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亮剑》这部作品有了许多新的讨论,我读了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原著,说一说感想。
1、 “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团长和政委之分工
这句著名的话出自第五章:政委赵刚说:“咱们有分工,军事上的事你说了算,生活上的事我说了算”。那是不是意味着政委无权管理军事?政委管不了团长?我们根据一些细节来分析。
第一章,李云龙“咱独立团捞不着肉吃,就是他娘的政委在上级面前太熊,你怕什么?咋就不敢和旅长干一架?”这句话的背景是政委赵刚参加了作战会议,传达了作战命令,李云龙并没有参加会议,没有机会去争一争。
第二章,李云龙大闹鬼子的生日会,赵刚大发雷霆,李云龙甩锅给魏和尚“他娘的,这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我昨天就交代他向你请示了”。根据李云龙的回答可以推测,团长行动需要向政委请示,可以得知,政委对团长有一定约束力,政委并不是团长的下属。
第七章,打平安县城,赵刚正在养病。原文:“作战会议上,李云龙表现得很专治,反正政委也不在,独立团他说了算”。这句话可以等价于:如果政委在,打平安县城这件事,团长不能说了算。或者是政委说了算,或者是二人商量,或者是商量不妥请示上级,反正团长不能说了算。
第九章,土匪杀死魏和尚,此时赵刚不在团里,李云龙攻打下山寨,正在砍杀被俘土匪,赵刚出现阻止,原文“李云龙叹了口气,扔掉鬼头刀,他知道,剩下的这小子算是拣了条命”。政委是可以劝住团长的。
综合各个信息点可以看出,团长并不能凌驾政委之上,并不能越过政委搞一言堂。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军事”这两字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政委所说的军事应该是军事训练、战斗指挥等,并没有表明团长可以无视政委独立发动一场战争。另外,赵刚所说的不管,有迁就的成分,是对于李云龙军事能力的一种信任,这句话并不能反映政委不能管军事。
2、真实的田墨轩
田墨轩,应该是一个被大部分知乎用户骂化了,被妖魔化的人。
第十六章,李云龙上门提亲,田墨轩第一次出场,田家宅院“经过上百年的风雨,门窗都有些糟朽了,油漆剥落的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大院里除了田墨轩夫妻只一个老妈子,没有管家、丫鬟、门房。可以看出田家大院已经破败、田家没有仆役。田家的客厅有赵孟頫的一幅画和很多旧书。田雨的父亲有50多岁,穿着一件青色的杭纺绸长衫,脚上是千层底礼服呢面布鞋,一副乡绅模样,可脸上的金丝眼镜和较为洋派的分头,暴露了他似乎也受过西式教育的身份。这就是对田墨轩背景的一部分描写。
再说田墨轩对于李云龙的态度,田墨轩问了两句话“李同志,你是什么文化程度”“即为军人,受过军校教育吗”。文化人希望女儿找一个文化人结婚,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思想更为开化的2025年,有多少博士和高中生结婚?再做个假设,田墨轩听到女儿找到一个师长男友而兴高采烈,又该被网友小将骂“趋炎附势”。田墨轩应该会说:我太难了。
第二十五章,田墨轩第二次出场,李云龙、丁伟田墨轩喝酒,丁伟提出老大哥运走日本子留在东北的机械设备,田墨轩若有所思地说:“这还是些小事,算不得什么。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借出兵东北提出领土要求,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这样做?”“您是指外蒙古?”“对,它急于在自己的国境线外建立起战略缓冲地带,就不惜践踏邻国的主权……”李云龙砰地一声把酒杯顿在桌上:“怎么能这样说?那可是老大哥呀。”田墨轩扶了扶眼镜坦然道:“列宁曾说过,要把老沙皇夺走的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给中国,斯大林同志不会这么健忘吧?怎么现在不提了?。在六年级历史课本记得一句话“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方”
田家是江南大族,有古画旧书和纺绸衣服很正常,并不需要投靠任何势力。在敌占区活过抗日战争的百姓,是不是都算汉奸?田墨轩并没有任何汉奸的事迹和言论,凭借着“穿着暴露的是妓女”是思维,无脑小将给他凭空扣上了一顶帽子。无脑小将并不知道田墨轩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也不知道他承载过图书管理员:第二十六章田墨轩第三次出场,田墨轩抿了一口酒:“我对毛主席的了解首先是从文化上。我看过他1938年写的《祭黄帝陵》,当时简直眼睛一亮,真是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我至今记得其中的句子……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呕,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你们听听,写就此文非如椽之笔所不能。