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从0到1》读后感

2024-05-19 08:14:17  本文已影响人 

《从0到1》读后感

时隔两三年重读《从0到1》,感触颇多,谈谈几个点

一、全球化vs科技创新

全球化不可避免。什么是全球化,就是复制成功的经验,收益可预期的极大化,风险可预期的极小化,是一件正常国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具体点,基础设施、高楼大厦、生产衣服/鞋子、承接高端电子产业的代工厂等等。50年前亚洲四小龙在亚洲率先受益于全球化,富了起来并成为了标杆;大陆从80年代开始全球化,继承了过去一两百年间的全世界的几乎所有的已经发生的科技进步,武汉、重庆、郑州得以像大洋彼岸的芝加哥、西雅图、纽约一样,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国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质的突破,人均消费的电力、蔬菜、肉类、水果成倍提升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未来,亚洲的越南、泰国、印度,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不发达国,也必然会建立起和上海一样的现代化城市,听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世界将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的未来。

全球化隐含的问题是什么呢?有句话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全球化从"人优我廉"切入,会导致有限空间内的竞争与挤压,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劳动者越发辛苦。这不仅仅是某个个体愿不愿意多加一会班的问题,当几亿甚至几十亿人口的后发国家深度参与到全球化浪潮之后,有限的资源比如电力、石油、食品无法支撑大量人口的对生活品质的诉求。当蛋糕没有变大而参与分蛋糕的人又快速增加时,既得利益者与新入局者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会愈演愈烈,冲突会从嘴仗上升到经济战甚至物理战争。

解法也显而易见,做大蛋糕。更具体一点,通过科技创新把盘子做大,只有科技创新才是全球化的唯一出路。20世纪的主要科技创新由美国驱动,自动化汽车生产线、贝尔实验室的通信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革命等。在这个过程中,欧洲逐步落伍,固守残存的蛋糕,老本快吃没了。而美国不断发明新的科技,主要吃"人无我有"这个阶段的利润。21世纪的前20年,美国继续引领创新,谷歌的信息技术革命、亚马逊的电子商务与云服务、苹果的消费电子革命、高通/英伟达/intel的芯片,打遍天下无敌手,垄断着高精尖产业的高额利润。最近几年中马斯克的星舰、特斯拉以及openAI的生成式AI技术成为了美国科技的新旗手,在尝试努力创造更大的蛋糕。

我们呢?首先依赖市场规模优势,吃透全球化红利。在老科技上以人优我廉入手,打入市场后靠市场规模进行快速迭代,逆向攀登"人有我优",这是过去二三十年已经发生的事情。并进一步在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培育新科技的种子,切入"人无我有"。固定翼/多旋翼无人机、清洁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电动、也包括混动/增程、也包括燃料电池)、自动驾驶等等等等。假期去商场看了阿维塔、蔚来、极越、腾势、极氪、问界、智界,在电力驱动的基础上,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一年一个台阶,阿维塔、问界、智界相比传统的新能源三杰蔚小理已经是全新一代产品,才明白了为什么叫电动化上半场已经驶入快车道,智能化的下半场正在换挡提速。马斯克在16年期望的Full Self Driving从洛杉矶开到纽约(特斯拉在24年4月FSD已经行驶了10亿英里),中间不用用手触摸方向盘,可能有希望在中国率先产业化落地,24年2月春节,余承东开着问界M9从老家安徽六安开到深圳,在法规的限制下手搭在方向盘上,除此以外全部自动控制。极越的apollo智驾,从试驾体验上更胜华为一筹,远超预期。用最近时髦的词来说,新智生产力引领未来。

二、关于未来

未来狭义的看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的集合。但更重要的,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作者提供的两个角度叉乘共四个象限,非常有意思。下面分别从职场、国家、个人发现3个话题来讨论关于未来的观点。

首先从职场的例子,容易理解作者定义的这四个象限的含义图片

① 新兴行业从业者,曾经的出租车司机、银行职员、互联网码农、金融从业者,有稳定的收入,同时未来要两年升三级,薪水翻翻。手里有钱花花花,有幸进入这种状态的打工人是幸福的。

② 铁饭碗/传统行业从业者,有稳定收入,生活基本温饱的预期清晰明确,只要自己不辞职,可以干一辈子,但谈到未来就叹气。未来很清晰但并不诱人。

③ 偶然失业或无业者,觉得只是运气不佳,虽然暂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坚信一定能够时来运转。有些人真的找到工作,进入①或者②状态,也有些人可能会滑落至④状态。

④ 长期失业者:没有收入,同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觉得自己很难找到工作,这辈子完蛋了。经受精神和温饱、疾病等物质的多重折磨。


