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托洛茨基自传读后感

2025-05-21 08:39:28  本文已影响人 

托洛茨基自传读后感


    最近和两个朋友交流,都提到想给自己写传记。我开始觉得也太自恋,但细细想来,却发现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态度,这能够帮助自己跳出当下,更清晰的看生命中的关系和经历。

    春节时候,一位师兄推荐看托洛茨基的书,是研究苏联的不错的切入点,于是就阅读了《托洛茨基自传:我的生平》,他还推荐了《先知三部曲》。


    托洛茨基是谁呢?是列宁在世时候的苏联二号人物。托洛茨基研究者伊萨克·多伊彻,对托洛茨基的一生有如下一段评述:

    “如果他在 1917 年前的某个时候死去,他就会跻身于别林斯基、赫尔岑及巴枯宁这样一些俄国思想家与革命家之列,成为堪与他们匹敌的马克思主义者晚辈。”

    “如果他的生命在 1921 年左右结束,大约与列宁同时,那么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就是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红军的缔造者和国内战争中的总司令,并且作为共产国际的导师,他以马克思才有的力量与才华、以《共产党宣言》以后人们再也未曾听到过的语调向全世界的工人说话。”

    但不幸的是,他活到了 1940 年,而列宁是在 1923 年逝世的。他与斯大林的斗争中惨败,这本书最后几章的名字分别是:“流放”、“驱逐”、“不给签证的地球”。我在阅读的时候,心情无比复杂。


    这本是苏联领导人唯一的一部自传,是托洛茨基在流亡时期写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部分,是在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完成;后来部分是在伊斯坦布尔完成。书中的行文也能看出来,在被驱逐到土耳其后,自我辩护的占比明显增多了。传记也只写到这里,后面托洛茨基在欧洲颠沛流离,女儿、儿子相继离世,最终在墨西哥死于暗杀。

    这本作品虽然有自我辩护的成分,但大部分都是尊重了历史的。托洛茨基文笔极佳,对人物、人群的认知深刻。

    阅读传记的过程中,有几处有感悟的地方,将其单独拎出来:


1. 人生中的种种关系,在历史面前毫无力量
    书中出现的人名至少有 500 个,大多数人,托洛茨基并不做评价,大多数人只是时间维度上单点的联系,偶尔对某个人做点评,是因为时间维度上多点的联系。

    提到斯科别列夫,是他在报刊的共事人,“后来他在克伦斯基政府(2 月革命后的临时政府)里当劳动部长:1917 年我们相遇时已经是敌人了。”

    提到他的速记员助手们,“格拉茨曼在斯大林分子逼迫下自尽,谢尔穆克斯被囚禁在西伯利亚的荒野。”

    提到克伦斯基,2 月革命临时政府的总理,“历史浪潮吸引把不能明辨是非的天真无邪的群众、也把自我陶醉的英雄暂时推向浪峰。可到最后又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为什么托洛茨基的描述都看似旁观者一样?他自己书中的语言或许可部分解释,“最重要的事件留在个人记忆中的印象反而最淡薄,记忆力就是这样来保护自己,免得负担过重。”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人生的尽头往回看,看着当时的自己都如同旁观者,看他人当然更是。


    关于人群的描述,最早讲贵族地主的富二代们,“在新型的贵族环境中成长,操一口法语,打台球,过着放荡的生活。海外竞争引起了农业危机,无情的打击了他们。他们像树叶上的枯叶那样凋落了。第三代产生出许多半破产的二流子,毫无用处的人,心态不稳定的过早地废人。”

    看到一战爆发前的士兵状态,“现在这一代人离开 1912 年的习惯和情绪是多么遥远!我那时就非常了解对历史进程所持人道观点是毫无用处的管带你。但问题不在于解释,而在于感受。内心充满了一种直接的、难以名状的历史悲剧感: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为芸芸众生难受。”

    如果人群都是被裹挟着往前走,又何必过度执着呢。“整个历史过程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所产生的折射。历史规律性是通过偶然性的自然选择来实现的。”


2. 认可的人或信念,你是如何靠近他的?
    托洛茨基对列宁,对比后期的合作,两个人经常互相“传纸条”交换意见,一个眼神就懂得彼此,在此之前两个人矛盾是相当之大。列宁对托洛茨基一开始就赏识,把他当做报社里面自己的嫡系。但托洛茨基并不领情,不能理解列宁做某些事情的冷酷和决绝,不能舍弃他在报社一些朋友的情谊。于是退出了列宁的阵营,甚至处处作对,试图撮合布尔什维和和孟什维克。

    托洛茨基觉得,列宁的学生只知道学习列宁的姿势、言辞,列宁一旦不在就原形毕露。而他是经过独立思考,做出了和列宁一样的判断,所以才是深深的认同列宁。他和列宁之间经常有分歧,但能心平气和的讨论分歧,而且分歧通常不会持续很久。我想,这很大原因是列宁对他的赏识和包容。

