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穷查理宝典》读后感

2025-02-19 09:24:05  本文已影响人 

《穷查理宝典》读后感
 

引言:纪念芒格先生与活动背景
各位好,这次《穷查理宝典》的特别共读活动,持续两周时间,是《穷查理宝典》慢读会与五点读书会联合发起的,对芒格先生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感谢大家第一时间加入。

我个人受益于芒格先生的思想良多,因此希望每年都能组织一次共读活动来纪念芒格先生。

今年是首次举办,我们邀请很多熟悉芒格思想的嘉宾,我也很期待这次学习活动。

我作为发起人,有幸第一个分享。我选择了《穷查理宝典》的序言——李录先生所著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所以选择这篇序言,一方面是因为李录先生在我学习芒格思想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桥梁和贵人角色,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篇序言在我最早阅读《穷查理宝典》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几年,我多次重读这篇序言。在《穷查理宝典》慢读会里,为学习这篇序言,我写的读书笔记就有十几万字。这些资料周亚菲老师还帮我整理成了一份内部书稿。这个笔记我现在还在不断优化内容,以后说不定可以以专栏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这次分享,是我今天重读这篇序言后的最新感受,分享给你。

一、李录序言的独特价值:一位“内部人”的视角


要理解这篇序言的价值,首先需要了解李录先生的身份和写序的背景。

李录先生并非泛泛之辈,而是与芒格先生有着深厚渊源的“内部人”。

早在1996年,李录先生大学刚毕业就认识了芒格先生,但那时并无深交。2003年开始,他与芒格先生深入交流,后来更获得了芒格先生的投资,成为其合伙人。2010年左右,李录先生在近距离观察和学习芒格七年左右的时间后,为了向恩师85岁生日献礼,推动了《穷查理宝典》的中文翻译出版,并撰写了这篇序言。

这些背景赋予了这篇序言独特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内部人”的视角。

我们通常接触到的芒格思想,大多来自其公开媒体或演讲的内容,是面向公众的表达。而李录先生则以亲密的合伙人乃至弟子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序言中,李录先生分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和生活细节。

例如芒格先生坐飞机的故事、他与爱人相处的故事,以及他与前来求教的创业者会面时的趣事等等。这些看似“八卦”或生活化的细节,恰恰印证了李录先生与芒格先生的亲密关系,以及他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这些基于“内部视角”的故事,让我对芒格先生的认识更加立体和丰富。

这些内容对理解《穷查理宝典》非常有帮助,因为这本书是多篇文章的汇编,内容涵盖广泛,主题各异,初读时容易感到信息过载,难以把握重点。

而李录先生的序言,以他长期陪伴和深入交流、学习观察的经验,总结了芒格先生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与其自己摸索书中重点,不如参考李录先生这样跟随芒格先生多年的人总结的重点。

这些总结也对我学习芒格思想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引作用。

我从这些序言的阅读里,整理了一些芒格思想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二、芒格思想的学习重点和要点


1.逆向思维:避免失败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芒格思想中最值得推崇的理念之一,便是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逆向思考。

芒格先生常说:“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不要去那里。”

芒格做的事情和很多人不一样,我们很多人都关注成功学,想着怎么能更高、更快、更强。但芒格不是这样,他研究的是你怎么会失败,这件事是怎么搞砸的。

有一次采访的时候,芒格被人问道,他说我们怎么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芒格说:你把所有的失败避免了,你就成功了。

这看似一句废话,恰恰是芒格先生的一个标志性智慧所在,他是通过规避失败来获得成功的。

我对这一点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我最开始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其实有点懵。

我觉得他说得对,你看吴晓波老师也写过一本书叫《大败局》,就是讲各个企业失败的案例,卖得也很好。我也知道要了解失败是很重要的。

但是那个时候,我没有真正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将学习失败这件事看得那么重要呢?我做成了,不就不失败了吗?为什么还要专门研究失败这件事呢?

随着对芒格的学习和理解,我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反过来思考,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慢,很保守的策略,但如果你把这个策略,和芒格的复利体系放在一起理解,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价值。

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是一旦一次失败,就可能导致你前面的成功全都功亏一篑。

复利最重要的不是你发展得快还是发展得慢,至少不是第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被打断,是可持续。

如果你能够让一件事可持续,那你就有了产生复利的前提。

所以芒格的智慧就是来自先反过来思考,我先解决不失败,在不失败的基础上再去想怎么样能够成功。

我以前在公司开会,都是让大家定目标:这次项目是什么、任务目标是什么、要取得什么成绩、带来多少营收。

后来学习了芒格的反过来思考,我就改变了做法。

我们每次开会先讨论项目可能怎么失败,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

我发现,一旦开始讨论失败的可能性,大家反而能冷静下来,想出很多好主意。

我慢慢意识到,发展的基础不在于快,而在于稳。

长期的复利,来自芒格说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而每天进步的基础,是先别把自己搞失败。这就是“反过来思考”的智慧。

有一次分享活动里,有人问我:如果学习芒格的思想,从哪个多元思维模型入手最好?