然后回到书中的例子,国家的整体状态。

①是二战后长期一段时间内的美国:有明确的崇高理想与目标,有坚实的行动,提到未来,两眼放光,引领蓝星科技进步,未来尽在掌握中。

② 曾经的中国:摸着欧美的石头过河,前面的路清晰的不能再清晰,只要有时间,一年一年慢慢去做就行。但这样活地很辛苦,只能吃低端产业链边角料,按照发达国家设定安排的全球化分工定位,凑合也能过,但没有未来可谈。

③ 现在的美国,未来会怎么样搞不清楚,也懒得想,该借钱借钱,该消费消费,反正爷就是宇宙No1。

④ 现在的欧洲/日韩,不要跟我提未来,谁提我跟谁急。

最后回到个人发展上,这个四象限的划分也非常有指导意义。

①孩童时期,因为还是一张白纸,有无限畅想的空间,通常认为未来是美好的,乐观且确定的未来。从电视上,或者从长辈听到的美好事物,都梦想着未来会一一实现。随着成长至青年时期,高考、大学毕业前后,除了极少数顺风顺水的佼佼者,大部分人会向现实妥协,上一个不甚理想的学校,学习一个不太感兴趣的专业,找到一份尚能糊口但又不那么满意的工作。

②如果学校不甚理想、或者工作比较勉强,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不高,未来是确定性的有限结果,导致比较悲观,一辈子感觉也就这样了。

③如果学校还凑合或者工作报酬还算可观,那么对未来是偏乐观的,发展还不错,但是未来是什么呢?我见过的绝大多数打工人都缺乏长期规划,只是随波逐流,属于乐观但又不确定性的未来。

④最不幸的情况,遭遇了一些变故,缺乏基本的维持温饱的收入,吃了上顿要考虑下顿,那么对于未来,是消极的和不确定性的。

再回到①,极少极少的人,在进入社会后能始终像孩子一样,也就是明确知道自己的目标,不忘初心主动选择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并且有信心实现自己的目标,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这样幸运的人,就是众多的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眼睛里却绽放光明的值得尊敬的企业家吧。

三、关于秘密

真正盈利的企业、赚钱的方法都隐藏在秘密之中,只有极少数人知晓并实践;而大家达成共识的一致预期,通常预示着风险的降临。先说在这个信息爆炸且透明的时代中,为什么会有秘密?然后列举一些秘密并提出一些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

首先,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几乎不再有信息差的时代,为什么会有秘密?经过近几年不算成功的投资经历以及反思,以及查理芒格总结的认知误差,我发现人们容易高估自己,觉得自己有独立的思考,决策英明神武。但事实上,因为两方面的原因,结论正好相反,绝大部分的人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而只能人云亦云。这样说很难让人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需要直面事实。原因有以下两个,相互促进导致更加不愿意去思考。

一是信息获取渠道的扭曲与噪音影响判断,缺乏客观有效的一手渠道获取信息,容易被舆论带着走。从我的观察来看,从学校步入社会之后,继续读书、持续学习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一点大家问问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了,无论是高中肄业还是博士出站,有读书习惯的人极度稀缺,导致的结果是人们摄取到的都是少数人加工处理过的二手、片面、失真的信息。大家日常从抖音、微博、b站、小红书上获取信息和知识,看似获得了非常多的知识、信息,觉得up主讲的真好,醍醐灌顶,但这种二次加工的快餐信息,对构建自己的完整、稳定的决策体系价值有限。今天看了A观点,觉得讲地真好,经济明天就要起飞;第二天又看了B的观点,突然觉得A有问题,经济简直糟糕透顶,马上就要崩盘。什么是一手的信息,比如对于股市投资者,公司的财报、历年的营收、利润趋势变化等等,我敢说100个投资者至少有90个完全没有看过财报,剩下的10个里有9个看不懂财报,每个字都认识,但无法解读传达出来的风险和异常,只是看各种大V、网友的评论,进行情绪化的交易买卖,最终高买低卖。

二是教育体系培养目标是一致统一的思想,并不特别鼓励独立的、差异化的思考。一篇文章,要大家提取中心思想,要解读作者的某一句话,老师掌握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引导和规劝,全班、全校、全国的学生最终心往一处想,朝着第三方设定既定的目标逼近(工作后就是老板设定的考核指标),自己的思考也就越来越少,你说我做。你给我目标/结果,我去逼近就行了,对于目标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大多数人懒得思考,一手数据杂乱无章太烧脑,看别人的分析结论不香吗。怎么解呢?首先要对发现秘密感兴趣、有激情,对生活中的现象保持好奇感,像小朋友一样多问为什么;其次多读书,与古往今来的各种作者交流思想,多沟通,与身边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长辈多探讨,听听有独立思考的人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其次,什么是不为人所知的秘密?真的有这样的秘密吗?有,而且非常多。

一、大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崇尚竞争、引导竞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世界,但事实是资本主义天然抗拒竞争,只有垄断能带来利润留存聚集资源,而竞争只会导致利润无限缩小最终归零,特斯拉因为比亚迪售价1万美元的秦而主动放弃廉价车市场。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会误导和迷惑舆论:

