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直面困难,永不言弃

2025-06-28 07:30:23  本文已影响人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直面困难,永不言弃


最近利用周末时间忙里偷闲抽出半天时间,看了一本小有意思的书--《长安的荔枝》。书中通过“贵妃想吃荔枝”这一看似简单的需求,折射出一连串的官场百态引人深思。这不仅是一个故事,更展现了看待问题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决心、处理矛盾的立场以及人生的选择。主人公李善德作为“小镇做题家”的典型,其境遇令人感慨。他不过是想在长安城扎根,过上平凡安稳的生活,却因一次意外的任务,被卷入了这场狗狂的游戏中。他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在命运的裹挟中,无章间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一环。阅读过程非常享受,让人在看书的同时也不断审视自己、反问自己:当我们认为某个任务“不可完成”时,是真的不可完成吗?在这个行业“过冬”的境遇下,我真的在尽全力了吗?我在公司“过冬”的当下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

看完这本书,借此机会,一并分享几点读后感。

一、从“天上掉馅饼”中看职场生态

我们回顾下李善德是怎么“喜提”这项任务的呢?这项任务的命题是“贵妃要在六月一日前吃到鲜荔枝”,其流转过程犹如一场马球比赛:尚食局推给太府寺,太府寺传给宫市使,宫市使踢到岭南朝集使,岭南朝集使又移文至司农寺,司农寺实在传无可传,只好往下压,硬塞到上林署。任务到达上林署这天,恰逢李善德请假买房去了,大家心照不宣地将任务留给了他,甚至连“忽悠”他的办法都想好了,由部门负责人请他吃饭、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一-将“荔枝鲜”改为“荔枝煎”,让他误以为这是一个肥差。而被灌了酒的李善德又一时头脑发热,以为坐了二十年的冷板凳,即将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晕晕乎乎就接受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殊不知这是一个“致死外卖”。待他冷静下来,才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了“背锅侠”。

肿射到现在的职场里,也是如此。表面友善,不一定章味着不会转嫁风险,所以各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遇到问题仔细分析甄别,切切小心不要掉入“巨坑”。比如商业谈判中,是否存在刻意设置条款陷阱、制造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商务宴请、推杯换中营造的“哥俩好”,是否在影响我们的专业判断?保持独立意志、自主思考、清晰判断,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公司和团队负责。值得一提的是,李善德在执行任务时屡屡碰壁,也有他个人“钢铁直男”的原因,他不懂为官之道,不善言辞交际,甚至惹来了杀身之祸。直到好友韩河点破其中玄机: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想吃独食,是很难长久的。没有团队的力量,再优秀的个人也很难做出成绩,要学会凝聚团队的力量、用人之长、共同分享荣誉,才能取得大的成就。当然,在李善德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四处碰壁的时候,全程没有出场的高力士屡次对他施以援手,这里面有他个人私心,但同时也让人看到绝处逢生的希望。

二、从做任务的心态看到成败

当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落在李善德肩上时,他一度认为自己死定了。岭南距离长安有五千多里的路程,而唐代又没有冰箱,不管是交通运输还是保鲜技术都没有现代发达,荔枝这种水果极不易保存,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路途遥远,即使再新鲜的荔枝送过去也都坏掉了。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完成任务文马死、在没有任何生的希望时、他其至将“房贷”和妻女的后半生都做足安排,以赴死的心态先“搞钱”;另一种是放手一搏,或许能绝处逢生。然而,在朋友的建议下,他重新审视了处境,选择去试一试这个从来没人完成过的任务。做了决定之后,他竟然瞬间燃起了生的希望,打算拼尽全力搏-博。在他费尽心神策划路线、交通工具、驿站马匹的时候,我想到了稻盛和夫说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何谓“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只要“愿望”足够强烈,“不管怎样、无论如何都要这么干”“非如此不可”,抱着“无论如何也要让事业成功”的强烈渴望,就具备了克服任何困难的的重要前提。当一个人强烈地想做成一件事,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吃饭在想、睡觉在想、路上在想、无时无刻不在想,这不正是李善德的真实写照吗?当我们找不到客观的数据表格去衡量自己够不够努力、做成事情的愿望够不够强烈,不妨就拿李善德来对标。遇到事情时,是否做到了他这种程度的努力、是否把所有方法都试了一遍,如果最后还是不行,那再放弃也没有任何遗憾了。就像果农阿僮对李善德的行为表示不解,问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为何还要尝试?” 李善德的回答令人动容:“即便失败,我也想要了解自己究竟在距离成功多远的地方倒下。”这也是全书,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

