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读书笔记
前言
书是好书,毋庸置疑,全书35%为注释,可以佐证作者花费了大量心血。动笔写这么长的读书笔记,是因为我这两年的疑惑。我对超长期的宏观一直比较有兴趣,但现在讨论国运,政治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的文章太多,提出过完整逻辑太少,更别提用逻辑对照历史去做检验了。我觉得政治和经济系统都太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结论的背后,往往有着诸多显性或隐性的假设,一条假设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结论不再成立,因此单纯的逻辑推理有很大的隐患。也许先坐下来,梳理一下历史,再提炼逻辑,会是更好的方法。当然,结果如何不好说。
全书最重要的结论,我提炼如下:棉花产业的制造环节是工业化大门的钥匙。制造业的发展帮助缔造了强大的现代政府,但反过来,制造业也有赖于政府的强力支持和庇护,才能持续发展。企业和政府通过财税体制,选举,行政与法律干预等机制互相成就。
基础知识
棉花产业链:种植-制造(纺纱,纺织,印染,剪裁)-销售。
补充下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种植(土地,劳动力)-制造(工艺,设备,劳动力)-销售(市场)。此外还有同业竞争。
16世纪及以前:早期的棉花产业
长期以来,棉花行业都是家庭自产自用,种植-纺纱-纺织等环节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技术进步缓慢。一直到19世纪,印度都是全球主要的棉纺织品供应地,中国,非洲,美洲等地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14-15世纪,中国,印度,日本等地开始出现专业的纺织作坊和专业的织工,但主流是外包制:很多织工并不是在作坊中工作,而是在农村的家中,织工自己拥有织机,利用商人提供的资本购买原材料,得到产品后,商人再运回城市贩卖。织工自己拥有生产资料,可以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并有产品的部分处置权,他们在纺织外大概率还是农民,不仅仅依靠纺织工作生活。但具体情况在各国有些差别。
欧洲的气候并不适合棉花生长,因此只能从海外进口棉花。12世纪末开始,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大量棉花织工,并成为了欧洲棉花产业的中心:
1)威尼斯,热那亚等港口通过地中海贸易,可以很轻松地从叙利亚等地获取棉花。而大航海时代,航海技术不断进步,运输成本持续降低。
2)意大利北部本来就是欧洲的羊毛纺织重地,其工艺经验可以轻松地复制到棉花上。
3)该地区商业文明兴盛,对外贸易网络发达,行会的工匠是现成的劳动力,商人可以通过贸易网络将产品销售至全欧洲。
上述模式的问题很明显:原材料供给并不稳定,同业竞争也容易泛滥。14世纪,德意志南部依靠同样的原材料产地,叠加农村地区更便宜的劳动力成本(意大利北部更加城市化,且行会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成本高)和外包制,成为了新的棉纺织业中心。16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限制原棉出口,地中海贸易衰落,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棉花产业链被摧毁。
17-18世纪:全球视角-重塑棉花产业
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重塑了棉花产业:
1)种植: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随后整个16世纪,欧洲人大量进入美洲殖民,占据了大片土地。通过屠杀土著+确立奴隶制,棉花种植迅速兴盛,原材料问题随之解决。
2)制造与销售:1497年,达伽马正式到达印度,欧洲人直接接触到了印度的产品。随后葡萄牙,荷兰,英国陆续进入印度,建立殖民地,发展贸易网络。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的贸易大多落入英国人手中。对内,欧洲人向印度贸易商下订单,贸易商将订单分拆给商人,商人再去农村找人生产。对外,欧洲人在印度购买纺织品,随后去东南亚部分交换香料,随后可以将纺织品和香料运回印度消费,也可以去非洲交换奴隶,再将其贩卖至美洲的种植园。非洲贸易商对纺织品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很快就融入到了这一贸易网络当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大部分的供给还是自己内部消化了。
