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

2023-09-03 07:23:51  本文已影响人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

1、What

这本书叫做《西晋原来不风流》,王方著。

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据现代学者推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国人口恢复至3500万人,形成“太康盛世”的局面。

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2、why:swot

2.1、优势

西晋“世兵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该军事制度,士兵与平民是分离的。士兵之家,另立专门对其管理的户籍,唤作士籍。入士籍,便无入民籍之可能,为了确保士兵人口的充足,士兵只能与同籍之人通婚,这两个方面有效的防止了一些士兵服兵期满以后回到社会中与平民分地,造成的土地不够现象。

2.2、劣势

到了西晋时期,中原王朝权力衰落,匈奴人又趁势而起,攻占了洛阳。同时,河西一带羌、氐族人也成为东汉王朝的重要敌人,不断与帝国不停地征战争斗,但也在不断地汉化。这些少数族逐渐成为东汉末期军队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董卓还是马腾、韩遂手下,都有大量的羌族士兵。所以,从东汉以来,这些少数民族不断地迁往河西一带,寻找更为肥沃温润的草场。除此之外,中国东北部的乌桓被曹操击溃之后,鲜卑族逐渐兴起,成为中国东北部强大的少数民族。

2.3、机会

西晋在军事制度上实行“世兵制”,沿袭了曹魏的军事制度,因此它便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制度,实行该制度有利于西晋君主借鉴曹魏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实行该制度的有利经验,使之更好地促进西晋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其更好地融合,有利于保障国家获得固定兵源,造就高质量军队,并减少了在战争不断、人口锐减征募都难以大规模开展起来的,艰难的社会背景下,因征兵而造成的困扰。

2.4、威胁

为了巩固皇权,司马炎最初只是封王而不赐地,后为防止地方势力趁机做大,重演东汉末年的局面,于是不仅先后分封二十七位宗室为王,且规定“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从而使得宗室诸王成为了手握兵权的实权藩王。

而在加强宗室权力的同时,司马炎又大肆限制地方势力,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晋书·山涛传》),即诸州无事者不再驻兵,刺史只作为监察官员,不再拥有领兵权力,也不再兼领兵的校尉官,同时实行军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不治民。

司马炎此举虽然成功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崛起,但同时也打破了地方势力的平衡,进而滋生了手握重兵的地方诸王野心,造成了西晋末年内弱外强的局面,可以说是“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源。而少数民族政权趁乱起兵之后,由于地方实力太弱,根本无法平息叛乱,这又是“五胡乱华”局面迅速恶化的重要原因。

3、how

      1、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应该先改正自己的作风,才能让整个国家的风气变好。

       2、实行廉政。
       3、实行中央集权制。

4、if not,then


      西晋时期即便是司马家族没发生“八王之乱”,后来还是会爆发“五胡乱华”的,从矛盾的类型来看,“八王之乱”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详细点来说,它是皇族之间的矛盾,而“五胡乱华”是属于民族之间的外部矛盾。虽然王室的纷争削弱了晋廷的势力,从而为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提供了可趁之机,但实际上各少数民族自汉末以来倍受中原王朝或势力的打压剥削,早就忍无可能了。由此可见“五胡乱华”的爆发是必然的,西晋王室的内乱只是一个导火索,没有内乱,胡人也一样南下中原,西晋还是会灭亡。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儿童立场》读后感
  • 下一篇:《天生有罪》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