    想到《悉达多》里面提到,“智慧无法被传授,只能独自领悟“,大概是一个意思。

    感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曾经深深鄙视和无法认同的,突然在某一天,却开始认同,并伴随着自己的一生。


3. 托洛茨基是怎样失去权力的?
    这是一个被问了无数次的问题,我谈谈我的理解。

    托洛茨基深得列宁的赏识,被列宁保护的太好了,太过宠爱了,而列宁又是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但其他人并不是,而且很多人已厌倦了不断革命论。

    他是这样评价他的竞争对手的,”他们互相做客,热衷于芭蕾舞,集体狂欢,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所有这一切对我毫无吸引力。“一个自满自足的官员说,”不能总是一切为了革命,也应当为了自己““

    ”布尔什维克的市侩得到了解放。这就是我是去权力的原因,它也决定了失去权力的方式。“


    另外,托洛茨基太骄傲了,总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否正确其实并不重要。他被列宁保护的太好了,产生了只要是正确的就没问题的错觉。在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言辞,比如说斯大林开始不认可他的经济改革观点,但流放他之后却开始采用他的观点。

    在书中一条一条的反驳斯大林的错误,哪些”托洛茨基主义“是虚构的,仿佛把事情解释清楚了,就又会重拾权力。

    在他流放的最后阶段,欧洲各国都不给他签证,他一个一个的说理,但无济于事。那个时候,二战的阴霾之下,谁愿意为了这么一个流放人士而得罪掌握实权的斯大林呢。

    在墨西哥的联合调查委员会,宣布托洛茨基无罪的时候,托洛茨基很开心。但这个事情的影响已经很小了,大家已经不再关心。


    为了占领舆论最高点,他竟然毫不反抗的缴械了,辞去了军委主席。我对这段心里描述的大为震惊。

    ”我未经反抗就放弃了军事职务,我内心反而感到轻松,因为这样我就把对手们散布我想搞军事阴谋的武器夺过来了。“


    他的亲信越飞,自杀前给他留了一封信。”您缺乏列宁那种不屈不挠,绝不让步的精神,他宁愿在他人为的正确的道路上孤军奋战,他预见到将来会拥有多数,将来大家会认识到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但是您往往为了您给予过高评价的协议、妥协而放弃自己的正确主张。“


    斯大林确实苦心经营很厉害,但托洛茨基的政治觉悟之低,也让人令人惊讶。


4. 关于专治和军事指挥
    列宁一开始就是主张专治的(集中制),要求严厉的、需绝对服从。列宁的词汇里频繁的出现不可调和的、无情的这些词汇。托洛茨基开始也不能完全理解,他自称”那个事情我还不完全清楚,一个革命政党要引导千百万群众投入反对旧社会的斗争,需要多么强化的和绝对服从的集中制。“

    ”当大家的认识还相当模糊的时候,只有列宁一个人完全而透彻的预见到明天和明天的严峻的任务、残酷的冲突和无数的牺牲。“


    托洛茨基在一战后期,频繁的冲到一线去主持作战,我开始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按孙子兵法的说法,这不是一个将领应该做的事情,一是丢了性命会影响全局,二是兵法戒于小利,不应该去抢一线的功。

    但托洛茨基竟然自己再说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领导全军工作的人,是否有权亲临战斗,去冒生命危险?我的回答是,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没有绝对不变的行动准则。纪律、战斗素养和军事权威等,一切都要从头建立起来。“

    后来我理解了,正常情况下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但托洛茨基面临了太多短而急的任务,就像他 1 年内建立了 600 万红军一样,他必须干很多从零到一的活儿,所以天天揠苗助长。


    关于勋章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描述,政治局要给托洛茨基授予勋章,表彰保卫彼得格勒。但他犹豫了,”通过颁发勋章来推动的是那些革命责任感还不够强的人。列宁赞成我的意见,勋章就此流行起来。“

5. 关于父母
    传记开始的一段描述,让我深深感动。

    ”父亲到年迈时才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学识字,为的是至少能读出我的书名。1910 年当他顽强的想要看懂我的那本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小册子时,我在柏林感到无比激动。“


    一个人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无条件的爱过。

    我所欣赏的父母之爱,都在纪伯伦的那首诗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6. 关于终生学习
    我也很喜欢这段对于终生学习的描述。

    ”我的学生年代过去了,说它们的结束不意味着我无需再学习。不,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愿望贯穿我的一生。但以后我更像是教师而不是像学生那样去学习了。“


    读完传记,还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我似乎并不羡慕在局中人,我只羡慕退出了这场游戏的人。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蓝鲸的眼睛》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