁升平政委给了他两个小时的假,他跑了50分钟到达山下,因时间关系来不及登顶,他昂首仰望崮顶,倾听着历史发出的回声……

     1943年11月13日,日军动用了一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一个空军中队、一个伪军团共六千余人,把南北岱崮重重包围。岱崮顶上坚守着八连93名勇士,凭险抗击敌人,掩护我根据地指挥机关和主力转移。

    敌人一次又一次向岱崮山发起冲锋。93名勇士沉着应战,一次又一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敌人攻击十日不得,气急败坏,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实施了狂轰滥炸,向面积仅数百米的崮顶倾泻了40多万发炮弹,甚至施放了毒气弹、燃烧弹,整个南北崮顶被“犁”翻了几遍,阵地工事全部被摧毁,尘土和碎石没及膝盖,毒气与硝烟弥漫如雾。

    粮草断绝,弹药不足。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勇士们用刺刀挑、石块砸,一次次将爬上来的敌人打了下去。激战15个昼夜,英雄们威震敌胆,胜利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最终趁着夜色从敌人的包围圈缝隙里摸了出来。

   曾有人这样评价南北岱崮保卫战中英勇的八路军:“除了共产党的军队,历史上再也找不出这样的战斗!再也找不出这样的军队”!

     男儿当如此岱崮!

   今天,在岱崮顶上,随便在土中扒一扒,仍会捡到当年遗留下的弹片和子弹壳。

    岱崮高吗?海拔只有几百米,但它在于天松的心中却是最雄伟的山峰!

  岱崮连是培养我的母亲。是岱崮连把我一个农村毛头小子培养成一名军人。让我学会了走队列,喊口令,五大技术;学会了叠被子,整内务,缝缝补补,提高了自立能力;学会了唱军歌、包水饺、办黑板报;学会了当兵和带兵;学会了以政治眼光看问题,脑子里装上了党和国家,牢记下当年英雄们的革命精神。

    当年岱崮顶上发出的中华民族最后的吼声,变成了他训练打靶时的清脆机枪声;变成了打坑道炸石的轰鸣声;变成了垒堤造田打夯的号子声;变成了破除万难、坚韧前行的脚步声。我相信,如有战事,作为“岱崮英雄连”指导员的于天松,一定会如先辈般壮怀激烈,和全连的士兵都变成不可逾越的高山,洒一腔热血,捍卫祖国的尊严!

    于天松多年来一直是全军的先进典型,与好司务长孙乐义齐名。他从士兵走上师级指挥员岗位,后又去北京政治学院、国防大学深造,离将军一步之遥。一次,他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有关领导的歧见,小文章竟惹出大麻烦。军区一位管干部的领导找他谈话,循循善诱,希望他认个错。不想于天松辩解了半天,最后来了一句:“《解放军报》能登不利于部队建设的文章吗?”没想到领导起身就走:你随便吧!

  

     道义而轻利害。在命运的路口,他选择了坚守真理。

    他知道他的仕途终结了,那年,他刚满四十岁。

     可是,他多么眷恋他的军旅生涯,多么眷恋他的岱崮连——

  我入伍时,岱崮连138人,我一个个把他们送走,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岱崮连的。九年间,我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可惜今天都找不到了,分别半个世纪,太久远了。我那些战友都到哪里去了?他们都好吗?退休了,我在喝茶,一个个想他们,想他们的音容笑貌,想和他们的一个个故事。我多想我的连长张金凯!指导员刘庆典!多想我的入党介绍人单练朋!多想第一教我包水饺的副班长刁成坤!多想第一次带我到老乡家挑水的吴宝兰!多想班长于忠一!多想一起抬钢轨,由于我这头放早了,把他耳朵崩掉一块的邵殿坤!多想坑道塌方领我逃出的电工闫波!我如果能找到他们,忆忆当年那该多好啊!我几次自己在家想得泪流满面。我过去真没想过分别了再就见不到了。我恨我当初每次泪别战友时,都不曾在小本上记下和他们的联系方式,只顾自己疯狂地进步。现在看,找到一个战友比立个功更重要。我多想找到个当年的战友抱哭一顿以释怀,今生我将生命不息,思念不止......

    何等真切的文字,何等纯朴的表达,把一份军旅情、战友情写到了骨子里。一次他在楼下跟一个“拾荒者”聊天,得知他家是临沂独树头村的,立时想到有个叫付占亭的战友也是这个村的,他没文化,于天松经常帮他写家信,便立即询问付占亭的近况,“拾荒者”告诉他,付占亭退伍后日子过得很艰辛,已于前几年因病去世。于天松潸然泪下......

