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500字

2024-05-17 12:05:48  本文已影响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好的,接下来由我进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第三次读书分享。首先,拿到这本书以后,我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了:没有浮夸的造型和图片,只有靛蓝色的书面配上了几个白色的字,让我仿佛沉浸在了蓝莓原浆的浓郁和纯粹里。因为各种原因,我是断断续续花了3-4天时间读完的这本书,最后一天读完了以后,感觉自己长长地舒了口气:“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那些陌生的名字,那些陌生的事,我终于以旁观者的角度跟着走完了一生。我仿佛看见一个以养鹿为生的游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我仿佛听见了这个民族与森林一唱一和的悠扬赞歌;我仿佛摸到了山间清凉的风、水中一碰就碎的月、树间不断跳跃的驯鹿,还有,还有达玛拉那五彩斑斓的羽毛裙。。。是的,他们是纯粹的、自然的、值得被铭记的森林精灵。

前面的两次分享,我们的赵姣同学和小强同学给大家介绍了鄂温克族的发源与历史,分享了这篇小说“生与死”的美妙等等,我就不再赘述相同的问题。今天我想以另外一个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了这部作品以后最深的感触,并且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相处?
大家还记得几个场景吗?
首先是玛利亚:“达西很沉默,但他只要说话了,就与玛利亚的肚子有关。他会说,我的奥木列(孙子)在哪里?他什么时候才能给亚耶(祖父)的腿找回来呀!他说这话的时候,目光是放在玛利亚身上的,玛利亚这时就会捂着肚子,走出希楞柱,扶着一棵树,哭着。”——朋友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读书的时候父母禁止你谈恋爱,却在工作了以后开始被催婚;结婚了以后又被催要小孩;生了一胎催二胎,生了二胎催三胎。。。
其次是金得:“金得说,如果你逼我娶她,我就从山崖上跳下去!依芙琳冷冷笑着,你要真有这骨气,也算是我依芙琳的儿子!”金得自杀身亡以后,“依芙琳哭号着,坤德却哭不出来。坤德的脸被痛苦弄得扭曲了,他最后哆哆嗦嗦对依芙琳说了一句话:这回他是你依芙琳的儿子了吧?”——依芙琳一生好强,与坤德结婚,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长期不幸的婚姻生活,让她浑身长满了尖刺,从来就没有好好说过话。那利剑一般的话语,不仅刺伤了儿子金得的自尊心,还刺伤他的自信心。“我看透了,你爱什么,最后就得丢下什么;你不爱什么,反而能长远跟着你。”也许,依芙琳是觉得金得得不到妮浩,那么就娶了不爱的杰芙琳娜,金得就可以像自己和他父亲一样,将就着度过一生。但是这些只是伊芙琳自认为的生活哲理,并不是金得的,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自己的儿子,最终儿子金浩用生命的代价表达了他的奋力抵抗,可惜,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然后,是歪嘴的杰芙琳娜:杰芙琳娜与小达西结婚以后一直得不到婆婆玛利亚的欢心,屡次对杰芙琳娜做出过分的举动,但是杰芙琳娜都隐忍了下来。没想到,最过分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杰芙琳娜怀孕后不小心跨过斧头,玛利亚认为孩子生下会带来厄运,坚决要求她打掉腹中的孩子。最后,杰芙琳娜为了不让丈夫左右为难,她找了个山坡滚下来,流掉了孩子——同样身为母亲,当我读到这里时,我的心跟着深深地痛着,杰芙琳娜究竟是在怎样的心情下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尤其还是因为一些不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莫须有的理由!她的痛苦、她的煎熬、她内心的不忿与委屈,可以向谁诉说呢?虽然老公小达西一直是站在杰芙琳娜这一边,但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是我,我不知道我会在这样的婚姻中能够坚持多久。当然,最终一直到死,作者笔下的杰芙琳娜没有离开小达西,也没有能够再次怀孕。这让我想起了古有《孔雀东南飞》,现有《双面胶》《新结婚时代》,婆媳关系真的都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最后,我觉得整本书最幸运但又不幸的,应该是马伊堪。1950年夏天,拉吉米在乌启罗夫小客栈的马厩里捡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婴,取名为马伊堪。说马伊堪幸运,是她在乱世中被拉吉米捡了回去并爱她至深;说她不幸,是因为拉吉米对养女马伊堪的爱,让人感到窒息又绝望。拉吉米以爱的名义束缚着马伊堪,“马伊堪只是我的女儿,她长大了也不给别的男人当女人。”马伊堪一天天地长大,但是“不管谁来向马伊堪求婚,拉吉米都说,她还是个孩子呢。