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红
2024年朗读的第一本好书,警醒我思维模式的转变有多重要。
从自我到利他,从评判到共情,从感受到情绪,从规矩到放手~~,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以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还是以孩子的成长规律,情感需要为出发点?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尊重孩子,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给孩子报特长班,是出于挖掘发挥孩子的天赋,还是出于担心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孩子拖拉,不讲卫生,叛逆等行为,让家长暴跳如雷,焦虑不安,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育儿焦点是矫正孩子行为,指挥孩子还是站在后面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希望孩子成为成功人士,出类拔萃成为人上人还是希望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发挥自己的天赋,做自己的喜欢的事?~~
我看到这些问题,反观自己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羞愧不已,我是不觉醒的家长,盲目冲动型家长。孩子上小学时学习葫芦丝,围棋等,从来没考虑是不是孩子喜欢的,是我觉得该学,有业余爱好,孩子会自信,会交到朋友等,全是功利心。孩子上中学时,每当学习成绩和情绪有波动,我就焦虑,到处想办法找老师辅导,却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就担心的要命,担心上不了好大学,将来没有好工作等等,孩子还没怎么着呢,家长先焦虑得不行,把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帮助支持的时候,我却站到对立面,责备孩子,本来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觉醒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当孩子叛逆,拖拉时,成绩下降,批评指责抱怨只会越来越糟糕,需要家长反思怎么改善自己的行为,满足孩子没有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成绩只是五个手指头中的小拇指,家长敢于打破常规,从眼睛盯着成绩到关注孩子能否勇敢表达自己,是否有独立精神等,不给孩子贴好或者坏的标签。
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是新的,与书本上学的,提前设想的总会不一样,总会令人手足无措,甚至气馁。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后悔自己的坏脾气,又后悔自己的妥协等等。下定决心,下一次遇到类似事情一定怎样怎样,事实上还会犯同样错误。到底为什么呢?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和家长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缺爱,害怕冲突,对平凡和短缺的恐惧,很难说"不",求认可,怕别人不高兴,怕得罪人的特质,在面对孩子时不自觉就出现了。容易妥协,很难给孩子立规矩,结果是自己后悔,还给孩子造成伤害,无是非观念,浮夸做作。孩子需要的是头脑清醒,温柔亲切,果断坚定的妈妈。不是一个言行不一,一会暴躁,一会无原则妥协的妈妈。恐惧让妈妈变得"自我",从而做出伤害孩子的种种行为。
怎样减轻恐惧?同样的觉醒适用于成人之间,首先放下那么多"应该怎样,否则怎样",放下那么多恐惧和期望,让对方放松做真实的自己,关系会更长久和紧密。其次,需要区分感受和情绪(之前一直觉得感受和情绪是一回事),担心,恐惧,焦虑,纠结,沮丧,难受,别扭等感受出现时,如果没有安抚,随之而来的情绪,如愤怒,指责,抱怨,批评,发狂等马上就会喷薄而出,发泄给孩子,事情变得更糟糕。如果能够觉察到感受,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自己5分钟的时间冷静下来,自然会想到此时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支持帮助到孩子,合作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就形成了。
谢谢武老师精心挑选的书,引人反思,觉醒,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孩子的成长需求为中心,有理论阐述有实践方法,难得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