我的回答是,如果只能学一个,那就是反过来思考。

我们如果能把“先不失败”这件事真正做扎实,就已经受益无穷了。

2.正确的自学方法:构建持续成长的基石
如果说“不失败”是打一个坚实的地基,那在这个地基上还是要建设一个复利的大厦,那这个大厦怎么建呢?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芒格说的,要有正确的自学方法。这是我们能不断增强能力的基础。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学能力。

注意,是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别人灌输的学习,这一点很重要。

查理·芒格的偶像榜样富兰克林,就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他小时候很穷,没上过完整的学校。但他从一个报纸印刷厂的学徒开始,通过大量自学,最终成为了美国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比如,科学上,放风筝引电是他搞的;美国第一个图书馆是他搞的;美国第一个消防队也是他搞的……所以富兰克林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

而芒格继承和模仿了他的榜样,也是自学成才的。

芒格曾说,“对他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他在高中时就发现的自学方法,这让他受益终生”。

“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才能进步,而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才能持续成长。”

芒格的这些观点对我影响很大。

我意识到,自学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

那怎么自学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学习方法,还把学习心得写成了《好好学习》和《好好思考》两本书。

而在这篇序言中,我也发现了学习方法的秘密:

首先好奇心很重要,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关注你对什么感兴趣。我们要从自己发现的机会、问题中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反馈。

芒格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干中学”,边干边学,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

李录先生在序言中提到,芒格的思想不是象牙塔中的知识,不是老师教授的理论体系,而是密切联系现实的方法。

芒格虽然非常重视理论体系,但他的学习基础是建立在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的。

所以“学以致用”是芒格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带着好奇心去解决真实的问题。

但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又不能是道听途说。

比如,我听人说某个药能包治百病甚至包治一切癌症;或者说我有个小道消息能知道明天哪只股票上涨。这好像也是学以致用,但学的方法不对。

芒格先生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学以致用,而且他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理性、客观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重要科学原理作为他解决问题的重要知识来源。

所以芒格先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

一方面,他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尊重学术界知识成果;

但另一方面,他又以事实为标准,也会批判和反对学院派的问题。

简言之,他既能认识到学院派知识的价值,同时又能看清楚他们的局限性。

所以芒格才提出,真正有洞察力的人,不能只学一个领域的知识,而要建立多元思维模型。

学院派的很多问题就出在他们只有一个领域的思考方式,没有多学科看问题的视角,所以会有“铁锤人倾向”的“文人相轻”。

总结一下,在培养自学能力方面,芒格教给我:

1、要有开放的心态;

2、要学以致用

3、要学习专业的知识,但又不要被专业知识所局限,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凡事坚持看长远:复利的关键
除了以上两点,芒格和巴菲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凡事要坚持看长远。

经常有人提到长期主义,要有长期的视角。我上大学的时候,哲学课里也会讲:要用全面的、整体的、长期的眼光看问题,不要用短期的、片面的、局部的眼光看问题。

这个道理大家耳熟能详,但为什么大家一直在强调看长远呢?

核心是知易行难,因为人性的本质是需要即时回报的。

比起未来10年发生什么,我们更关心这个月工资发多少,月底能不能交房租,投资的股票今天是亏了还是赚了,这是大多数人真实的生活。

因此,要从这种即时反馈的习惯中突围,形成关注长远的思维习惯,并不是容易得事情。

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身边的榜样给你示范。当你亲眼观察到一个榜样真正坚持知行合一、关注长远时,对我们的触动是非常不一样的。

李录先生在序言中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做自己的基金公司的时候,为了吸引客户,需要保证自己每年的投资业绩都好。

但股市起起伏伏,怎么减少波动呢?

人们常用的一个办法就是对冲。买一个能反向对冲的产品,这样波动就比较小,每年的收益看起来也比较稳定。

那时,李录先生也用了这个方法。

这其实就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短期的损失而做的选择。

李录先生做了几年后发现,这么做,波动率确实下降了,收益率看起来也还可以。

但他内心非常痛苦。

因为他花了大量时间在处理防止波动的事情上,就没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机会上。

就是那几年,你把自己搞得各方面看起来都还可以,但其实错过了真正的机会,这个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在想,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每天这也要做一点,那也要做一点,都得要顾到,让别人看自己也光鲜一点,减少“波动”。但过几年后,可能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

为什么忙忙碌碌却没啥成效?核心就是把我们大量时间用在“看起来好”,但实际没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导致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反而投入不了足够多的时间。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陪陪孩子重不重要?陪陪父母重不重要?每天读书重不重要?每天好好吃饭重不重要?每天坚持运动、保持好的身体重不重要?每天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精进专业技能重不重要?这些都是重要的事。

说起来每个人都知道,但我们真正花在这些重要事情上的时间有多少呢?

不说别的,马上过新年了,每年过年大家都要立flag。我们看看2024年初立的flag到年底能实现多少。

如果我们年初立的flag到年底都实现不了,这么一年的时间都做不到坚持看长远,那三年五年乃至十多年的长期视角,岂不更难?