书中李善德是什么科入仕?--明算科,相当于现今的数学专业。各种算法逻辑清晰明了,从岭南到长安他规划出四条不同的路线,驿道的设置、驿站的分布、马匹的替换、人员的调配,无不体现着他计算的精密。他还手绘了各种节点图形,标注出荔枝从香变一色变一味变的全过程,其专业程度连商人都忍不住要偷师学艺。李善德不仅仅是设计出来四条路线,更通过反复实验来验证方案可行性,根据实验结果不断优化改进。这一系列的排兵布阵工作量何其庞大,但他凭借一腔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他敢于突破老旧思想的束缚,搏出一条自己的路。

为了完成任务,他将荔枝研究得透彻至极,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他是一开始就懂荔枝吗?当然不是!为了保住脑袋,他拼了命地去学习,无论是翻看典籍还是帮果农种植荔枝,都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只有让自己变得更专业,甚至变成专家,才能发现其中的关窍,才能支撑他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是他的努力救了他自己。试想,若是换作他人来执行这个任务,其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是否足以支撑如此庞大而精密的计算?所以,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多锤炼自己,才是个人能力提升永恒之道。遇到困难时,能力就是帮助我们刺破当下荆棘丛林的砍刀,助推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

四、不忘初心、坚守本质

人生最大的煎熬,莫过于时时刻刻遭遇良心的谴责。李善德是一个守诺的人,他答应胡商事成之后将茘枝的运送采买之事交给他,却没有办到,他很内疚并且永远失去了一个在他困难时候施以援手的朋友;从未被以礼相待的林邑奴,在李善德生死一线之际以命相救,他又莫名欠下了一条人命;采摘荔枝时险些毁掉阿僮父母留给她的果园,他无力也不能阻挡,又欠下一堆的人情债。这一连串的事情,让他备受煎熬。一方面他要完成任务不得不这么做,另一方面让他踏着同伴的身躯走出一条通天坦途,他的确做不到。事情办成后他没有收获预想中的快乐,反而一直承受着良心的谴责。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些厌恶是掩饰不了的,有些愧疚也隐藏不住。他能够在最后选择对杨国公“吐露心声”,敢于质疑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是我真正佩服的地方。试问当一条通天坦途摆在面前时,有多少人能不忘初心,坚持自己最初的路呢?

全书的最后,李善德因为得罪了杨国公差点又丢掉脑袋。是高力士的神操作再次保住了他,他被发配岭南做了果农,正好去还债,以求良心的安宁,也不失一个完美的结局,颇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酒脱。

人生最难得的是;知世故而又不世故。从李善德的经历来看,虽在官场沉浮半生,却仍处处碰壁,关键时刻步履维艰。历经沧桑后,他已然深谙为官之道,却最终选择遵从本心,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所以,有的时候,“知世故”是我们的保护壳,让我们少受伤害,在职场上更安全地游走;但是内心深处,善良和良知不能丢。长安的荔枝终会腐朽,但李善德的精神永不褪色。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完成任务,而是守住内心。直面困难、坚守初心,我们会迎来大雨初歌后的清新空气,狂风骤雨后的鸟啼蛙鸣。

迷茫时,问一问自己:“这段路途终点的荔枝,我花了多少心思要去摘?”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苦乐人生路》有感
  • 下一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