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毕淑敏《远行,与充满未知的人生温暖相遇》读后感

2024-11-09 09:29:04  本文已影响人 

毕淑敏《远行,与充满未知的人生温暖相遇》读后感

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借阅室的窗台摆满了新书,好兴奋,感觉就像这些书都是自己的一样,太开心了。在众多新书中看到毕淑敏老师新出版的书——《远行,与充满未知的人生温暖相遇》,正值要去旅行,那就带着它一起出行吧。

这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年以来在美洲、北欧、中东、巴尔干半岛等地的旅行随笔。我们可以跟随作者去造访海明威故居;也可以去埃及探索女法老背后的奥秘;还可以去失恋博物馆,体验人间冷暖;还可以跟着八十七岁的老人开着车带你去教堂……这本书共有三十篇散文,总有几篇文章让人印象深刻,读了又读。

看看全世界,失恋的人多着呢

作者到了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偶遇了“失恋博物馆”。博物馆里摆放着世界各地捐献来的失恋展品。展品大部分是平常物品居多。所以,作者给大家的建议是,寻常人还是做寻常事为好,恋爱时大可不必送一鸣惊人的礼物。确实,我们在热恋期,送礼物或者约会都应该以自己的能力为前提,不给自己和对方增加负担,也不要给对方造成假象,真诚就好。

作者说:失恋到底失去了什么?答案是:失恋,人们多以为失去的是另一个男人或女人对你的爱。其实,真正将我们打翻在地并由失望引发的绝望之感,源自我们被所相信、所喜爱的人否定了。于是有人顺势得出悲惨判断自己是不值得被人爱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没有资格活下去的。

划重点:失恋引发的自卑才是最可怕的。只要你不自卑,爱自己,无论失恋当时的感受多么痛楚,终归会走出来,重新意气风发。

这让我想起高中时期,我同学的好朋友因失恋而自杀。如果这个女生当时读过这篇文章,或者去过“失恋博物馆”,她一定不会做出那样的极端行为。正如作者所说,“你不必自卑,你也不孤单,看看全世界,失恋的人多着呢。从失恋中走出来后,照样嬉笑怒骂。”

高速公路拐角处的笑脸

文章《高速公路拐角处的笑脸》中写到,作者去了巴尔干半岛的小国——斯洛文尼亚游玩,车开到高速路口的拐角处总会看到一些照片墙,一张照片是七八岁的美丽女孩,正笑盈盈地张望四周;还有两个成年男子,他们在挤眉弄眼的俏皮微笑;还有一张照片是一家五口,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而且这些照片是彩色的……

导游说,这些人都已死去,死亡之地就是悬挂照片的地方。看到他们的微笑,对活着的人是个警醒,对死去的人是种祭奠。作者问,这样的照片想象中应该是黑白的,比较庄重。导游说,人们愿意记住亲人最好的模样。那些逝去的人,也希望以最神气的表情留在人们记忆中。所以,彩色的好,看到它的人也会心情好一些。

想象一下,如果你开车路过这里的高速公路拐弯处,看到这些彩色照片,并且听到关于他们的故事,惊讶的同时,也会放慢车速。它确实给人们起到非常好的警醒作用,这些笑脸也将在我们的记忆里留存很久。

进一步了解死亡

作者参加了一个关于“进一步了解死亡”的活动。活动中放了一个关于死亡的专题片,一个人就要死了,他的至爱亲朋围着他的病床坐成一圈,轮流对他说着什么,最后他安详的离开了。专题片主要表达的是,死亡的人和他的家庭都需要帮助。因为死亡的人去了,但生活依旧在继续。

作者写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死亡被隔绝在白色笼罩的医院里面,死亡变得神秘和恐怖以及不可思议。因为技术的发达,使死亡的过程变得漫长,使人们在死亡面前反倒丧失了尊严。”

读完这一篇文章,我陷入沉思。确实,大概现在的条件好了,病重的亲人都会送到抢救室,做最后一搏。所以,病人大部分都是在医院离开人世的。医院有固定的探望时间和探望人数,病人不能与亲人一一道别。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在寂静而陌生的白色空间里,没有亲人陪伴,孤单地离开了人世。

作者说,人们需要优雅宁静的死亡空间,最好是家里。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让病人在家里安静地离开呢?是我们没有勇气面对即将离去的亲人,还是我们一厢情愿地不放他们走呢?有时候想,是我们把病人“推出”了家门,让他们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不是在温暖的家里,而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离开,是不是有点残忍呢?

记得爸爸去世很多年后,妈妈曾和我说过,如果条件好的话,你爸在最后呼吸不畅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送他去医院抢救一下呢?现在想想,还好没有送爸爸去医院,在爸爸的弥留之际,我们一家人一直在一起。在我们温暖的家里,爸爸去了没有病痛的天堂……

这本书里关于死亡的话题很多,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记起逝去的亲人,又想到终究要面对亲人的离去,死亡这一关,需要每个人学习并且学会面对。

毕淑敏的书,大部分是散文,一篇篇读下去,总是停不下来。这本书的一半内容是在旅行的飞机上读的。读着毕淑敏老师的旅行随笔,同时正在飞往旅行的目的地,感觉很奇妙的。作家去各地旅行后,可以写出一本书,而我去旅行,又得到了些什么呢?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施一公《自我突围》读后感
  • 下一篇:《成功与运气》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