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必可学而至
王阳明虚心请教娄谅,怎么才可以成为圣人?娄谅用很确定的语气告诉他:
“圣人必可学而至。”
这句话非常有名,就是说圣人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成就的。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无论天资聪慧的王阳明还是资质平常的曾国藩,或是其他领域的优秀人物,都需要通过持续的、刻苦的学习才能掌握知识、技能,成为行业里的优秀人才。
有时候人生的困顿,反倒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促使人们去寻找那些终极的意义、问题的源头。当王阳明在诏狱那个狭窄、困顿、窘迫、肮脏的环境里,当什么人都无法依靠的时候,他只有去依靠自己的内心,反而从自己的内心中找到一种终极的力量。这种思索,其实已经为王阳明的人生开启了一段蜕变的旅程。
最爱是教学
我们说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尤其是平南赣匪乱、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功业上不得了。但王阳明其实是不喜欢打仗的,他自己反复说过,他人生最喜欢的事就是上课,是教学。
王阳明喜欢上课到什么地步?他是唯一一个把课堂带到战场的老师。后来他因为经常到各地打仗,就把好多弟子带在身边。到各地打仗都带着学生,只要有空档就给学生上一课。
上课才是王阳明最大的爱好,他讲课也讲得特别好。在王阳明的人生中,最得意的事情便是讲课,他的理想其实要当一个孔子那样的好老师,而不是要去打仗,不是要建功业。他要做圣人的,圣人就是要风行草偃,要改变人心、感化人心的。
要锻造一个人,讲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讲学只是影响和培养别人吗?不是的。讲学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在多年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逐步丰富、完整、崇高起来。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也终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圣人。
华夏三千年文明史出了“两个半完人”。前有孔子,后有王阳明,半个算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都是优秀的老师,这个毋庸置疑。曾国藩一生不止做了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两件大事,其实还有一件,就是培养人才。他的幕府就是他创办的“学校”,他和孔子与王阳明一样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他也可以算作一位老师。
他们都对教学无比热爱并且身体力行。这也让同为教师的我受到很大鼓舞。
做价值判断,而非利益判断
毁誉得丧是什么?就是在做利益判断。你的出发点,你的终极追求不是致良知,“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毁誉得丧和致良知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为什么会困惑其中,是因为出发点以及最终的归宿其实都是一个:你在做利益判断,不是在做价值判断,不是致良知。
作为老师,我们要反思:我是在做价值判断,还是利益判断?或者换一个问题,我为何而教书?
我为五斗米而教书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驱此外更何求?是这样吗?我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营生的途径、赚钱的门路?我为了获得某个奖项或是证书,为了晋级职称可以不顾教育教学规律、不惜伤害学生身心?
我相信,一定有更多老师是超脱于这样的追求之外的。他们为了教书育人本身的价值而教书,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自身的完善而教书,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教书,为了祖国的更加繁荣而教书。
这样的教师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