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2023-08-15 08:03:07  本文已影响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在南京先锋书店买了一本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刘勃译的珍藏版书籍,书的质感很好,读起来很舒服。翻到译者序扉页,译者第一段话完全说出了我想说的:总会有人说 :“应该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我往往会回答说 :“他/她已经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所以我无话可说了。”阿兰·德波顿在其作品的中文译本总序中准确无误地说出了我的这种想法,他说 :“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那些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东西......那位作者用确切的文字描述了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我们原以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有所会心。”就连为什么要读书这一点他也替我说了,而且几乎丝毫不差。他说,他是“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的......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 : 我们觉得孑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一一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我也这样,“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化的理由 :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达观的态度看待自身的困境,因为我们可以学着站在普世的高度看问题”。是的,这些年的读书生活的确让我的内心强大了许多哲学方面的书所起的作用尤其大。仔细想想,我在这方面多少还是有话可说的。作为本书的译者,我就先从叔本华和他的这本《人生的智慧》说起吧。
《人生的智慧》给了我一眼看到的喜悦。缓缓翻看书本,无数的话语敲打震撼着心灵。
叔本华(1788-1860)生于但泽,被称为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部著作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从世俗、实用的角度探讨了真正的幸福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从理性出发,谈了“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

有读者说,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书,我就读这一本!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惊喜,尤其是看到扉页,毫不犹豫就买了。其实还蛮贵的还不打折。这本书说好理解也不好理解。译者的话很好理解,但是作者写得就没那么好理解了。我才刚刚看完一遍,尤其是后半部分没怎么仔细去研究。读完还是有收获的,深层次的理解还需要去研究看看。
论影响幸福的因素:
我们的幸福应该基于我们全部的本性,体格的健壮是首要因素,其次是一种获得独立自由和保持心灵平和的能力。这两类幸福因素的重要程度,荣耀、财富、身份和名声都比不上。
我们的幸福无法在别人的头脑里驻留,所有寄托于他人的幸福都是虚幻的。
人们根据自己的出身和拥有的财富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对于幸福的感受就会存在三六九等。我们都是处于忧患和坎坷中的可怜虫而已。
论如何看待世界:
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取决于我们如何来看待它。
再美好的事物,在蠢笨的人眼中也是乏味的,就如同再美丽的景物处于恶劣的气候中,也会被蒙上一层阴霾。
论对快乐的感受:
幸运总是会伴随着快乐的人,因为他总会有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理由。
多数情况下,对痛苦的感受越强的人,对快乐的感受就越弱;反过来也是一样。
忧郁和闷闷不乐的总是想象种种挫折和灾难,而乐观开朗又看得开的人所遭受的挫折却相对来说真实又意外。
我们所发挥的能力越出众,收获的快乐就越高级。
论物以类聚:
对于一只狗来说,世上最好看的东西还是狗;对于牛,最好看的还是牛。这都说明了“物以类聚”这个道理。
再强壮的手臂也无法将一个很轻的物体甩出很远,因为这个物体没有足够的实体来接受外力。同样,杰出、高尚的思想,甚至天才的作品也常常曲高和寡,因为面对的只是一些卑劣野蛮的人,这让各个时代的智者叹息不已。
格言式的语录更是让人受益匪浅:
1、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2、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3、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4、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
5、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6、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7、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8、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9、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10、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11、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12、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13、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14、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15、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
16、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

不可否认,叔本华的思想极具逻辑性,描述的语言优美且有说服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并可用于指导和改善生活。但我觉得作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其实我也是个悲观主义者但又很快切换成乐观主义者,实则骨子里还是个悲观主义者,常常莫名的悲观伤感,就是时常有种悲春伤秋的感觉,时常觉得大众大苦,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而叔本华是个极度悲观主义者,看他的论述多多少少会被他所影响。他认为无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而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同时他认为生命只是具有某种消极的意义,如果你正处于悲观低谷期,不建议看。虽然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悲观的,而我们却也无需悲观的生活,况且悲观还是乐观至今仍在争论,我们可以多看看乐观主义者的书籍。
叔本华的哲学,一如世间任何事物,经过流行的巅峰以后,就重新归于相对的沉寂。这固然与世人普遍肤浅的理解力有关人们因而宁愿一劳永逸地接受令人舒服的乐观世界观;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竞争优势》读后感
  • 下一篇:《天生不同》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