我猜,李录先生就是巴菲特、芒格先生那里,看到了坚持做长远的状态,一点点理解了如何在人性的贪婪和短视中做到长期的坚持。

这一点真的不是看看书、知道要坚持看长远就能做到的,需要一点点在事上修,逐步看到当下和长期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笃定,从容,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4.和少数人深度学习:学的多不如学的对
最后这个观点是我以前听百度副总裁李婧(李叫兽)聊天时听到的。

李婧是90后,学习能力特别强,成了百度首位90后副总裁。当时我很奇怪,他是怎么做到“异军突起”的。

有一次我问他,他说:大多数人学习的方式是泛泛地和很多人学很多东西。今天觉得这个好就学这个,明天有个课又去学,天天学很多知识,学不完。

他做法不一样,他是和少数人深度学。

与其贪多学很多,不如和少数你真正敬佩,认可的人反复深度学。

李录先生在序言中开篇不久就说:

“两位老师的教导对他的投资事业产生了塑造式的影响。这些年又受益于芒格恩师的近距离言传身教,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芒格的博大精深。”

我的理解是:

与其学得多,不如学得对;

与其学得泛,不如学得深。

学得深,才能学得懂,学得懂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而且因为你懂了一块知识,就更有辨识能力去看其他相关的知识,慢慢地知识就能结成一张网。

但你总是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看似学了不少,但最大的问题是其实很难真正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很难合一。

为什么知行难合一?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足够多地花时间深入地在生活中应用学到的东西。

理解和应用一个知识需要投入很长时间聚焦在一个领域。

巴菲特和盖茨相遇时相谈甚欢,他们总结各自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两人都在手心写了同一个答案——专注(focus)。

聚焦这件事其实是成功的公开秘密,但却是大多数人不去做的事。

俞敏洪说过,任何人在任何一个很小的领域,只要不断深入钻研,一旦成为这个领域前10%到20%的人,就绝对不愁吃喝,衣食无忧的。

因为你足够稀缺。

如何在一个领域做到稀缺?

答案很简单,是要专注,日拱一卒,不断投入。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再换个角度看。

芒格引用《天路历程》的一句话,“我的剑只留给能挥舞它的人。”

芒格先生怎么培养李录的?

从公开的信息看,专注,大量投资是重要的原因。

比如书中写到,芒格会经常早上和李录一起吃早餐交流。

等到后来芒格先生的太太去世后,他们又固定“相约星期二”晚上一起吃饭,坚持了十多年,直到疫情才中断。

这个过程,就是芒格不断在李录先生身上专注的投入。

三、我的一点启发和思考
最后,我再分享一点我个人阅读的启发和思考。

我自己特别受益于芒格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李录先生的引领。

这篇序言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尤其是序言中第三部分总结芒格人生时写的一句话: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在当今社会上看到的各种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等例子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满怀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自身修养的锻炼,同样取得世俗的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及帮助他人的理想呢?”

我当时读到这句话,内心很受触动。

而且随着我学习芒格先生思想时间越久,对这句话就越有共鸣。

一个人用最干净的方式,通过自我修养,凭借智慧取得成功,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也帮助他人,给社会创造积极正面的价值。

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向往的。

我此前很困惑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好好地生活。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成功学方法,也有很多人告诉在社会上生存的“潜规则”。

但我从内心深处对这些做法不习惯、不认同,但另一方面又不知道现实是不是就是这样,有没有干净的方式,完全凭借自我修养和提升成长的方式取得成功。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我之所以喜欢芒格,不是因为他做投资,或是他是大富豪,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能真正吸引我。

芒格对我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用最干净的方式,完全凭借诚实与智慧取得人生的成功,还能帮助他人,利人利己,还很开心。

这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所以这对我影响特别大。

后来我做万物社群,研究的题目是“复利人生”,基础来自芒格思想的指引和价值投资方法的启发。

换言之,我的复利人生理念可以视为把芒格思想、价值投资的原理迁移,应用到普通人的生活方法。

我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不是一个投资人,我不在美国,我也没有那么高的智商,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能不能也像芒格那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提升智慧,帮助人,来取得人生的幸福果实呢?

这是芒格送给我巨大的礼物和宝藏。

前一段时间,李录先生接受了正和岛的采访,讲了他缅怀芒格先生一周年的心得。他其中一段话把芒格先生的这种人生路径讲得更具体和清晰了:

芒格一生中都在追求知识、追求智慧、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并通过内在的修为致力于在真实的生活中改善世界。

也就是说,他用学习去获取智慧,用智慧去获得世俗的成功,然后用成功来帮助社会,用自己的榜样给世界、给后人留下一份精神遗产。

李录先生说,他也受芒格的激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而我自己也受到了他们的激励,愿意探索这样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对我而言,《穷查理宝典》不仅仅是一本投资方法的书,更多是一种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介绍了学习方法、思考范式,以及理性、诚实、客观地看待生活的重要性,帮助我们从长期的视角、复利的视野来理解生活。

以上就是我从这篇序言中想到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启发。也希望,你们也能在阅读《穷查理宝典》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孽子》读后感
  • 下一篇:《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