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展望》出版于1965年,微信读书中共有40多万字,当前豆瓣9.9分。
作者为殷海光,出生于1919年,自称为“五四之子”,不仅是与胡适齐名的自由主义领军人物,更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是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的徒弟,是"狂人"李敖的老师,上承谦谦君子的哲学家,下有桀骜不驯的叛逆之徒,不免更加好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最早将哈耶克(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引入华语世界之人,他最早翻译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他最早看见逻辑学的价值,留下风靡两岸的经典教材《逻辑新引》;他的这本《中国文化的展望》凭借超前的洞见,至今是无人超越的经典。
一、本书内容
一种文明只有在遭遇外来冲击时,人们才会反思并应对。中国文化遭遇过两次冲击。第一次是佛教传入,中国成功应对,使其成了本土文化。第二次就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大殿崩折,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大多停留在主观判断、情绪宣泄的层次。但是在讨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等问题上,这本书言之有物、观念成熟,具有提升认知的意义,本书虽以“中国文化”为主线,但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转型”,是百年来的一部里程碑著作。
《中国文化的展望》全书总共十五个章节。
第一章——天朝型模的世界观。近代之前的中国长期处于强盛阶段和天然的隔离状态,加上强大的自给自足能力和历史上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因而对于国际交流缺乏应对的弹性和重视。中国走向了与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碰撞。
第二章——什么是文化。分析中国社会的家本位、长老权威等深层结构如何制约现代化。
第三章——文化的重要概念。 提出47种164个文化的定义,给出了文化的独特定义:文化本身无所谓好或坏;文化包含各种层位;文化不限于文明人;文化总是处在变动中;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文化与文化价值是相对的。本章还分析义和团运动(排外型本土运动)与五四运动(改革型本土运动)的差异,揭示文化冲突中的心理机制。
正如书中所说:首先,我们必须明了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过去与现在怎样动作和怎样思想的全部总和。文化是传统,代代相传的信仰、风俗或行动程序的总和。其次,我们必须明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再次,我们必须明了变动里的中国社会文化。我们把这些基本条件弄清楚了,然后可以进而对于中国文化的前途作一番探讨。
第四章——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家本位、社会层级、长老至上、两性森严等。
第五章——中国社会文化的激变:孔制崩溃、代际冲突。
谈文化现象不谈社会结构、信仰内核,就是隔靴搔痒。 第三、四、五章是本书的精华,体现出一个哲学家的洞察力。
以上为《中国文化的展望》前一部分,围绕中国文化的冲突展开,对文化概念、文化激变、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做了深入诠释与思考。
第六章至第十章——百年文化论争的批判。
保守主义批判:倭仁等保守派拒绝变革,导致文化停滞(如洋务运动受阻)。
自由主义脉络:严复引入进化论、胡适倡导实证主义,但忽视中国社会特殊性。
全盘西化困境:陈序经主张全盘西化,但未解决文化基因差异(如汉字思维与逻辑语言的不兼容)。
中体西用论的谬误:张之洞割裂文化整体性,导致“体用二元”矛盾(如引进技术但排斥民主制度)。
第十一至十二章——现代化与民主自由。
提出现代化三阶段:器用现代化(洋务运动)→ 制度现代化(戊戌变法)→ 思想现代化(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化简化为俗世化与革新两种程序,并且提出两个条件:革新的领导人物及有弹性的社会系统。
第十三至十五章——文化重建方案。
道德体系重构:整合孔孟“仁爱”、佛家“慈悲”、基督“博爱”,建立普世伦理。他认为,道德重整是中国文化今后最重大的基本问题”。而所谓“道德调整”既非复古,也不是趋新,而是重在“调整”,“从自己的文化和道德出发像世界普遍的文化和道德整合”。
特别是最后一章,殷先生慨叹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落,而把原因归之于(1)与传统脱节;(2)与社会及家庭脱节;(3)与经济来源脱节;(4)与现实统治结构及行动人物脱节。
