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

2024-11-30 09:18:44  本文已影响人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

1912年,梁启超40岁,进入不惑之年。
这一年,书中引用了梁启超给思顺的19封信。
总结关于思成回国读书的信件,以做分飨。

【题解】
1912年11月12日写给思顺的信,主要商量思成就读之事,想让思成回国后到青岛读书,让其年少即能独立。
「信言」
其实吾十二岁即离父母独学于省城,明年思成十四矣,有何不可?可与汝母一商,若彼体质平复后,即可作此预备也。住家在青岛亦甚好,但终觉不甚便耳。彼处离此间只一日车路,思成在彼,吾及汝母与汝亦可常往视之也。
〔思考〕
1 梁启超12岁离开父母而独学省城。
2 思成已经13岁了,还在日本与姐姐,母亲一起,未曾独立。
3 1912年10月6日,梁启超乘日本大信丸号抵达天津,住在天津,所以说从天津到青岛一日路程

【题解】
1912年11月24日写给思顺的信。
「信言」
思成往青岛,彼自愿否?吾观汝如此长大,尚像吃奶孩子一般离不开爹妈,彼乃能耶?若往不必多预备,但利用此时日多用力于国文可耳,他日有便,当更调查详细也。
〔思考〕
1 关于去青岛读书的事情,梁启超征询儿子思成的意见,并非父母之命必须听之。反映出梁公之开明。
2 调侃思成,现在还像个吃奶的孩子离不开父母身边。梁公不仅心态好,还挺幽默。
3 虽然在征询思成的意见,但是梁启超心里还是想让思成成行,所以,叮嘱可以准备着国文,回国的教育环境都是中文了。妥妥的慈父爱意。

【题解】
1912年12月1日写给思顺的信,提及梁启超妻儿老父从日本回国的时间规划,其中提到了思成要是去青岛读书的话,最好在7月抵达。
〔思考〕
因为在规划全家从日本回国之事,所以作为统筹考虑,思成应该7月回来,如果去青岛读书的话。同时还在安排思顺在日本应该如何完成相关学业,做好统一协调。梁公身在天津心在日本家人那里,虽然日夜操劳袁世凯的幕府工作,但是书信成了心灵寄托。

【题解】
1912年12月27日写给思顺的信
「信言」
青岛专为我国人所立之校,学风极坏,其德童专用校,入之不易。思成明年能往与否,尚未决耳。归国后为汝诸弟妹求学真一大问题也。
〔思考〕
1 背景,1912年青岛还在德国殖民统治中,有德国学校,中国学校。
2 中国学校学风很差,这让梁启超很是担心。很明显这与梁启超的修身养性观念不符,所以去青岛读书之事开始动摇。

【题解】
1913年1月12日写给思顺的信
「信言」
思成留学事,有门生在青岛者来书述情形,今寄阅。惟所谓特别高等学堂者,闻学风极不佳,思成独往,实不放心,或再俟一二年后彼稍长大,再作商量亦可耳。
〔思考〕
1 只听一方说青岛国人学校学风极差怕有偏颇,故而让门生打听,再次确认学风不佳。做事谨慎。
2 既然学风不佳,故而此信作出决定,不让思成去青岛读书了。等思成长大一些再做打算。

【题解】
1913年1月25日写给思顺的信,告知思顺待家人归国后拟请石星巢先生为思成等授业。
「信言」
既然国内没有好学校就读,干脆找信得过的老夫子教授国文经典,进行传统教育。
〔思考〕
至此,思成回国读书的事情敲定落地。2个月时间,6封信件,从最初的很是期盼,到后来征求思成个人意见,再到嘱托准备国文,最后经过调研确认青岛国人学校学风极差,作出决定不往之,取而代之以国文经典老夫子,梁公信得过的老师。无不印证着梁公的教育理念,德育统摄智育。

12岁,对应到当今时代,孩子们应该在6年级,初一的阶段。学校离家近的孩子们很多都能自己上下学了,有些独立点的孩子也能自己骑自行车往返了。但是住校的很少,一些私立学校会住校。


记得孩子上附中高一时,虽然离家不过4公里,但是我很不放心他自己骑车,因为早高峰时间,上学路上人多车多,抢行逆行,不安全因素很多,所以我也天天骑车陪伴在他左右,路上遇到的注意点及时提醒。有时候顾不上接他,他也能够自己安全回家,从而放心不少。


9月份入学的前两周,我们很多家长有种莫名的失落感,很多父母天天盯着饭卡App,因为那里可以看到孩子一日三餐在学校吃的什么,依此寥以慰籍那颗害怕失去的心。


高中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比较严重的阶段,孩子既想脱离父母的管辖,还有一些不得不的依赖。但是这个阶段正是锻炼其独立的关键点,既为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也为上大学独立生活做好转折提升,父母还得下的了“狠心”,才能逐步造就独立完整的人格。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适时放手,成全你我。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2000字
  • 下一篇:《二十英里法则》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