如果是马伊堪自己央求他,说她也想象其他姑娘一样结婚、生孩子,拉吉米就会大哭一场。马伊堪这朵娇艳的花朵,就是在拉吉米的哭声中一天天地黯淡下去的。”久而久之,这种爱变成枷锁和禁锢,禁锢了马伊堪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对马伊堪造成了深深的伤害。最终,马伊堪未婚先孕,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西班,并在西班两岁时跳崖自杀。“她可能早就不想活了,可她还是怕拉吉米孤单,无人照顾,所以才生下一个孩子。西班是她送给拉吉米的最后的礼物。”——是的,马伊堪最终无法承受父亲这份让人窒息的爱和压力,选择了放弃生命来解脱。在生活中,拉吉米这类父母被称之为“控制性父母”,他们掌控欲极强,一旦看到儿女不顺自己的意,就会感到生活失去了秩序,从而陷入极度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他们宁愿牺牲掉本该属于儿女的自由与幸福,让儿女一辈子都活在被管控的阴影之下,至死不休。有些儿女长大了以后,逃得远远的,不愿意回家;而有些儿女一辈子被以亲情之名绑架,不能逃,然后在窒息中沉默、抑郁乃至于灭亡。
我想,我们群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为人父母,我相信“怎么做一对好父母,与子女舒适地相处”这个话题应该会引起大家的共鸣。
首先,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我觉得把亲子关系概括的特别好,大致内容如下:“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为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我认为,第一,我们要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他年龄小,不够成熟,但是不妨碍我们蹲下来,和孩子处于同一个高度,用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的世界。第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直关注的一位育儿博主大J小D提出的一个观点:“规则之内给予最大的自由”,也就是说,家长要自己明确底线,不触及底线的地方,多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那么,什么是规则呢?博主认为有两大底线:一是向外看。不能打扰别人、不能危及生命。比如说:过马路必须牵着妈妈的手、出行一定要做安全座椅、在公共场所吃饭不能敲打餐具、这些都是我们的底线,“底线”之所以叫“底线”,那就是说明“没有谈判或者讨价还价”余地的,父母的“不可以”就是“不可以”,这时是没有循循善诱的。二是向内看。养育孩子是家庭三观的传承,向内看就需要我们结合每个家庭的三观来选择自己真正在乎的“最低限”。博主和先生达成共识的长期目标是:希望女儿成为一个正直、友善、独立的人。除去这5条底线规则,其他方面,父母与子女都是可以谈的,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当时,有一个读者提问博主:“遇到一些问题,我会尝试和女儿聊,也耐心听女儿说,但聊完后孩子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怎么办?”博主告诉那名读者,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典型的陷入了“底线”不明晰的情况。是底线问题吗?是的话,根本不需要聊,执行就好了,回头复盘的时候可以解释给孩子听,为啥这么做,为啥必须这么做。不是的话,那么真的聊完了,如果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那么就该尊重她。很多人看到后会说,但是有些虽然不是底线问题,但明显是不利于孩子的情况,难道也允许孩子去做吗?当然啦!教育孩子并不是提前替孩子扫除前进路上的所有坑,而是可以允许孩子在“错误”里待一会。
那么,等我们的孩子长大成家以后,我们又该如何?我曾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深有道理——“父母和子女最终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关系,相互独立而尊重,有一定的界限感,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儿女有儿女的生活,彼此舒服而互相离不开。”
最后的最后,我就用龙应台《目送》里的经典语录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吧——“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好啦,今天我的分享就结束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谢谢大家!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蜀碧》有感
  • 下一篇:读《奶蜜盐》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