1)垄断的公司都会放大市场范畴,把自己描述的尽量弱小一些而避免被垄断调查,google已经事实垄断了全球的搜索引擎广告市场,但google把自己放入全球的广告营销市场中,告诉大家自己只是广告市场中占比不足5%的小虾米;

2)反之参与完全市场竞争的公司通常希望告诉大众自己是垄断的,比如大众点评上经常看到的,某某饭店描述自己是丰台区特色菜热门榜第一名;比如小米和小鹏在竞争"小"字辈汽车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大的装小的,小的装大的,最终达到微妙的平衡,所有的公司都笼罩在像是垄断又像是在竞争的迷雾之中,伪装的目标达成。那么究竟谁是有护城河的垄断企业,谁是在市场中苦苦挣扎的竞争企业,需要自己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而不是二手舆论所告诉我们的结果。

二、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所有的人都听过这句话,但为什么还是秘密呢?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内中缘由,并身体力行的去选择与之相反的付费的但"便宜"的商品。举个例子,微信/抖音在绝大部分场景下都是免费的,那么腾讯是靠什么一年收入6000多亿,利润3000亿?按照10亿网民估算,男女老少全部通吃,平均每人贡献600块,排除掉公司的研发、运营、税后后,每个用户给腾讯贡献300元的利润,这比国家的盐铁税、水电费高多了。在大多数人不付费的情况下,企业究竟靠什么赚钱?答案也并不意外,靠"用户时间"变现。用户觉得自己花了一点时间,在繁重的生活之余得到了些许的愉悦,同时公司将用户时间打包卖给广告商,广告主愿意花费巨资去购买用户的注意力。那么广告主是真的傻吗?明知道用户看一百次广告也不会点击一次,看一个月广告也不会买你的空调、你的手机,但还是设置逐年递增的大量广告预算。

我的观点,每个人最值钱的资产不是房子、汽车、现金、股票,通通不是。只有时间是每个人不可再生的/极度有限的、只减不增的战略稀缺资源。关于时间的价值,设想一种可能性,今年是2024年,如果点击A按钮,可以穿越到未来自己65岁退休的那一年,那一年有自己的住房、有美满的家庭、儿孙满堂,并且每个月有万余的退休金;另外点击B按钮,可以回到过去20岁的那一年并且一无所有,没有储蓄,没有工作,也没有男女朋友。先不要急着回答出卖自己,仔细地想一想。

这样习以为常但隐晦不清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美团的单车/打车/买菜业务大幅补贴用户,持续大幅亏损,核心业务外卖各种优惠算下来后比到店堂食还便宜,他是靠什么取得的一年200亿利润?拼多多天天百亿补贴,无论客单再小全部免邮,售后时和客服没聊两句被系统插入,提示是否需要赔偿退款(仅退款),靠这样实现一年2600亿营收流水不难理解,但是一年干了600亿的净利润,每天2个小目标挣的是谁的钱?在这些日常经济活动中,看着一家一家的大公司成长起来,我们究竟是薅羊毛的利益既得者,还是被宰的那只羊?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结论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三、经济的运行的背后存在大量秘密:在自媒体上刷到的各种解读,原创的有见解性的思考极少,大多数消息、信息都是相互copy、人云亦云,国家的GDP、生产端的PPI、消费者的CPI/失业率,国家间的汇率变化,究竟代表什么,这些数据零点几的变化,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什么时候需要借债扩张,什么时候需要缩表过冬,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拿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后,能独立解读得出逻辑合理推论的屈指可数。是的,不用怀疑,我也不懂。

四、股票市场的秘密:开始时误以为在股票市场上,随便买卖,也有50%的胜率。这个认识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是正确的,如果只考虑短期窗口,比如今天、明天,所有人包括巴菲特的胜率确实也只有50%左右,与赌博相差无几,没有人知道明天的价格会怎么样,短期博弈新手确实有50%的胜率机会,乱拳也能打死老师傅,也许可以在3天内取得10%的收益,这时候会嘲笑巴菲特也不过如此嘛。但把时间拉长到一个月,或者一年、五年,胜负的天秤会从50%vs50%快速演变为10%vs90%甚至1%vs99%,长期看是有耐心的1%的人赚99%的钱,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最终回归到价值上,靠社会、公司把蛋糕做大,用确定性获得稳健的持续回报。

说了这么多,发现秘密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看到大家共识之外的,暂未达成共识的事情,如果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一致,并且多方反复校验确认是其他人错了,只属于你自己的垄断性机会就在路上了。

上文的想法、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是非对错需要每个人自己的决策判断。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与我一起讨论并发掘"秘密"。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了不起的我》有感
  • 下一篇:读《苏联的最后一年》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