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我真的翻开这本书后,却发现它和自己想的有点出入,本书的英文原标题为《Mindset》,虽然直译过来就是“心态”,不过用在本书中更多的是“观念模式、思维倾向”的意思。
虽然译名值得吐槽,但不得不说作者身为一名斯坦福教授,赖安·戈特弗雷森(Ryan Gottfredson)撰写的这本书还是相当有意思的。作为一位领导力研究者和顾问,他专注于帮助个人和组织通过改变心态来实现更大的成功。他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心态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上,尤其是在领导力、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方面。
潜意识的舵手
我们常说“心态决定命运”,但鲜少有人深究,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暗处操控着我们的选择与行为。赖安·戈特弗雷森在《心态》中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真相:人的一生中,90%的决策并非源于理性思考,而是被潜意识的心态所支配。这就像一艘巨轮,表面上由船长掌舵,实则被洋流裹挟前行。而我们的心态,正是那看不见的“洋流”。
有人专门统计过一个特别有趣的数据:人的一天大约要做三万多个决定。从清晨睁眼的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在做出选择:是该立刻起床还是再赖五分钟?早餐选咖啡还是豆浆?通勤走哪条路线?这些看似琐碎的选择,几乎都无需动用大脑的“高级处理器”。那我们是怎么做出这些选择的呢?这就关乎我们大脑最底层的、最基石的心态,它决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事情甚至我们的认知,所以心态能量绝对超乎你想象。
然而,这种处理事情的模式也往往暗藏危机。当我们在压力下应对陌生挑战时,潜意识的心态仍会沿用固有模式,试图用旧的经验框架解决新问题。这时,“心态”便如同滤镜,扭曲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若底层心态是“我无法胜任”,大脑会自动放大困难;反之,若心态是“这是一次学习机会”,潜意识则会调动好奇心与探索欲,助力突破瓶颈。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这股看不见的力量。
四维心态图鉴
本书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四对心态:
固定型 vs 成长型:认为能力天生注定,还是相信努力可突破极限;
封闭型 vs 开放型:固守既有认知,还是主动接纳新视角;
防御型 vs 进取型:畏惧风险以自保,还是主动探索可能性;
内向型 vs 外向型:以自我需求为中心,还是关注他人与协作。
不过在我看来,作者也只是从四个不同角度去区分一个相对积极的心态和另一个相对消极的心态。比如早高峰堵得寸步难移时,若有车突然变道加塞,多数人会下意识猛踩油门封堵去路。但你没拼过人家,被别人加进来了,你可能就会在后面骂这人真糟糕,甚至恨不得冲过去还要隔着窗子骂他两句。但若将镜头转向自己——当你因迟到、误判导航或单纯想快几秒而加塞时,可曾痛骂自己“不文明”?是否反而为成功加塞窃喜自己车技了得?这种对己宽容、对人苛责的双标模式导致我们产生不一样的心态——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内向型心态的内在逻辑就是我要对我自己好,所以我加塞是不用任何道理的,因为这是我需要的,所以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外向型心态却关注他人与协作,能把众人都看作是我们自己一样来对待,从而共情他人是否有急事需要加塞,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但是人是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积极心态,自认为心态很稳的我也不得不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而崩溃,因为学校的财务会计请产假,领导让我临时顶替会计的工作,在我原来的认知里,会计的工作内容只是统计各种数据算算数而已,对于数学专业的我来说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但真正接触才发现,隔行如隔山,大量专业术语、系统操作、业务流程甚至是我自以为能够轻松应对的数据处理都让我应接不暇,再加上常规的教学任务,此时此刻大家应该能感受我当时的心态有多崩溃,多消极。
心态重塑方程式
那么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现状的我在这本书得到一些启发,稳住了我即将崩溃的情绪:
(一)认知重构
时刻提醒自己一句话,“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在问题之外”。书里有一张图,叫作心态金字塔。最底层是我们的心态,中间是我们的思维、学习和行动,最上面是我们生活、工作和领导力的成功,每一层金字塔都紧紧相连在一起。
那么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想要移动这个金字塔,我们会在哪里花力气呢?很多人包括我会喜欢花很大的力气去拖动行动层就能带动结果层的成功。但是当你好不容易把这两层拖动了——比如我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来完成财务工作(行动层),虽然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却未改变“财务复杂难懂”的消极认知(心态层),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才发现自己终究无法处理如此大体量的任务,之前的努力终会如逆水行舟,最上层的金字塔也会回归原处。而唯有解决问问题之外的问题——也就是调整自己的底层心态,将“我根本无法应对”转为“这是一次跨界学习的机会”,由认知的转变激活主动探索的动力,才能为接下来解决问题提供情绪基础。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认知那么接下来我们心态的转变会变得容易。
(二)冥想训练
冥想对于改变心态很重要。心态从物理层面来说就是神经元的连接通路,当大脑中几十亿个神经元会互相建立连接,一旦建立了连接,它就会被周期性地使用。所以假如一个人特别容易警惕、烦躁,就像刚接手财务工作的我,那我“浮躁”的这条线就会很发达,会变成“高速公路”,而“淡定”的那条线却是漆黑一片。所以如果我希望淡定的、从容的、乐观的、开心的那部分亮起来,有效的办法就是冥想。冥想意味着打断,打断你的常规思考方式,比如我通过冥想发现前段时间的自己虽然很忙但是却很少请教他人,这种独自硬扛财务难题的表现正是我防御型心态的体现因为我总是盲目相信自己能够单独处理,但发现问题后,我开始请教各位前辈,说明情况(外向型心态),也正是得到前辈们的热心帮助后,我才能在预期前完成财务决算工作过了一个好年。
(三)心态日记
时不时记录每日心态的闪光点,也别整复杂,打开手机备忘录或者微信状态就能记录比如“我今天终于弄清楚各种人员经费的分类”“今天改作业看到xxx有很大进步”“今天又学会如何做一杯摩卡咖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尽量多记录自己表现好的一面,因为一个人要发生改变必须要经过觉知、接纳、行动、反馈的路径,其中接纳这一步是最不能少的。而频繁的消极记录只会降低自尊水平,让我们更没有行动的动力。相反,积极的记录却能让我们觉察问题之后,定位自己的心态和转变的方向,从而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自我和解,迈向成长型心态。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想取得生活工作的顺利,就必须自己掌舵,把自己的心态引到积极的方向上来。如果我们把人生的主导权拱手让人,或者交还给命运,那么最终,我们就只能成为自己人生的过客和生命的旁观者。你一定不想这样,因为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才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尊严所在。
作者简介:林燊钿,男,小学数学二级教师,任职于东莞市长安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