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刘伯温读后感

2025-05-07 08:22:55  本文已影响人 

刘伯温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历史,上学时期就已经读完了资治通鉴,中国十大子集,接着又读诸葛亮,张良,司马懿,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又读刘伯温,刘伯温给我的感觉不像一个历史人物,因为我总觉得他是神仙,可以呼风唤雨,占经卜卦,又加一些野史传说更觉得他神乎其神,直到最近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该写点啥。
五一休假的日子里随手刷视频刷到了山西大同的明星市长耿彦波,说起这位市长你可以有时间去去山西大同,他是大同这座古城老百姓口中的耿青天,他是那里街头巷尾出租司机都可以津津乐道的一位市长,说起他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那么为什么我写刘伯温读后感要提起他呢?因为历史和今天何其的相像。
刘伯温出生在今浙江省温州市的青田县,50岁以前在元朝的统治下中过举人进士,元朝的官吏制度虽说经过了考试,但是没有朝中官吏的推荐即便通过了考试也要回家坐冷板凳,什么时候朝中有空缺什么时候通知你上任,这一等就是四年,四年以后任命下来了是今江西省高安县的一个县丞,注意是县丞不是县令,县令相当于今天的县长在古代官职排位属七品,七品芝麻官说的就是县令,县丞相当于今天的县长秘书,当时他28岁,毕竟知识分子当官的想象和当时官场昏暗的尔虞我诈比起来,刘伯温太过于天真,于是几经官场沉浮,辞职归隐,后又出任接着又心灰意冷辞职,一直到50岁之前在元朝统治时期,他的最高官职相当于现在市委教育局的秘书,这种一直不被重用的闲职,根本施展不了他胸怀天下的抱负,这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急需想做一番事业的青年来说没有让他发挥的空间,刘伯温郁郁不得志,干脆归隐乡田,每日作诗会友

是蛟龙总要出海,在元朝苛捐杂税繁重,遍地贪官污吏民怨四起的背景下,各地爆发了大小不一的起义,朱元璋,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郭子兴等等横空出世,朱元璋在起义的大军里异军突起,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急需寻到辅佐他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庞大,已经不是那个曾经带着十几个人左冲右杀小打小闹的时代了,军营里收编的人员混杂,庞大的后勤,粮草马匹等等大小事务,搞的朱元璋一个头两个大,这时朱元璋迫切想要效仿刘邦期待找到他的萧何和张良,犹如刘备找诸葛亮一样。
在刘伯温名气加持和好友的举荐下,朱元璋连威胁带恭请最终刘伯温答应出山做了朱元璋的首席军师,在刘伯温的运筹帷幄下最终朱元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我们来看看刘伯温的结局,这里是我的意难平.......也是我最想细细分析的,所以我前面提到了大同的造城市长耿彦波。
在我一个凡夫俗子的眼中看来,我觉的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干活干的好的一定会被提拔的,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好人,没有刘伯温的出现,明朝是不是朱元璋的都难说,而且在和陈友谅的鄱阳大战中,朱元璋差点命丧于陈友谅的炮筒下,是刘伯温眼疾手快救了朱元璋一命,在那个战乱频繁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两个人培养起来的感情已经不似兄弟胜似兄弟了,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以来,修律法,兴农桑,制礼仪,定国都,完完全全活成了萧何和诸葛亮的翻版鞠躬尽碎死而后已,就这样一个对大明王朝殚精竭虑的人,几次被朝中人陷害朱元璋都不闻不问,刘伯温觉得是该走的时候了几次申请告老还乡,回家呆了没一年就又被朱元璋叫回来,名为不舍实为监视软禁,我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对待刘伯温,怕他功高震主?他已经没有权力告老还乡了,怕他结党营私?他回家闭门谢客连本地的县令都不见,为何要赶尽杀绝?常年忧国忧民事事操心的刘伯温最终体力不支病倒床前,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伯温还对皇上派人前来探望心存暖意,结果胡惟庸是奉旨过来下毒的,在喝了御医开的药后一代帝师就这样灰飞烟灭了,读书读到这里我常常有种无力感,哀叹,是惋惜?不舍?愤懑?不值?也许都有吧!君王的伴君如伴虎刘伯温不是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刘伯温也不是不知道,他卸甲归田归隐山林,皇上还是不放过他,他一统天下的抱负实现了,他老了干不动了,也看清了皇上的无情,只想守护着一个太平天下,只想守护着妻儿老小过一个没有战争的日子,他很想保护每一个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但是最后却被无情杀害的人,但是他保护不了,他连自己也保护不了......

再来说说耿市长,同样的殚精竭虑,同样的风餐露宿,跑工地催工期抓质量,解决他遇到的所有民生问题,见到市长次数最多的竟然是早上打扫卫生的环卫工,浩大的工程铺天盖地的指责,有来自上面的来自下面的,这些压力耿市长一人默默承担,谩骂,不理解,问责,穿小鞋,使绊子,就这样一个好官我觉得将来他一定会提拔吧!毕竟以前的市长环卫工哪里有幸见过呢?但是一纸调令一届任期刚满,就把满腔热情轰轰烈烈投入巨多心血在这片土地上的耿市长调离了?是的你没听错调走了,即便耿市长苦苦哀求省委再让他干一届就走,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对得起这一方土地的老百姓,实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和理想,再说很多事情都是他一手经办的,就这样扔下良心不安啊!据说这样的请求遭到一位副省长的斥责(后来斥责他的这位已经被双规了)我想过他会提拔,想过市长转成书记,甚至最不济原地不动还是市长总行了吧!但很可惜都不是!

写到这里我想起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结尾的一句话
《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章,崇祯皇帝自尽后我以为作者会接着描写,大明的衰败,或者是清军入关后的物是人非,可是他没有,他写了徐霞客。在同朝的其他人争权夺利时,徐霞客却坐在了黄山顶,听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声。那段结束语就是: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比起来其实不算什么,这件事请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如果时光可以重来,刘伯温还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出山么?我的答案是 ,会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独自美好》读后感
  • 下一篇:《小小的我》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