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直视骄阳》读后感

2023-10-13 07:56:32  本文已影响人 

《直视骄阳》读后感

《直视骄阳》这本书写的是死亡焦虑与恐惧,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埋藏在潜意识深处”。封皮上说:“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没;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到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作者以75岁高龄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


先直视死亡,再直视骄阳,总归有一死(或者死好多回),我们怎么活的更精彩。

直面死亡会引起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

先引述书中的部分原文,请大家体会但不做过多讲解:

a、你不可能不想死,正如你不能不死;
b、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
c、看还是不看,这不是个问题;看的智慧,便成就了哲学;看的通透,变成就了圣人;看的取巧,变成就了宗教;
d、多少人终其一生不干打开这个潘多拉盒子,宁愿在心理疾病的束缚中苟延残喘。

引发觉醒的重大事件:


丧失、危及生命的疾病、关系的破裂、生命里程碑(五十、六十大寿)、重大创伤、子女离家空巢期、失业或更换职业、退休、去养老院、梦、校友重聚、遗产安排、生日周年纪念、治疗结束

​书中有价值的句子:

1⃣️ 虽然死亡每天都在虎视眈眈,但这个不是威胁,而是一种动力,会让你产生一种迫切感,意识到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让自己活的更充分,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


2⃣️ 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觉醒体验可能感觉是很震撼却往往比较短暂。

3⃣️ 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4⃣️ 波动影响
“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 ,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甚至许多代。也就是说,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即便如此,在微波的分子水平这些波动依然在传递着。
我们其实可以留下一些东西,留下一些自己也许并不知晓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为那些因生命有限、充满无常而觉得无法避免无意义感的人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试图留下个人名声总是徒劳无用的,一切都会转瞬即逝,无常无住。我这里所说的“波动影响”是指你在自己的人生体验中留下一些可能知道或不可能知道的东西,比如某种特质、某些智慧、某些教导,或是你带给他人的舒适的感觉等等。


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5⃣️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生长。
6⃣️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执着追求的自由,毫无意义的生活。

如果一切最终都会消失,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也看过不少类似的书籍,希望能找到答案,但得到最多的建议都离不开这几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过程,要享受当下,找到自己的兴趣,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

这本书里,作者阐明: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尼采简洁有力地将此概括为 “圆满人生” 和 “死得其时”。

作者用更专业的 “波动影响” 理论进一步告诉我们:
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

换句话说,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中,也总会留下一些我们可能知道或是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某种特质、某些智慧、某些教导,或是我们带给他人的舒适的感觉等等。那句很有名的 “从他(她)的朋友中找寻他(她)的身影”,说的便是个人的 “波动影响” 效应。
一如在这次新冠病毒🦠抗疫中牺牲的烈士和同胞们,他们也都在用他们的行动在影响着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思考。
一如此刻的我,更是领悟到了,我们生活的最大意义便是:尽己所能地好好活着,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他人。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更多智者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如何应对死亡恐惧的多种办法,它无疑能给人带来不小的慰籍。

读了这本书,我确信“死亡”还有无尽的好处,觉醒体验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人生。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我会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

读了这本书,我更清晰了“我想成为谁”,我也知道我想创造的“波动影响”是什么,我终于了解了我行为模式下的潜在原因。

向死而生

死亡焦虑或许不可避免,但不能因为焦虑而企图逃避对死亡的正视、从而也导致自己不能更好的生活。更要关注的是焦虑背后可能的原因,觉知本真的存在(聚集、接纳、欣赏并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将死亡意识转换为觉醒,才有可能将这短暂的感触转化为持久的觉悟与行动,从而减轻甚或战胜死亡焦虑。

直面死亡,如同直视骄阳,这是一件既痛苦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觉知地活着,真正了解人类生存的处境,人生的有限性以及短暂的生命之光,就非常有必要去做这件事!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 下一篇:《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