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惜终于将《重新发现儒家》这本书看完了,特此写下这样一篇读后感,其实三惜一般写读后感会记录一个名字的,也就是作文标题,所以这篇读后感的名字应该是“经典何为经典?请重新发现儒家”。
早在看这本书之前,三惜就知道,经典之所以能够存在许久还能够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正是因为经典能够历久弥坚,时读时新,经典里面蕴含的道理,不只是适用于过往时代的,仍旧适用于当下。
当然,《重新发现儒家》这本书是有着突破性见解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姚中秋先生能够写完这本书,告诉别人他这在当时情况下很难被理解的概念,是一件困难很大的事情,而正是这件事情,才能够让社会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发现儒家。
关于说姚中秋先生这的这件事情是十分有意义的的原因在于:在中华文化断代的几百年间,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抱有强烈反对意见,致力于拥抱西方自由平等,而反对儒家传统礼教。出于这样大家盲目反对的原因,姚中秋先生力在纠正这样的思想,把一些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应该怎样去正确解读给到大家,所以才说重新发现儒家。
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多如牛毛,更何况因为儒家始终跟王权相结合,所以被批判的部分就显得很多,像三纲六纪、“君君臣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数不胜数,里面有许多内容被误解、曲解,貌似知识分子们都坚定认为,西方才是自由的,中国没有骑士精神,也没有平等,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打着反孔教的名头,去批判儒家的礼教。但其实,虽说三纲六纪表面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其本质是对君、父、夫这三种主要人际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的约束,如果不对这群人有一个约束,其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君对事随意而为,父以自己意愿强迫孩子,夫轻视对待妻子,所以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儒家才提出了三纲六纪以去约束人的这种行为。
儒家思想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克己复礼,因为人的本性是趋易避难,急于求成,目光短浅,急于行乐,急功近利,这样的本性很难指导人走向成功,所以儒家才追求克己复礼,主动走出舒适圈,克服天性,保持耐心,抵制诱惑。所以一个人想要成才,不妨学学儒家君子,因为儒家的君子之道,正是中国的“绅士”,儒家所寻求的天下大同,正是中国古代能够追求到的最大平等。
如果有人要和我说秦制才是中国历史中人最平等的时代,我想说,这是人最平等的时代,毕竟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谁都是由法律管理的,但同时,我们也能够明显发现,秦朝的人们被物欲所主导,礼崩乐坏,人性冷漠,苏秦正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样的社会看似平等,但肉眼可见人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社会,真的是人们真正想要的、健康的社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