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看,想快点看完写读书笔记。后来看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很多天都忘了看。因为我看得越来越混乱,我被黑塞绕晕了。如果你也看过,能不能告诉我,这个感觉是正常的?
经典作品的魔力就是:你永远无法“完全读懂”它。“书中书,戏中戏”,我貌似懂了,又貌似不懂,好像很多想法,又好像一点想法都没有。这读书笔记要怎么写?叫AI写吗,AI写是AI的想法,不是我的。我只能看懂多少写多少了。
01任何人都是矛盾体
《荒原狼》里的哈里,尽管我看不懂,也不阻碍我看得出他的痛苦,他痛苦得想去死。他本人也明白,唯有死是唯一的解脱。
他痛苦的点在于:他觉得自己一半是人,一半是狼。是的,正是因为一半才痛苦,因为人跟狼完全是不同的生物,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里的灵魂一半是人,一半是狼,那他是以人的形态活着,还是以狼的形态活着呢?
他一时是人,一时是狼。活得极度拧巴,无时无刻,体内的人性跟狼性都在撕扯,都想压倒对方,天天被这种失控的感觉,无法控制另一半灵魂的痛苦折磨,能不想去死吗?
他蔑视市民,但他又活在市民中,他父母也是市民,市民养活了他。书中的南洋杉多次出现,南洋杉代表了什么?我觉得南洋杉代表了一种市民生活,干净,整洁,有序,代表了一种“人性”,是让他既爱又恨的东西。
他经常坐在楼梯间对着南洋杉发呆,他称那里是他的避难所,他每次路过都想止步不前,可是要他住在养着这样一棵南洋杉的家里,可能一天都待不下去,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洁净的,规律的,有序的,对他的狼性是一种抹杀,狼是洒脱的,狂野的,桀骜不驯的。
他遇到教授时也是。从遇见教授到答应去教授家吃晚饭,整个过程,极度拧巴,心里两个哈里在掐架,他内心不认可这种人性的虚伪,但他体内的人性又使他跟教授维持着表面的客套。他隐忍着,最终他还是忍不住出言不逊,然后又破罐子破摔,又想到去死。他受够了这样的自己。
后来遇到了赫米娜,他觉得赫米娜是他的救赎,我觉得赫米娜是他的镜像。赫米娜就是他虚构出来的另一个自己。最终他杀死了赫米娜,也是杀死了自己。
一百年前,黑塞就写出了这种时代的弊端。人都是矛盾的,撕裂的,拧巴的。所以这本书才经典,因为一直以来,人类就没怎么变过。不管科技怎么发展,人类还是个矛盾体,我们没有统一的灵魂,没有单一的自我。我们都是多元的。
“实际上,没有一个自我,哪怕是最单纯的自我,是单一的。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一片小小的星空,是由各种形式、各种阶段和状态、各种遗传来的天性和可能性所构成的混合体。”
“人是由上百层皮组成的洋葱,是由许多线构成的织物。”
“这整个世界,这整个伊甸园——里面装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东西,有的优美,有的可怕,有的强壮,有的柔弱——都被狼的童话所禁锢和碾压。而他身上真实的人也同样受到虚假之人和小市民的囚禁和压制。”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都是以自己做例子,我试图剖析自己。我也许没哈里那么极端,如果我那么极端,我大概也活不下去了。但我现在还活着,虽然也痛苦,但起码活着。但我也是拧巴的,撕裂的,矛盾的。我也有一个多元的自我。我也活不明白。
我讨厌上班,我总是在质疑上班的意义何在,可我每天兢兢业业去上班,甚至主动加班,天天为工作忧虑,我天天计算我还有多久退休,什么时候可以不用上班,但我又怕失业;我看不惯很多人,很多事,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多事都太恶心了,人大都唯利是图,欺善怕恶,谄上媚下,这根本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可我面对我看不惯的人,笑得比谁都灿烂,因为也许他是能决定我是否能顺利继续上班的人,我讨厌这样的人,可我却学着去做这样的人,为了活着,也过得太痛苦了。