    每一个战友,都是一座会行走的大山。他们聚于军旅,凝聚成钢铁长城,以身许国;退伍后各奔东西,回归乡土,即使被岁月遗忘,他们仍然默默如山矗立,与世无争,承担起生活的沉重与平凡,坚守着忠诚和血性。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有机会唱歌,于天松总是唱一首《驼铃》。

任何的初心,都链接着乡愁;任何的勋章都系着乡愁的飘带。那种让人铭记、回味、思念、眷恋、牵挂的情绪,贯穿着一个人生命的初始和最后的归宿。

乡愁起于童心。

  《今生不了情》一书,第一章便写了“苦乐少年”,它唤醒了同代人多少共同的记忆。

   幼年的“跑反”、饥饿的煎熬、油渍麻花的老棉袄、乡村拜年的仪式、耕种的辛劳和乐趣、挎篮赶集卖地瓜秧、修水库......

   乡愁是人间烟火,乡愁是百姓呼吸,乡愁是大地和泥土。

  座座崇山峻岭根植于泥土。由此,大山才成为雄性的矗立,人类生殖的崇拜。它阳刚无语而有担当,巍峨撑天而不屈服,伟岸连绵而生万物,岩骨石肌却柔水千条。

   世间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源自大山,山是河流的父亲,河流是大山的女儿,从山中奔流而下,千回百转,润泽出大地上的勃勃生机。

   女儿要出嫁了。

  女儿是独生女,全家的掌上明珠,是天松留给世间的溪流。女儿的婚事,家人和亲朋都建议体体面面,轰轰烈烈大办一场,以示至爱和祝福。

   上世纪90年代,于天松脱下了眷恋的戎装,转业至烟台工商局,是个有领导职务的人。

   于天松对家人说:“咱办婚事要改革,一辆公车不用,咱女方一个客人不请,一个红包不收。”

    工商局有车,朋友有车,嫁女儿那天,楼下却齐刷刷的停着六辆出租车,载上新娘新郎和家人到东海边景点照了纪念照,然后把女儿送到女婿家,举行了小规模的婚宴。

     女儿出嫁,工商局的同志无一知悉,就连他的司机也不知情。

    他在《无染寺的“无染”》昭示心迹——

     

        我们七十七师曾驻防无染寺。

   我常想无染寺这个名字,为什么叫无染呢?可能就是因为这里没有被污染......

   说到无染寺无污染,我又联想到,那时我们的思想也没有污染,精神与环境匹配。那时我们的思想单纯,想进步就好好干工作,不去想歪的,少有请客送礼的,风气特别正。比如说,我们政治部主任调走了,我和于法同志都是副主任,我们都想当主任。但我们俩从没有贬低对方提高自己的言行,也都没向上面送礼争取,全听组织安排。我有时想,碰上这样的事,如果思想受污染了,还不打破头啊!       

   我留恋这远离闹市的无染寺的原生态,更留恋那时人们思想的简单纯洁,留恋那个人们都心眼少的年代。

   一石知水,一叶知秋,家风即党风。

  《今生不了情》中写到了他的好父亲、好母亲、好嫂子、好岳母,章章动人,字字有爱。最是含情脉脉处,非他与妻子朱桂荣的姻缘莫属。

  因为天松是学毛著典型,找对象问题必须由组织上把关。一直把关把到28岁,成了大龄单身军官。后于天松从基层调至军区宣传部工作。宣传部的同事人脉广,在军区总医院为他物色了军医朱桂荣,贫农、党员,学毛著积极分子,天作之合。

   二人结婚没请一天假,没请一个客,没有婚纱照,晚饭是从食堂打的,二人却把日子过成了天长地久。

    天松和朱军医结婚之后,虽无举案齐眉,却日日相敬如宾,实为难得。

   《今生不了情》中家事篇幅不少,使此书散发出温馨的伦理之香,令人感佩不已。虽然朱桂荣同样有工作,退休后自己还开了个诊所,可是回家包揽一切家务,让丈夫当“员外郎”,回家只管吃饭、休息、玩奇石、写书法、喝小酒、还有许多心事要对先烈说。

   美丽贤惠的朱医生,从结婚就月月把工资交给丈夫,这还不算,她每天(除天松出差外)都为丈夫沐足,消除疲劳,调理他身体的不适。在昆嵛山无染寺驻防时,有一次吃饭,女儿正要夹一个菜,妻子厉声说:“别动,那是你爸爸的菜”,40年过去,“那是你爸爸的菜,”一直还震动着这个山一样男人的心灵。

   姻缘是山水相依的宿命。妻子的善良和知性,让天松真正拥有着山一样的尊严,同时也把尊重和尊严回报给对方。

   天松有一次对九十多岁的岳母说:“今生做你的女婿没做够,下辈子你生的女儿让我挑。”

   岳母高兴地说:“好好好,军人优先。”

   幽默中透着今生不了情。

   于天松在政治学院学习时,一位学友与其相处甚恰。两人都是副师军衔,天松毕业后回到原部队继续任职,不久他的学友火箭般飞升,从校官升为上将,不久又被双规。

   他是忘记了初心吗?

