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林小英教授的《县中的孩子》,作为一名县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我深感共鸣与责任重大。这本书如同一面照进中国县域教育深处的明镜,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刻的学术思考,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县域教育的真实生态。作者历时3年,深入6个省份7个县域25所不同层级学校进行调研,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刻画了县域教育的困境与希望。这本书使我身在县域教育之中,同时又得以跳出其外,从宏观视角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并深入思考如何应对各种问题。
据统计,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42万所,其中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7243所,占比51%;县中在校生1468.4万人,占比59%。而县域职业高中作为与普通高中并行的教育路径,承载着为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正如林小英教授所揭示的,县域教育正面临着"教育条件落后-学生资质一般-高考成绩不理想-学校名声差-优秀生源流失-学校无法获得更好的资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职教领域则更甚。
阅读《县中的孩子》,我最为触动的莫过于书中对县域师生日常的细腻描写。在《种瓜与得豆》系列文章中,那些老师讲课内容读来既无奈辛酸又令人发笑,真实反映了县域教师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的教育智慧与生存策略。而第三章《县域学生的幻想与现实》则深刻剖析了县中学生的特点——他们大多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历了“被淘汰”到“被放弃”的两度筛选,既怀揣改变命运的幻想,又不得不面对县域资源匮乏的现实。作为老师,我常常思考:如何在这片教育的"盐碱地"上,帮助学生找到成长的可能?
教师自我成长:克服县域职教工作者的职业倦怠
县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林小英教授的书中被多次提及,她描述县域老师常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作为县域职教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这种倦怠感的多重来源:繁重的教学任务、社会认同度低,以及最为关键的——面对被认为"学业失败"的中职学生时产生的无力感。书中提到,县中的孩子是"经历了人生第二个重大筛选阶段被淘汰下来的,因为'孩子不离开县中就是没出息'",这种社会标签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重新定义成功是克服职业倦怠的第一步。林小英教授在书中质疑了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她认为:“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这一观点启发我反思自己作为职教教师的价值定位——我们的成功不应仅以多少学生考入高职院校来衡量,而应关注如何帮助这些被传统教育体系“淘汰”的学生重建自信、掌握立足社会的技能。
终身学习的态度是抵御职业倦怠的持久动力。书中尾声部分展现了林小英教授作为研究者的深度思考与自我质疑精神,比如她对布迪厄理论在中国语境适用性的反思。这提醒我作为县域教师同样需要保持学术敏感性和批判思维。经常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关注如“县中振兴行动计划”等政策动向,将理论思考融入教学实践。书中强调县域教育需要“回归教育常识,遵守教育规律”,而只有持续学习的教师才能真正把握教育规律,在困境中保持定力。
林小英教授呼吁教育应当有"更高远的追求",而教师自身的成长正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基础。在帮助学生突破“被淘汰者”标签的同时,我们也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价值与人生意义。
教学策略创新:针对县域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习惯培养
县中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林小英教授在《县域学生的幻想与现实》一章中精准刻画了他们的典型特征:1.生存之困,2.学习之难,3.课余之闲:写写作业,玩玩手机,4.社会分层:差距的代际传递,5.未来期待:“没想过”和“不敢想”。作为他们的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这些特征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深远影响:他们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对未来缺乏清晰规划等问题。书中描述的"教育资源有限-学习成绩差-身心健康受影响-得不到有效帮助-成绩进一步下滑"的恶性循环,在职教领域更为严重。
重建自信体系是引导中职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设计“微成功”体验环节: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争取可以体验一次成功体验。例如,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从写作观点句、阐释句、资料句、分析句、总结句的小语段练习开始逐步推进,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在某个环节展现闪光点。书中强调"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而给予适当的成功体验正是播种希望的有效方式。
习惯养成路径需要针对中职学生特点进行系统设计。《浅谈培养中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一文指出,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包括:"不认真书写的习惯;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经常拖拉作业的习惯;习惯于听教师讲,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些习惯在教学中令人头疼,也正在进行一些习惯的培养,比如:书写习惯:每周发布书法作业以及例字书写图片,每天30个字,不追求完美,只肯定进步。相信“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学生,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
职教教师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些"被淘汰者"的特殊经历和心理状态,尝试设计更具包容性和激励性的教育方案。只是现在的困境是许多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的问题,努力一段时间觉得没有什么收获,又放弃。帮助中职学生建立良好学习习惯,还要学习更多的方法,同时也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期达到师生间的互相理解配合。
教育生态反思:超级中学扩张与县域职教的生存空间
超级中学现象作为当代中国教育生态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书中被多次提及并深刻剖析。林小英教授指出:“城市的超级中学对教育生态的破坏”是造成县域教育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超级中学——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通过跨区域“掐尖”招生,将县域优秀生源吸纳进城市学校中,转化成自身漂亮的升学率。作为县域职教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这种资源虹吸效应是如何进一步边缘化了本已脆弱的县域教育体系——当最优秀的学生被超级中学挑走,次优的选择县中普通班,剩下的学生则“被动选择”职业高中,这种分层机制强化了“职校生=失败者”的社会偏见。
进入职校的学生,他们和他们的家长早已明白:“起步阶段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人到终局更是遥不可及。”这正是我所教学生的真实写照。这种生源结构的不均衡,使得职教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基础补习而非专业技能培养,会进一步拉大与城市职校的差距。
自2024年以来,通过严格学籍管理,生源流失情况已得到重视,相信会逐步实现控制目标。而在教育教学中也应注重回到教育常识,恢复教学常规。
综上所述,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话语体系形成,制度化的出路让县域教育更具自我造血功能,使教师实现梦想,获得成就感。而在国家层面,教育作为强国的基础系统,回归到“好的教育”指向的两个根本的政治哲学问题,即“何为美好的个人生活”“何为共同体的美好社会”,如能这样,县域教育的问题当能得到参与者们的早日行动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