整个17-18世纪,上述模式运转良好。屠杀土著,确立奴隶制,建立殖民地,发展贸易网络,这些要素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基本是私人资本,其中又以奴隶制为核心。此时欧洲各国国内的中央集权都尚未完成,无法有力影响本国以外的事务,而私人资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持续吞并印度的土地,控制力大大增强,并拥有与之对应的政治权威,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绕过了印度贸易商,开始直接雇用商人,也就是所谓的“代理人”,通过代理人联系织工下单,这一时期外包制开始解体,资本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大大增强,制造环节成本持续降低:
1)制定了详细的生产条件,并雇用了大量印度人监督织工们,保证要求得到执行。
2)禁止织工们自行对外销售棉布,也不得为其他雇主工作。
3)要求支付更低的工资。17世纪末,织工收入最高可达棉价的1/3,18世纪末,这一比例降至6%。
4)要求织工们搬家,集中到孟买工作。
5)违反规定的织工会被惩处,手段包括肉刑。
17-18世纪:制造环节-第一次工业革命
对印度的渗透,不可避免地导致印度的棉花工艺知识大量转移到了欧洲。欧洲,尤其是英国本土的棉花工业开始发展,原材料来自美洲,工艺经验来自印度,生产模式依然是外包制,利物浦和伦敦的贸易商向兰开夏郡的制造商提供贷款,并将产品销售到美洲,非洲等殖民地,不肯开放的市场可以用武力打开,贸易保护可以将印度等竞争者隔离在外。这个产业链彻底打通。
英国国土狭小,不可能发展棉花种植业。整个产业链里面,政府要提高财政收入,归根到底只能来自制造环节。叠加当时连续的对外战争背景,政府绝对有动力去扶持制造业,这些制造商也确实有诉求:他们要求政府发布保护政策,以规避印度供应的竞争。英国,法国,普鲁士,威尼斯,乃至奥斯曼等国的政府都响应了制造商的诉求。本土制造商的产品基本用于满足本国市场,还有向非洲出口以换取奴隶,向美洲出口以满足奴隶的穿衣需求。英国本土发展制造环节,要关注的要素只有两个:设备与劳动力。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水力纺纱机,从此纺纱的能量可以来自非生物世界。在打通整个产业链后,英国人终于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设备上的技术突破,解决了人力成本高的问题,尤其是蒸汽机的出现,使得纺纱和织布的效率大大提高。纺织100磅的原棉,18世纪的印度工人需要5万小时,1790年的英国人依靠骡机需要1000小时,1795年的英国人依靠水力纺纱机需要300小时,1825年的英国人依靠自动骡机需要135小时。自此,英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低于印度。英国制定了严厉的条例禁止出口技术。得益于此,剔除通胀影响,1880年代,一件细平布的销售在116先令,50年后为28先令。
(补充-个人想法:这一想法有明显的后视镜,但姑且列出。如果认为生产设备出现重大创新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稳定的大市场,那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这种市场只能来自居民的衣食住行。食物有保质期限制,住行都只能本地化,因此纺织业成为工业革命的起点,有其必然性。羊毛,亚麻,丝绸等材料各有其局限性,只有棉花可以实现大规模且低成本的种植和制造,因此最有希望实现引爆工业革命。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打通棉花产业链的。)
中国和印度的同行完全有能力发明上述这些机器,1313年的中国已经出现了类似水力纺纱机的设备,但是最终没有发展起来。两国的劳动力成本很低,长期居家的女性是很好的免费劳动力,因此推广新设备的动力不足。此外,两国织工与市场隔绝,大量流通环节的存在,使得制造端很少被关注。国家也无法从大规模生产中获取足够多的好处