    世界上的事,都有开头和刹尾。有的开头不好刹尾好,有的开头好,刹尾却不好。我们追求的是开头剎尾都好,然而这并非容易。退休不是进保险箱,人走“查”不凉,在反腐斗争中,剎尾不好,晚节不保的大有人在。当过兵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叫站好最后一班岗。有的老兵在退伍前一晚上,还争着站最后一班岗。我退休十七年了,我的体会是,刹个好尾,能睡个好觉。

   一百多年前,湖南一个海拔不高的山冲里走出一个农民的儿子,面对苦难沉沦的华夏大地,他用洪荒之力去唤醒一座座大山——井冈山的星火、雪山的积冰、宝塔山的尊严、平型岭的血性、太行山的挺拔、大别山的不屈、沂蒙山的刚强、狼牙山的壮烈……

   一座座崇山峻岭崛起了——千万个炎黄子孙面临民族生死存亡,变成了一座座承载道义、救亡图存的山峰!

   陕西安塞的一位烧窑的战士,牺牲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那位从湖南山冲里走出来的农民儿子,为他写下了一篇传世雄文——《为人民服务》。

   这篇短文也是于天松入伍后学习的第一篇人生启蒙文章。“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从此成为他生命的座标,成为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今生不了情》这部朴素的自传体著作中,我听到了于天松人生求索的脚步声,他把乡愁变成了战士的忠诚和对大地的牵念,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于天松有幸两次见到的那位成为伟人的农民的儿子,他已于45年前告别了他的挚爱人民和大地。

   他奋斗一生,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却没有留下私产,他的生命重于泰山。

   心中有山峰,笔下有山色,书中有山魂。男儿当如山!

    2020年8月28日于泰山脚下                  

领略高山风景一一读作家李延国为于天松巜今生不了情》写作序文的感想       

陆德军
     我看到李延国老作家给天松老领导《今生不了情》一书写的序文时,还是他的初稿。或许因为我和他及天松老领导都熟,天松老领导书中的大多发文我都看过,延国老发我初稿,说是请我提提意见,我哪敢造次。惶恐之余,旋即便打开全文悉心拜读学研。一读便大快朵颐,脑洞大开,神魂激荡,心悦诚服。随写了初稿的读后感发给了李老。今看到传禄兄网络平台上所发终稿,真乃是珠圆玉润,己成云锦天章,不禁连声称好!由于身缘其中,偶然见证了“历史”,由此而感高兴,便不揣浅薄,现发上前些天读李老大作初稿时的感想,一示读李老作品、人品高山仰止的观感,二示对天松老领导崑嵛山巅松风明月般品格的敬佩。    
  
     李老,大作初稿已拜读,总体感到是大厦初成,基坚架牢。虽是一序文短篇,但短篇不小,相信完稿后定是又一座巍峨雄丽的精美建筑。
           首先感到是立题好。“男儿如山”,大气厚重,寓意寓理深,能启示警示引领人。同时合乎天松领导各篇文章叙事的实际,是对全书精神的高度抽象概括和凝练升华提高。也正好跟少荣老一书的序文《恩师如海》佳配为姐妹篇。      
      其二是选材好。文中选取的都是能说明主题的天松老领导所写的感人心的故事情节,说服力强,令人印象深刻。      

    再就是引伸扩展的思想境界高。序文最后扩展到毛主席老人家的相关文事思想材料,一下子使序文的思想内涵升高了,让平常的序文变得不平凡了,这是您的高明所在。      

      从初稿中体会您的写作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对天松老领导书文的选材举例和概述发掘,来揭示、体现“男儿如山”的主旨思想:山一般的情怀,如家国情、战友情、故乡情(乡愁也是乡情)、夫妻情、父母(女)情等;山一般的性格,如坚持真实,坚持真心,坚持原则,不趁炎附势,不见风使舵,不违心失格等;山一般的责任担当精神,如,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对军队的责任担当,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对战友的责任担当,对家人的责任担当等;山一般的信念意志,如坚持正道是身谋,正道谋官为官,不图权谋私,坚持清正廉洁,不贪不沾;坚守初心,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生乐于做好事、助人帮人,如此等等,既符合天松老领导的人生实际,是对他过往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他往昔经历的概括抽象总结,而由此结晶出的“男儿如山”的题意,则既合乎他的实际,更是对更多人的启示和导引,这个意涵深厚,作用更大。相信经过您圣手巨擘的不断装饰、修改和完善,定会使序文更加丰满、厚重、雄壮、精美,又会成为一篇令人赞叹不己的大家佳作。       

        讲到山,不由想到毛老人家的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写作快乐,怡养快乐!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大象》读后感
  • 下一篇:历史上的太平天国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