写到这,我都要哭了,呵。
02任何人都是孤独的
孤独,相信每一个读过《荒原狼》的人都能体会得到这种感觉。也许《荒原狼》这本书已经成了孤独的代名词。人们已经习惯一提到《荒原狼》,就知道是代表孤独的。
哈里把自己称为荒原狼,本身就是很直白地在说自己是很孤独的。谁能理解一个狼,在一个都是“人”的世界。他不喜欢这个虚伪奢靡的时代,可是这个时代的人活得很开心,干净,整洁,有序,欣欣向荣。他不喜欢战争,可是战争消灭了一些人,却让另一些人过得更好,没有好处,就不会发动战争,他反对的声音在大声呼战的环境中显得是那么的微弱,无人理解。
“也罢,我喜欢这种反差,我的生活,我那孤独、无情、忙乱、无序的生活与这种家庭氛围和小市民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喜欢当跨入自己房间的门槛后,之前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书堆之间满是烟蒂和酒瓶,一切都杂乱无章,无人照看,无人打理。书籍、手稿和思想,这里的一切都标记和浸透着孤独者的困境、生而为人的难题、想为这已变得毫无意义的人类生活赋予新意的渴望。”
“即便我是只迷途的动物,无法理解它周边的世界,但我愚蠢的生活仍然具有意义。”
“孤独便是独立,我渴望孤独,年复一年,终于学会了孤独。孤独是那么冷酷无情,哦,它又是那般无声无息、无边无际,犹如那冰冷寂静、斗转星移的宇宙。"
孤独真的是一百年来都不变的话题。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面对面交流,说的话都是似是而非,人这辈子最稀罕的不是遇到爱,而是理解。得不到理解的人类,都是孤独的。
我也是孤独的。从来没有人真正理解过我,包括我自己。就像哈里最后在魔幻剧院里一样,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在跳舞,面具本身就代表了疏离感,我跟你面对面,你也看不到我的样子。
还有那面镜子,哈里看着镜子里有无数个哈里,自己看自己,也分裂成了无数个,各种各样的,原来自己也是不理解自己的。“真正的孤独是连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
像极了社恐的我,害怕与人交往,因为我觉得人本质都是孤独的,再怎么与人打交道都无益,别人看到的永远都是表面的我,而我也不会向别人展示真正的自我,注定百年孤独。我说的话,我写的字,也许我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说这些,为什么写这些。
写到这,我又想哭了,呵。
03写在最后
《荒原狼》我是第一次看,能理解到的不多。而且是大多数人已经理解到的点,矛盾与孤独。是个人看都能看出来,我也是在拾人牙慧。虽然,除了引用了几段书中的原话外,其余都是我自己一字一字敲出来的。写得不无痛苦。因为我觉得,我有太多东西写不出来了。所以,其实后来看这本书看得很慢的时候,我就有这个感觉了,我感觉我写出有深度的东西了,我开始抗拒,我甚至不想写读书笔记,我想赶紧再看一本书,看一本轻松愉快的书,是的,这本书,令我感到不适。哈里痛苦,我看得也痛苦。
那么,对于这种矛盾,这种撕裂,这种孤独,我们有没有自我救赎的可能?书里的哈里是没有的,他沉迷不朽者,他追求艺术,诗歌,书籍,音乐,他希望能从这些伟大的不朽者中得到救赎,但他最终失败了。最后说到了幽默,也许接受这些矛盾,孤独,以幽默的态度对待这一切,才是最终的救赎吧。
但那只是对于哈里来说的,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音乐、阅读、写作、运动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是能做到一时的逃避现实生活的,是能短暂缓解我的孤独的,人类自进入文明以来,孤独就一直存在,我从不试图消灭它,我接受它,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