机器的出现催生了工厂,1880-1900年,虽然这些工厂起步都不大,但是利润率惊人。资本回报率往往有15%-25%。留存利润往往用于扩大再生产。工厂日常所需要的运营资金,则来源于伦敦和利物浦商人的融资。1834年,英国棉纺织业在工厂和设备上的总投资在1480万英镑,而原材料和工资上的周转资金达740万英镑。这么大的周转资金要求,最终推高了工厂的投资门槛,投资建厂的难度越来越大。
棉花工业与政府的相互成就: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将近100年的时间,英国有56年处于战争状态,同期国库收入增长了16倍。1800年,全部税收的1/3来源于关税。而1784-1786到1804-1806年,英国所有新增出口的56%为棉纺织品。
棉花工业的迅速发展:英国1780年棉纺织品出口额在355,060英镑,1800年为5,854,057英镑。印度棉纺织品的市场大量被挤占,大量的印度织工饿死。1830年,英国每6个工人就有1个受雇于棉纺织业。1831年,棉纺织业占英国经济增加值的22.4%。
工业资本与国家建设相互成就,并带来了其他变化:
1)政府从制造业中可以持续收税,因此采取了各种坚决的措施扶持产业的发展,为此,货币,信贷,国防等专业机构陆续出现。
2)保险,期货交易,航运等产业随之发展,各种行业标准如合同,法律和各种细则,在此后的岁月里也逐步得到确立。这些标准的出现,意味着国王和领袖的个人权威对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设备的问题圆满解决,而对劳动力和外包制问题的回答,要等到19世纪。
19世纪:制造环节-从外包制到受薪工人
纺纱和纺织设备的大量发明和扩散,并不意味着工业化也会扩散。外包制长期主宰着棉花生产环节,如何创造出大量的受薪工人,考验着各国政府的能力。使用奴隶进厂原本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奴隶保有量的大头在种植业,这些地区的政治重心也在种植者而非制造业,因此奴隶制地区的政策往往对制造业不友好。典型的例子就是,奴隶制下的农业倾向于全球低关税,而新兴的制造业业主,需要本国提高关税来保护自己。说到底,必须要一系列制度的互相配合,官僚与资本家才能携手创造出现代制造业。受薪劳动体系之于制造业,一如奴隶制之于种植业。这构成了19世纪的主题。
大部分民众都是依靠土地或者手艺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但受薪工人只有自己的劳动力。历史证明只要还有路走,老百姓都不会愿意进厂,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尝试离开。因此,官僚和法院需要联合起来,剥夺这些民众的生存能力,然后资本家才能把他们变成工人。让民众失去原先收入的方法有很多,典型的如:
1)传统的纺织工作,因为工厂的竞争,变得难以为继。
2)大饥荒(如爱尔兰发生的),导致农民流离失所。
19世纪,英国,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陆续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雇主的权利,例如:
1)雇主有权罚工人从事苦役,乃至监禁。
2)允许雇主租用监狱的囚犯。
3)禁止工人离职,但雇主可以随意解雇工人。
4)默许妇女儿童进厂,以及工厂从孤儿院获取劳动力。
(补充:书中没有说法律支持这么做,但是工厂可以直接从孤儿院招人,8-10岁的孩子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这一点没有法律许可,好像也没法轻松做到,因此我使用“默许”的措辞。1816年,某个曼彻斯特工厂的568名工人中,257人不到16岁。书中也提到,中国传统道德对女性的行动范围有严格限制,这不利于工业化,因为历史经验表明,女性劳动力对工业化至关重要)
随着这些法律的落地,考勤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也得以推行。面对此起彼伏的罢工和暴动,政府的暴力体制也日渐完善。仅1792-1815年,英国政府在工业区建立了155个军营,以随时镇压工人,同时通过《危及治安集会处置法》暂停了人身保护令,并禁止未经事先授权的超过50人的集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权力在不断强化。在英国,到19世纪50年代,受薪劳动体系已经足够发达。
终于,大西洋西岸的原材料环节结合奴隶制,东岸的制造环节结合受薪工人制,两个系统通过贸易商的贸易行动+信贷提供融合在一起,棉花产业实现了大发展。而传统的棉花制造业大国,比如印度,在欧洲工业化的同时,印度反而实现了去工业化:先是失去了出口市场,然后失去了国内市场。
16-19世纪:种植环节-奴隶制的推广与转移
