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老师写作的角度有几个特点:真实、思考质量高、有趣、引用学术界其他老师内容极多、不回避真问题敢写等。阅读他的书既可以解答自己的一些关于知识的重大疑问,又可在这个过程中充满趣味。整体是非常好的体验。
读完这两本《简读中国史》后,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作者的整体思路以及作者解开我一直疑惑的几个问题。
思路脉络:
从书的封面中可以开门见山的对其内容从副标题中窥见一二。一本是主要讲关于中国的腐败与权力的关系。另一本讲的是世界史尺度上的中国历史(同一历史时期的世界与中国对比)。
其中一本青蓝色书皮的书的思路脉络是研究了中国历代的官员整体工资模式,重点在清朝。最后又分析了中国古代官员腐败盛行的具体原因。
另一本白色书皮的书思路脉络是研究了从中国文明起源到全球化出现为止中国的历史以及其和世界的对比及互动。重点在秦朝之变、中国古代王朝的周期性崩溃、欧洲与中国的几番对比。
解开我一直疑惑的几个问题:
相信您也可能对这几个问题有了解的兴趣。我们来一个个看
1,为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什么朱元璋严惩贪官,甚至“剥皮实草”也挡不住官员前赴后继的贪污?
关于贪污的问题书中很详细的分析了官员(尤其是曾国藩)的日常生活开销及工资的情况。得出结论是如果不贪污,在中国古代当官只靠工资几乎不可能负担日常的开销。因为工资除了要养活自己的一大家子人,还要与其他官员(尤其是上级或京官)联络感情、自己掏钱聘请师爷及各种“吏”、办公损耗、按礼制规定的衣食住行规格(大多自费,比如朝廷规定你是一品官你必须穿特定的很贵的衣服,这个衣服要你自己买)等等。如果一定要靠工资生活完全不贪污,可能会成为类似于海瑞这样的异类。海瑞生活中诸多的必备花销都省了,自己和身边的亲人都要为了日常的吃穿用度额外再进行生产劳动。身为高官日常生活很难吃到肉。这种生活情况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和任何高官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古代中国绝大部分皇帝选择极低工资+重罚贪污或道德教化的组合政策。显然历史反复证明,效果极差。
2,为何中国会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形式,而欧洲一直分裂?
早些年在读其他的历史作品时有两个这个问题的理由。一个是“治水体系”,一个是“团结对抗侵略者体系”。
两者前者的意思是因为中国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经常泛滥,这个问题也不可能由一个小部落解决。固在治水患的过程中,黄河流域附近的部落有极大的统一起来解决水患问题的向心力。后者的意思是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自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及科技能力。但是其底色还是农业文明,它与相对更加尚武的周边文明(比如游牧民族)来说,战争能力是相对弱的。于是中华核心区域的辐射出去的所有农业文明也有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外来侵略者的意愿。
书中提及的一个我之前未曾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思想界。诸子百家有诸多学派,思维方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其关于统一和分裂方面来说却较为单一:几乎都认为中国这个地理范围内应该统一。这一方面由于笔者提出的跟地理条件有关。比如古希腊很难形成统一思潮,跟希腊地区多山有很大关系,多山则很容易依据天险割据一方,也客观影响了彼此的交流和认同。当然个人认为这跟以往经验也有关系,在秦朝之前的中国经历的夏商周三朝,很明显在中国大地有多股强权时就会“逐鹿中原”发动绵绵不断的统一战争,在大一统时则相对和平。甚至也逐渐成为了百姓的共识:“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候,大一统就代表了和平,分裂就代表了战争。
3,中国古代为何出现“治乱循环”?
这也是让我读这两本书感受最强烈的一个点。也是我之前学历史时最大的一个疑惑。笔者也提出了与历史教科书中不甚相同的观点。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古代中国的权力体系一人(皇权)独大,且无有效制约,且汲取能力极强。由于无限制手段,对人民的汲取最终会被官僚体系、战争、天灾等各种因素放大,直到百姓要在被饿死与谋反之间二选一。答案自不必说。“苛政猛于虎”,翻译一下就是极重的税猛于虎。
4,中国为何没有率先出现工业革命?
