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刺客列传》有感

2024-03-29 08:02:37  本文已影响人 

读《刺客列传》有感

      任教初中语文的这些年,我一直很喜欢选自《战国策》的一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尤其是文中第三段唐雎回复秦王:“何为士之怒”的那段话,石破天惊,铿锵有力,我至今还能大声背诵:“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唐雎口中的几名布衣之士竟然有如此威力?能令霸业将成的秦王骇然失色,长跪致谢。是因为他们武艺高强,神通广大吗?还是作者夸大其词,欲盖弥彰?这些疑问我在阅读《史记》之《刺客列传》中找到了答案。
      司马迁用他高超的写作技巧,精妙的叙事角度给我们呈现了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不禁感慨:人世间怎会有如此好男儿?只觉得一股英雄气,在天地间驰骋。他们是在齐鲁会盟时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退回鲁国失地的曹沫;是替公子光杀掉吴王僚的专诸;是为晋国智伯报仇不惜自残,两次刺杀赵襄子未果,然后自杀的豫让;是帮齐国严仲子刺杀丞相侠累失败后自剜双目,自屠出肠的聂政;是替燕王太子丹刺杀秦王,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一个刺客的快意恩仇,用死亡践行了一名布衣之士的终极信仰。
      豪气干云,智谋双全是他特有的标签。荆轲刺秦的故事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大多都是易水送别和图穷匕见。然而阅读《史记》,不仅有一个怀揣理想,热爱生活的刺客形象跃然于纸上,更有一个豪放不羁,桀骜不驯的灵魂从此走进心间。刺杀秦王并不是荆轲最初的目标,他青年时代喜欢读书和击剑,也曾以治国之术游说卫元君,并没有得到任用。后来漂泊异乡,等待时机,常与人饮酒下棋,击筑唱歌,终于等到了燕王太子丹尊他为“上卿”“舍上舍”叩头请教,以国士之礼邀请。从此他的生命和燕国的命运牢牢捆绑在一起。“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离歌唱响了悲剧的前奏,秦王谨慎多疑,王宫戒备森严注定了刺杀的失败。明知此行无论成败都是死路一条,他依旧义无反顾。游说樊於期自刎,用他的人头为投名状,买通秦王宠臣得到面见机会。进宫时带的唯一侍从被秦王的威仪阵仗吓得瑟瑟发抖,他却异常从容,机智应对,没有露出丝毫破绽。献图、刺杀、追赶等细节,太史公不惜笔墨大肆渲染,将一个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的刺客描绘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失败已成定局之时,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真是狂妄至极,也潇洒至极。这哪里是一个鲁莽的刺客,分明是一名大义凛然的侠客,这份气魄,胆识,情怀令人折服。无怪乎淡泊如陶潜都在他的《咏荆轲》中写到:“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表达对这位布衣之士的无限叹惋与敬佩。也许有些时候,一件事情的成败并不及一个人的气概那么直抵内心。
      一诺千金,忠肝义胆是他了不起的英雄本色。豫让的出场让不仅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更让我感受到“国士之礼”对于布衣之士的非凡意义。为报晋国智伯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豫让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生奔波在报仇的道路上。也许是曾经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两家都没有受到重用,而智伯却把他引为知己,给予了他无限尊重与信任;也许是君子一诺终生无悔的信念让他执着于为恩人报仇,连对手都对他肃然起敬。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接近赵襄子,先是改名换姓,装成罪人,入宫涂厕。被赵襄子识破后敬他是义士,放过了他。接着他又扮作乞丐,浑身涂漆,吞炭为哑,直到连自己的妻子都无法认出,只为能获得再次刺杀的机会。可惜第二次依然失败。面对如此执着的刺客,赵襄子十分不解:“为何你先前给范氏和中行氏效力时,智伯灭了他们,你不仅没有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如今智伯已经死了,为何还要如此偏执的为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读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对于一名布衣之士而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报答礼遇自己的知己是可以奉献生命,无怨无悔的。难道他也读过《孟子》吗?那段曾经打动过我的对话,也是他心中笃定的信念吗?那一刻,豫让似乎穿越了千年来到我眼前。他让我明白有一种忠诚叫做肝脑涂地,有一种信仰叫做以身正道。
      数百年后,当所有的精彩都成为了故事,他们的身影也在尘世中淡漠,最终消失在虎狼之秦一统天下的无限风光里。寂静的就像他们从没到这个世上来过,渺小的馆藏典籍里不可能出现他们的名字。幸而有太史公,认定他们信义昭昭,卓尔不凡,将他们记入七十列传,盛赞他们:“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其妄也哉!”自此之后,世间似乎再无传奇刺客,但布衣之士的精神却绵延百代,千年不衰。
      何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他们轻生死,重然诺;轻钱财,重名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顶天立地。从春秋到战国,从远古到近代,从孔夫子到司马迁,从顾炎武到孙中山。他们或纵横裨阖,异军突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或志向远大,饱含激情,用一己之力行天下大义。他们从不惧时代风雨,虽千万人吾往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凭借着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才智,卓越的智慧,不仅活跃在历史的舞台,更流淌进华夏儿女的血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掩卷沉思,为人师者,更应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求真务实,率性而为,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不被世俗所裹挟,不为名利所拖累。而以继往圣绝学为己任,以开万世太平为理想,执着追求,矢志不渝。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刻,我万般欣喜:《史记》又为我增添了一抹新的精神底色。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陶渊明《归园田居》有感
  • 下一篇:读《夜晚的潜水艇》有感2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