奥斯曼帝国和印度的庄园主有土地面积的限制,而且虽然可以虐待农民,但不能赶尽杀绝,因此不够理想。加勒比地区和南美则没有这些问题:屠杀土著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土地,奴隶可以作为耗材而不是长期的可再生资产。因此是非常理想的原材料产地。但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原材料供应地开始出现问题:1)甘蔗种植的丰厚利润,促使种植园主们主动转换作物;2)此起彼伏的奴隶起义,引发了政治动荡,而且1807年英国废除了奴隶制度。
因此,原材料产地转移到了美国南部,而且美国南部比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更理想:
1)近乎无限制的土地供应,尤其是当棉花种植耗尽地力,土地需要休耕时,军队可以带着种植园主一路西进,开辟新的土地。在新获得的土地上,没有什么产权纠纷,也没有甘蔗种植来竞争。
2)稳定的奴隶制度,美国宪法支持奴隶制,不受英国废奴的影响。
3)奴隶主有足够的能力影响政府,政府主导完善了大量基础设施,降低了运输成本。
来自英国的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种植园主大量抵押手中的奴隶,获取伦敦货币市场的资金,然后才有能力去组织生产,种植生意的回报惊人:ROA可达20%以上。高昂的收益促使大量农场主从事棉花种植。而对种植园主的贷款利息也很高,通常在8%以上。
对比之下,当时的印度很难大规模种植棉花:
1)印度没有大量的无主土地。
2)难以低成本地有效管理印度农民。印度的土地所有制很特别,没有明确的私人产权制度,农民可以从村庄的公用地中获取收入,英国无法创造出一个类似奴隶的农村无产阶级
3)基础设施不完善。
19世纪:种植环节-从奴隶制到受薪工人
如前文所说,奴隶制与受薪工人制天然存在某种互斥,种植园主和工厂主在政治上诉求很不相同,因此难以在一个国家内共存。当美国国内出现了这种共存时,就意味着内战难以避免。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南方的棉花出口大受打击。欧洲不得不另外寻找原材料产地。由于棉花价格大涨,种植棉花变得有利可图,同时英国人加快了改造印度农村的速度,包括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确立新的财产法,还有配套的军队驻扎。短短数年,印度迅速成了英国主要的棉花进口来源地。巴西,埃及,土耳其等地也迅速提供了大量的棉花。
欧洲各国的棉花业者有动力推动自己的政府承认南方邦联,但实操起来很难:英国需要考虑加拿大的安全,而且英国本身需要从美国北方大量进口玉米小麦,欧陆国家有兴趣维持一个统一的美国,以制衡英国。而随着棉花供应的问题逐步缓解,支持邦联的呼声迅速减弱。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1986年秋天,战时没收的南方土地基本物归原主,被解放的奴隶没有任何财产,这样他们就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联邦政府也认为,有必要将这些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变成受薪工人。1987年,国会重新对南方各州建立了军事管辖。黑人工人与种植园主变成了合同用工关系,工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种植特定土地,从地主那里获得补给(或者说信贷,以密西西比州某种植园为例,食物的利息达25%,衣服的利息达35%),然后和地主分享自己种植的产品。受制于高额的债务压力,佃农必须种植一种可以随时赚钱不会亏损的作物,可选的只有棉花。这种佃农制迅速成为了主流,大量法院界定佃农为受薪工人,而不是租户,因此不能自主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也没有对所种植作物的法律权利。
1891年,美国的棉花产量是1861年的两倍。与此同时,印度,埃及和巴西等地的棉花种植事业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地方都没有采用奴隶制,美国的例子表明,在奴隶制之外,还有其他制度可供选择。强迫这些国家的农民转向大规模棉花种植的手段,无非是行政命令+信贷控制,第一步是创造出大量的农村无产者,第二步通过债务压力强迫他们种植棉花,信贷利率大都在12%-24%,个别年份可达150%。到了19世纪末,佃农制与租户制成了棉花种植的主流,而随着处境的恶化,很多佃农和租户最后都变成了受薪工人。