以上为本书后半部分,对中国思想文化该保留的部分和该扬弃的部分做了分析。
综上,书中在系统分析了文化问题的病因之后,厘清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分析了未来的命运会如何,与现代转型是什么关系,怎样的未来才是值得追求的。
二、印象最深的几句话:
1️⃣一个单独的人创造不了文化。
2️⃣对于旧事物保持一个合理的保守态度,可以构成进步求新的动力。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我们想不出任何实际的方法,能将既有传统一扫而空,能让我们从文化沙漠上建起新的绿洲。
3️⃣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至少必须具有独自的批评能力和精神,有不盲从权威的自发见解以及不倚附任何势力集体的气象。
4️⃣武力形成的震慑作用不能长久支持真理。真理只有靠逻辑与经验来支持。
5️⃣必须养成慎思明辨的习惯和独自作判断的能力。
6️⃣要人能承认自己的错误,除了须有相干的知识并能不以自己的声威、权势和利益为衡断是非的砝码以外,还得具有相当的克己勇气。
7️⃣夸大比沉默可使许多内心空虚的人增加少许麻醉性的自信力。
8️⃣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9️⃣旁人对他的恭维,他不当作“精神食粮”。旁人对他的诽谤,也不足以动摇他的见解。
🔟他将重建中国文化浓缩为“道德、自由、民主、科学”八个字。
第一注重德操;第二献身真理。
坚持自己的操守,按照道德原则去行事。虽然难,但功夫就在这里。殷先生所述,满腔期盼,虽显悲观但颇为在理。
三、关于中国古代文化观点:
1️⃣ “中国是用家族伦理作中心的社会,故中国人最爱把家族的情谊硬加到朋友的关系上去。”朋友容易变成弟兄。
2️⃣中国的传统家庭,温暖中有森严,富于人情味但要付出忍隐的代价,真挚时还有虚套的一面,可以依赖但也得作无条件的奉献。
3️⃣血缘关系在发生它的功能时,常使人只问恩怨,不问是非;常使人只讲情分,不管对错。结果,这类人满脑袋盘算的都是人情方面的亲疏厚薄,满身缠绕的都是人事牵联,一天到晚小心留意的是人际的得失利弊。于是,心灵固蔽,思想停滞,因而新创无由。
4️⃣在中国文化里,地位和声威的外表层相是面子。中国文化分子最“爱面子”。“面子”是中国文化分子的第二生命。
5️⃣自汉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除了极少数特立独行之士或突破成规的奇才以外,一般都是被古祖牵着手走路的孩子。
6️⃣知识对人生行为是有支配力的。可是,它对人生行为的支配力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无限的。在更多的情况之下,情绪、内驱力和利害关系,对人生行为的支配力远大于知识的力量。
知识对人生行为的支配力之大或小,常视人所处的情境而定。一般而论,当人处顺境并且没有受到重大威胁时,知识所起的作用较大。反之,当人处逆境并且受到重大威胁时,知识所起的作用较小。
7️⃣当着人的思想不通时,需靠固执或依靠权威来维持自己的中心观念。当着人的思想不透彻时,容易受市面流行的浮词泛语的摇惑。当着人的思想严密而且灵动时,他既不需要固执或依靠权威又不会受到一时意见的摇惑。
8️⃣礼教谓得与人的七情六欲脱节太远时,人在一方面要敷衍礼教,在另一方面要满足七情六欲。在这种情形之下,最易出现“两面人”。
四、新的知识点:
1️⃣在“还我天足”与“保卫三寸金莲”之间引起拉锯战。这一拉锯战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居然这么久)。
2️⃣重男轻女是许多社会共有的特征。法国谚语说:“一个草做的男人胜似金做的女人。”南斯拉夫的谚语说:“女人发长而头脑短。”俄国的谚语说:“母鸡不应像公鸡一般地叫。”印度教的人说:“以女人为领袖者亡。”(不只是东亚才有)
3️⃣关于“中体西用”,历史课上提及时,多半在强调,中国的落后实际在于制度的落后和思想的落后,仅改变器物是无用的,言下之意,洋务派改革即使不破产也裨益甚少。而殷先生说,一个文化有规范特征和器用特征,器用特征是无法完全独立于规范特征的,就像精神文明无法脱离物质文明而独自存在。新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导致既有规则的崩塌。移植并不是简单的缝缝补补,假使中体西用的改革并未被贪腐蛀空,晚清又将何去何从,并非洋务派定下一个“中体西用”的大方向就可以左右的。
五、 体现逻辑性
殷海光先生深厚的逻辑学功底使这本书逻辑严密,全文分析的底层逻辑以逻辑、经验与实用的结合、价值观念为主导。首次采用了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性、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十多种人文社科工具,剖析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摒弃了凭空想象和学科偏见,使其论点更具科学真实。
举两个例子:
1️⃣中国文化是否优秀过于西方文化这个问题,在“优秀”的标准没有定立以前,任何论争都没有意义。
书中给出答案:如果任一文化能够适应它内部的要求和外部的环境,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文化是优秀的。
2️⃣究竟是由“自由恋爱”而结婚好,还是由“父母之命”而结婚好?