其实出现工业革命的前提是极其困难的,由于我们的普遍的民族自信,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但是其实全世界这么多民族,有一部分灭绝了,但我们的文明从未中断;有的没落了(比如西班牙)。全世界目前发达国家仅二十多个,率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国家仅英国一个。目前我们是全球“工业化”的少数国家之一,并且在朝着伟大复兴不断迈进。工业革命一要求这一地区人工成本高,这样人们才有发展机械节约人力的动力。二要求这地方的人民有“科学思维”(只有西欧有),这样才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三要求这个地方的能源(比如煤炭)供给充足,这样高耗能的工厂才能得以运转。很遗憾古代中国人力成本低,无科学思维,商业高度发展区(江南)也没有足够的能源供给。
5,“万国来朝”,朝贡体系到底是什么?
中国古代把“万国来朝”当做是一个朝代极盛的标准,这确实是一个科学的思路。因为朝贡体系要花大钱。根据作者在书中提供的信息,如果周边的国家来中国进贡,从他踏上中国的那一刻起,来朝人员衣食住行全部由中方“招待”负责,不用花一分钱。进贡的东西中方会用3~5倍的价格买下来,且还会“赏赐”给来朝的人员回礼。一般回礼都是精美的丝绸、瓷器等。等于是一种花钱的“面子工程”外交模式。当然这种模式除了负面问题也有其优点。在这个朝贡的过程中也有时彰显了雄厚的国力,也满足了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倾慕与向往,也是一种有同化作用的“软实力”。客观上也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及促进和平。
6,为何清朝不可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英国?
首先科技落后,这个相信大家都可以大致想象。但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大致是清军用火绳枪(不至于用大刀长矛)及落后的军舰,对抗英国的更先进的枪和军舰。其次情报泄露,英国使团在鸦片战争来访问时窃取了大量情报(如港口海防地图的城防图)。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财政无力支撑。农业国和工业国的收入差距实在过大。在鸦片战争的初期,清政府就花费了一年财政收入的80%~90%,而清政府仅花费年财政收入的8%。战争结果自不必说。
7,周秦之变的影响有多剧烈?
在很多书中会把古代中国等同于“封建社会”,其实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秦朝开始就走向基本灭亡的道路了。封建社会指的是封地建国,一方诸侯类似于大国中一隅的小国。在自己的地盘依旧是类似于国王的存在。而秦朝开始的郡县制改革,则把地方的统治阶层由“国王”变成了“高级打工人”。这也是两种政体的两难选择,封建制则会有地方势力企图取代中央政权的危险(如朱棣),而郡县制则地方官员不抗拒改朝换代,反正打工跟谁打工都是差不多的。“每个月几百块,你玩什么命啊”。秦朝确立的户籍制度、工资等级制度、郡县制制度、重农抑商制度、外儒内法思路、统一度量衡及文字及钱币、大一统等等,在当代的中国依然有着令人咋舌的传承。
8,为什么古代中国要重农抑商?其贻害又是什么?
“利出一孔”思路导致了古代中国选择重农抑商。中国古代由封建制变为郡县制后的权力体系是皇帝一人独大,其余全是“黎民百姓”。全国的资源全由皇帝一人享用,全国人的生杀大权也全由皇帝一人掌握。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有一部分人由于供需差等因素,从事商业,较容易获得大量的金钱而让自己的生活在不经皇帝赏赐的前提之下而变得优渥。甚至如果其有政治野心,还可能“养宾客三千”。这是皇权所无法忍受的。皇权当然要打压这相对来说最易发达的职业,尽可能的做到所有的利益仅有皇帝有权支配和分配。
其巨大的贻害当然也很好理解。第一是商人阶层发展受限,那他们发展为一股进步的力量乃至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就极为困难。中国商人好像有这个传统:在通过经商获得大量的利益后,把财产用来买地,变身成为更反动的地主阶级来把自己的财产稳固下来。说起来真有点像现在中国股市上把公司做起来上市后股票高位套现或减持,拿钱走人而不扩大再生产的企业家。第二是官商勾结。如果作为商人阶层相对更容易获得大量的利益且必然受到大量的打压,那么保护自己的利益还有那些途径呢?与官员的结合(权力寻租)、自己成为权力体系的一部分、自己成为官员,显然是非常好的一个思路。历史上也不乏此类人士。比如“红顶商人”胡雪岩,陶朱翁等等等等。最近的张艺谋导演的《坚如磐石》演绎的主线也是一个被金钱腐蚀的高级官员的故事。
当然精炼出来的内容就很精彩,原书内容更佳丰富。如果有条件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两本张宏杰老师的成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