内战前,美国一磅棉花售价11美分,1870年为24美分,1894年降至7美分。至此,原材料供给再也不是问题,它实现了供给的全球化,而且供给过剩到价格稳步下行。这个过程中,棉农们要面临双重打击:产品售价长期下行,大量土地种植棉花意味着粮食长期涨价。这个时代大饥荒不时会发生在农村,饥荒的原因不一定是粮食短缺,而可能仅仅是因为棉农买不起粮食。在过去,农民会同时种植粮食和棉花,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链条上,他们只能种植棉花。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贸易环节
随着标准化持续推进,定价方式从私下协商变为公开报价,官方统计信息的公开,期货的普及,各种贸易环节整合以降低中间成本,纯粹的贸易商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他们的很多职能实际被国家取代了。工业资本和金融家掌握了棉花贸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制造环节-其他国家的工业化
这些国家可以分为两类:
1)民族主义国家自身的工业化。有了英国的例子,全球其他国家也陆续意识到工业化不仅仅意味着利润,还意味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因此主要国家纷纷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棉花工业。仅从种植环节的布局看,就有很多案例:日本-朝鲜,沙俄-中亚,法国-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等,德国-非洲殖民地。
以日本为例,明治维新后,民族主义政治家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国家军队帮助解决了原材料和市场的问题,国家机器同时大力扶持本土制造业(补贴,关税政策,提供所有工业债务的最终担保,杜绝重大的民主群众运动),充分挖掘其低劳动力成本的潜力,中间失败过几轮,但最终成功了。初具规模的棉花工业也迅速组织起来,完善了国家建设,一如在英国发生的那样。
2)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后,棉花产业的重要性明显降低。欧美等国频繁的罢工和暴乱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提升,叠加制造端供给过剩导致回报率长期下行,贸易保护再次兴起,同时欧美资本或者开始出海,寻求在中国等南方国家建厂,或者将本国的经营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
这些南方国家的本土资本也意识到了本国的巨大机遇,他们开始与部分民族主义政治家一道,呼吁政府保护民族工业,抵御欧美的帝国主义。但实操层面困难重重,工业资本家与民族主义政治家并不一定掌握着本国的国家权力,在帝国主义之外,他们还要与本土其他产业的精英斗争,比如地主们。如果想成功,他们必须在民族主义上走得更远,典型的例子如埃及和印度,即使斗争胜利,工业家对工人和农民的主宰地位也会被削弱,这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之后的长期政治格局。这些殖民地的国家建设进程,和欧美的建设过程大为不同。因此,有时候资本家过于恐惧农民和工人的压力,以至于他们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这在印度-英国,朝鲜-日本的例子中很常见。
20世纪初,中国的棉花工业发展也很快,传统的农村纺织业迅速解体,资本来自本土资本家和海外,尤其是日本资本家。1897年,中国棉纺织厂79%的工人为女性,15%的工人不到14岁,考虑到很多女性是被卖到工厂的,这构成了非常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因此,在劳动力成本上,中国的棉花工业成功取得了相对于印度的优势。发展起来的中国资本家一样开始敦促政府支持自己,他们成功了。中国政府利用警察和军队镇压工人的行动,典型的如20世纪20年代,上海棉纺织厂主在领袖蒋介石的支持下,大批处死左翼人士。此外,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补贴,税收优惠,区域市场垄断权,贷款,甚至直接提供机器。但是受制于过去几十年连续失败的对外战争,政府的财政实力很有限。1929年中国才恢复了1842年就失去的关税自主权,中国的工业家才开始实行一些有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