本书给出答案: 最少,我们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确定这个问题中所谓的“好”是什么。
六、依然适用:
1️⃣现代的飞机固然快速,但是人旅行的次数相应地增加。电话固然方便,但是人际接头的事件也相应地增加。
2️⃣美国商人疯狂竞争是为追逐经济价值;印度人曾成千的跳入恒河是为了追求解脱现世苦厄的永恒价值。
3️⃣人与人间才能打交道,才能预料期待的结果。于是,社会秩序才能建立。社会秩序建立起来了,人与人间才有安全感。人与人间有安全感,社会团结才有可能。如果不然,那么一定导向社会崩解。
4️⃣共产世界和自由世界对敌不过五十年左右,再敌对五十年实在不算稀奇。
5️⃣维新分子刚一上台就裁撤这个衙门那个衙门,就废除八股文,就改革科举制度,就裁除空粮以节省饷精,就鼓励创办报纸。这一下子等于没收了许许多多荷包,打破了许许多多饭碗,摘掉了许许多多顶子,打翻了许许多多大官轿。(马斯克效率部)
6️⃣如果人类的道德力消失,但是智术又这样高超,那么人类很容易变成自我毁灭的类族(人工智能的发展)。
七、语言幽默:
客人一进门就“请坐”,这在文化上也许是表示礼貌。可是,藏在这一礼貌背后的是生理舒适之必要。而这一生理舒适之必要之所据,系为了避免受地心引力之苦。长期罚站是一件吃不消的事!依此,椅子、沙发、席子、榻榻米之类纷纷出笼。我们没有听说客人进门“请上吊”的。
八、时代意义
1️⃣变是无可抑制的。问题在怎样变,问题在能否把握变,问题在如何变才不会乱。
2️⃣一个真正本着客观态度与科学方法来研究文化问题的文化人类学家,反而不轻易说哪一个文化是“高级文化”,而哪一个文化是“低级文化”的。
3️⃣一个人可以是品格很高而且识见和主张很对。一个人也可能是品格很高但是识见和主张很幼稚糊涂。这一共有四个排列组合。
4️⃣中国是中国,不是任何一个地域,因而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同时,中国是现在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自有其一定的时代性。所以我们特别注意于此时此地的需要。此时此地的需要,就是中国本位的基础。
5️⃣任何民族要挺起来,必须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并提高文化水平这一坚实的基础上挺起来。
6️⃣民族的精神,固然可以文化中见之,然他的真谛,并不在于保存文化,而在于创造文化。过去的文化是过去人的创造品。时境变了,我们应当随着时境而创造新文化。否则我们的民族,只有衰弱,只有沦亡。
前辈的思考和展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与使命。60年一甲子的时间过去了,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还没有解决。让一切短视的现实主义远离我们,我们应须走一条冗长的路。除了这一条远路以外,别无近路可抄,也无近功可图。曾国藩说:“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则妄矣。”文化的发展和转型是一个大话题,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好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让我们深学细悟文化思想,吾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