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影响力》读后感:你是怎么被说服的?

2024-12-27 09:20:46  本文已影响人 

《影响力》读后感:你是怎么被说服的?

读完《影响力》,我忍不住问自己:原来我以为的“自由选择”,真的都是我自己决定的吗?这本书把很多看似平常的现象剖开,告诉我们背后藏着的那些套路和心理机制。你以为你买的那件打折商品是“捡漏”,其实是稀缺法则在起作用;你以为你捐钱是因为心存善念,其实是对方先给你发了一小份礼物,让你不好意思拒绝。

这本书说的是“影响力”,但说到底,讲的其实是人性:我们都有一些隐藏的心理按钮,而掌握这些按钮的人,就能轻松地“说服”我们。

被套路的瞬间:生活中藏着的心理“开关”

书里讲了六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影响力武器”,听起来高深,但细想一下,每个人其实都在生活中被这些套路过。

1. 互惠原则:给点好处,收获大回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商场门口收到一小包免费试用品,觉得不好意思直接走开,于是买了一些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或者朋友帮了你一个忙,你后来也“顺理成章”地帮他一次,哪怕当时有点勉强。

这就是互惠原则在起作用。简单说,就是“你对我好,我也不好意思对你不好”。人性如此,别人主动给予,我们就会有压力去回报。

感悟:付出是一种美德,但当这种美德被用作套路时,我们要学会分辨:对方是真的善意,还是在利用我们的心理负担?

2. 社会认同:大家都选的,一定错不了

还记得“双11”购物节里那些“某商品已被抢购10万件”的提示吗?是不是会让你觉得,如果不下单,好像自己亏了?或者排队餐厅门口那些长长的队伍,让你自动相信“这家一定很好吃”。

社会认同是种很强大的心理驱动力,因为我们总觉得多数人做的选择不会太差。但真相是,这种从众心理有时候并不可靠,比如很多“抢手”商品可能只是商家通过制造假象来吸引你。

感悟: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你,跟风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是我真的需要的吗?

3. 喜好原则:喜欢谁,就容易信任谁

这条法则扎心了,因为它太普遍。长得好看的人更容易赢得好感,和你聊得来的人更容易说服你。比如广告中的明星代言,你买这个产品,不一定是因为它好用,而是因为你喜欢那位明星。

还有一些销售员会通过“套近乎”的方式,比如和你聊家乡、聊兴趣,让你放下戒备心,最后心甘情愿买下东西。

感悟:我们可以喜欢某个人,但不能因为喜欢就完全相信他的话。理性和感性,还是要分清楚一点的。

看清人性:掌握影响力,也守住底线

《影响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中很多选择,其实是“被动”的。那些高明的销售员、广告策划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朋友,都会无意间触发我们的心理按钮,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

但说服不是坏事。我们也可以学会用这些法则去更好地沟通、表达自己,比如:

  互惠:主动给予别人小的帮助,往往能建立更深的信任关系。

  社会认同:在工作中,用事实和数据证明多数人的选择,会让自己的提案更有说服力。

  喜好:与人建立情感链接,往往比单纯讲道理更有效。

不过,我也意识到,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可以让人受益;但用得不好,就成了操控和套路。比如商家利用稀缺原则制造“抢购”假象,只会让消费者付出更多而得不到真正的价值。

改变的开始:做一个更清醒的人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每个决定都是独立的、自由的。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和决定,其实受外界影响很大。那些看似偶然的选择,其实背后都有迹可循。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两个字:警醒。  当你觉得必须买下某件东西时,想一想:这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商家的套路? 当别人试图说服你时,问问自己:这是我的真实想法,还是因为对方的技巧打动了我?

生活中充满了影响力,但掌握主动权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当我们看清这些法则时,既能保护自己不被套路,也能用它们更好地与人沟通。

写在最后:看清套路,守住初心

《影响力》不仅让我学会了看清人性,还教会了我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更加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真正的选择,不是别人影响你的结果,而是你对自己真实需求的回应。

影响力无处不在,但你的头脑要比套路更清醒。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因梦而生》读后感
  • 下一篇:《邻家的百万富翁》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