特别是1945年重庆谈判时,《沁园春雪》公开发表后,我就想,咱们国家连年战乱,百孔千疮,有谁能收拾这破碎河山呢?非雄才大略者不可。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毛泽东啊,古今第一人也。1949年开国大典我参加了,毛主席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这些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顿时热泪纵横,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啊,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同章,田墨轩就李云龙和赵刚在公交车遇到的纠纷,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法律是否公正。二是法律对权利的限制”。提出的问题是“贵党一家说了算,缺乏最基本的监督,民众也缺乏干预能力。”妖魔化田墨轩的网友们几乎不讨论这些问题。
田墨轩毕业于燕京大学,沈丹红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田和沈私定终身惊动了北平和江南文化圈,胡适、沈从文、朱自清表示支持。这两位是文化界的名人,奉行中庸之道。共产党称他为“小骂帮大忙”国民党称他为“思想左倾”。他们信奉比较有争议的一句话:这个党派一向以消灭私有制为己任,并且公开宣城用暴力夺取政权。仔细想想,除去私有制、暴力这句话,田墨轩讲的话并没有新意,10-20年前,我读书的时候许多网上文章都讨论过这些问题。都梁也没有什么私货,那些话也没有新意,因为那些话并不是都梁原创,那些话在最近几年不怎么说了。
3、不合理的伏击战
第三章,李云龙为了夺取物资度过寒冬,计划伏击辎重队,结果“独立团加强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阵亡率(非伤亡率)超过90%,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这场战役的背景是队伍分散发展,加强营夺取物资过冬。原计划伏击鬼子辎重队,结果见到的是关东军,加强营仍然战斗。队伍分散的目的是生存发展,而伏击战的结果违背了初衷,队伍几乎全军覆没。小说中发动伏击战唯一的合理性就是“消耗敌人”。
还有其他一些细节,可以作为电视剧的补充。
第二章,关于邢副团长的信息:“邢副团长红军时期是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的干部,抗战初期的决死一纵的团长”。邢副团长在抗战初期和李云龙同为团长级别,后来队伍减员过多,被合并到独立团,职务从团长变为副团长。
第九章,魏和尚被杀时并不是八路军打扮:“一个穿便衣的青年骑着一匹白马疾驰而来”。魏和尚并不是八路军打扮,被劫持后也没有表明身份,增加了土匪杀他的合理性。
第十七章,李云龙和警卫员带着十多个战士乘坐火车南下,机智的收服了百余名匪徒,其中有单骑闯关环节,太神了而显得假。
第十九章,李云龙组建特种小分队。特种小分队作战才是军校毕业的论文内容,“亮剑精神”是李云龙秘书郑波的论文题目。电视剧中将李云龙的研究课题说成“亮剑”。
第二十章,赵刚和冯楠相亲,很是肉麻。看不下去。
第二十二章,李云龙长子叫做“李健”,而非“李特”。
第二十八章,特种小分队演习,小分队的目标是抓到李云龙,小分队通过伪装于参谋把李云龙的手表拨快了时间,身边参谋被假冒了,竟然不知道。显得儿戏。
第二十九章,田墨轩和沈丹红被打成右派。第三十一章,田墨轩最后一次出现在小偷的描述中:田墨轩被发配到东北农场,“老伴也来了,也在这个农场,不知是死是活”、“不承认有罪,不改变观点,不落井下石”,沈丹红写了悔过书,田墨轩在北大荒冻饿而死。感兴趣且不知道的可以搜搜右派,搜搜夹边沟。
第三五章,罗瑞卿倒台,赵刚拒绝划清界限,拒绝揭发罗瑞卿。认为厌倦了党内斗争,认为实话实说。赵刚冯楠自杀。
第三七章,红卫兵武斗,占领城市。军方暗中介入武斗。马天生担任政委,马天生认为应该支持,李云龙消极应对。武斗并不是编造的,有兴趣百度“武斗”。
第四十一章:反击二月逆流,反击刘邓路线,全国各军分区以上单位80%受到冲击,70%的各级军队负责人被揪斗,造成军事通讯中断,指挥失控。这一点难以求证……
小说亮剑结束于1968年,没有讲1969-1976年的故事,有网友说后八年并不是那样乱,小说亮剑也没有说后面一直那样乱,只是说了开始的两年有多乱。
亮剑里有关于饥饿的描述,军队的生活是不是那么惨,我不知道。我知道农村的生活确实很惨,那群经历饥饿的40、50后人群还在,饥饿的直接记忆还在,60、70后的间接记忆也在,太平不是可以粉饰的。也许再过20-30年,人们老去,关于饥饿的那些事,真的就忘记了。军队的生活,不一定那么惨,尤其是李云龙饿的几乎晕倒,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结束于1968年,会给读者带来一点错觉。但是读书需要认真,需要思考,循着怀疑求解,不应停留在田墨轩穿绸缎就是维持会长的思维水平。另外这本书还提到很多有意思的情节: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兵败金门、庐山事件、管不住自己婆娘、回忆淮海战役、吴连生叛逃。我听家里长辈说过“早请示晚汇报”,他们觉得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