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reness: Meet the baby within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关注与回应。这是动物的本能反应。
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回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分化”。
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一片漆黑
亲密疗愈一切
特别宅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欲求不被看到,从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无法和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成为一个不惹麻烦、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在人群中如同一座孤岛,这是多深的悲哀啊!
孩子夜哭,是因为需要你
婴儿天然地火灾当下,和万物联结,我们借由婴儿的存在觉知自己,事半功倍。珍惜这神奇的生命,深爱他,就是重新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长大,再一次用心灵去生活。
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一堆“正确”的数据来评价和矫正自己。
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使他的能量更顺畅地流动,而不要用夸张的哄抱、晃动等行为阻止哭泣。面对哭泣的婴儿,既不逃跑也不阻碍,需要父母有定力。
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
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退行: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人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退而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父母满足婴儿的自恋,是婴儿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也是婴儿从自恋中走出来的基础。
真正为孩子好,不需要按照时刻表喂奶、哄睡,不需要纠正他吃奶和睡眠的习惯,而是回到自己心中,当孩子夜里醒来哭泣时陪在他身边,既不逃跑也不阻碍,察觉身体和心灵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流动。等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回归内在的睡眠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治疗,它对母亲是巨大的疗愈,但又极难做到,因为我们面对痛苦时最容易做的就是直接解决掉引起痛苦的外在的人或事。
真正的勇士,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
那些幼时需求经常被刻意延迟回应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处在“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眼下有一点好处就会迫不及待地消费掉,而且很容易在父母不及时满足自己时,出于“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立刻兑现。
只要父母没有刻意延迟孩子,孩子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伤心,但不会留下心理创伤。只有当父母刻意不及时回应,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因为孩子心理内化了一个不愿意满足自己的苛刻客体,这个客体留在孩子心里,会使得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总是去主动创造苛刻与被苛刻的关系,投射性地认为别人都不愿意满足自己,自己不配过舒适顺畅的生活。
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
孩子经常活在当下,天然会享受当下的乐趣。不管是一片烂树叶,还是价值几百块的电动玩具,他都能玩的很专注,玩够了就会放下。以获取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珍惜的程度,这是我们成年人已经被异化的头脑想出来的,并非孩子的本性。
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为曾经有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评判、被延迟,这些痛苦长期积累,终于让他成为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和索求无度的人。
放下焦虑的头脑,不再评判孩子,以一颗谦卑之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玩耍,尽情享受当下的生命。
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
有退行现象的孩子,一方面说明有心理创伤,另一方面也说明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多了,孩子开始相信爱了,才敢将创伤释放出来。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Attitude: Let go of judgment and see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
限制,是伪造的爱
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内心的某个空洞长期得不到爱的填补,就只能往里面塞酒精、药物、电视、网游、滥性等,但永远也填不满。
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孩子无须刻意培养,给予充足的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他就会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
脱离感受的规则冰冷冷
“你这样闯进来,我不高兴!”之前,我只是教给她冰冷冷的规则,这个规则和她的感受是割裂的。而当我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后,她很自然地愿意维护我的感受,轻松自在地遵守规则。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规则不是被训练要求来的,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所以她非常灵活,可以轻松地跟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规则,自己的感受也没有被压抑。
试图训练孩子守规则的父母,如果训练过程切断了爱的流动,让孩子受苦,那么规则对孩子就意味着痛苦,一旦脱离了惩罚活奖励,他便不会自愿遵守规则。
给孩子的爱,再多也不为过
爱本身并不存在“过度”的问题,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自由同样也是多多益善,越自由的孩子越智慧,获得越精彩。至于溺爱,它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失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并没有关系。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体验才是滋养孩子精神胚胎的养料。知识如果是经由丰富的体验总结得到的,或是带着体验向前人学习得到的,则是善知识;如果知识挡在人和体验之间,则是障碍。人的痛苦来自与心与脑的割裂,我们因莫名的恐惧在各种限制性信念之中,也忍不住切断孩子与事物的联结,狂妄地告诉孩子:“不用其体验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世界就是这样。”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
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
我们之所以认为“正确”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为童年时只有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时深深的恐惧。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秩序和所有美德一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载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会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任何顽固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
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如果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所以变成了行为上认同爸爸,以弥补情感上无法认同他的缺憾。
道理本是为维护感受而生的。我们的真实感受总是被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包裹着,干枯地活在头脑中,所以需要学习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机制,最终目的是让感受流动。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会本末倒置,变成了另一种防御。
无论说法多正确,问题在于爱的流动被切断了,所以这个说法本身变成了另一种防御——防御我们体验当下的真实情感——让我们又一次从感受中逃跑了。
让爱流动
不期望改变
如果我们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帮助、真正的温暖,至少不要评价,尊重她们的自救方式。
荣格:“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有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不改变别人,并非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断别人的成长。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潜意识创造现实
我们对社会的种种理解和感觉,早在走进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心中了。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体验童年熟悉的感觉。
让“内在的父母”不再总是跟“内在的小孩”过不去,彼此创造挫折。内心若充满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总是有选择的,社会便会处处与你方便,提供无线的资源和可能性。
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Relationships: Childhoo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determine future relationship patterns
僧问禅师:何为佛?禅师答:一切。僧又问:何为佛心?禅师答:无所隐藏。僧说:我不明白。禅师道:你错过了。
感受被确认,存在就被确认。
孩子天然地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
如果孩子的情感流动被卡住,比如压抑自己,小声抽泣,是因为之前受过太多打扰,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许的。
不做评判,只是重复对方的感受。
你可以提要求,别人也可以拒绝。
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然避免的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等于我是错的”,真正让他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
我们轻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而且是毫不勉强的答应。
不带评判地拒绝,没有委屈地付出。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真正的陪伴时关注,但不打扰。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Inside: It's not love that hurts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人为何要一遍遍的轮回,因为“这是我的错”。
可以,不原谅父母。
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终会发现,父母身上令人厌恶的能量在自己身上一样不少。当这些阴影逐渐被觉知照见,我们的内心便不再分裂,自然会从父母的纠缠中解脱。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管教孩子是这些父母“毒瘾”发作时缓解痛苦的毒品。
在妈妈面前,我真的不存在。我的存在等于否定了妈妈幻想中的孩子,所以我总是被妈妈否定。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要分开。孩子只需要做孩子,大人处理大人的麻烦。
攻击行为背后时对爱的渴望。
当偏执者嗅到某人身上存在某些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比如宽容的美好品质,就会把这个人神化。神既不需要钱,也不需要爱;神不会受伤,神永远完美。倘若能够稳定地保持这种对神的美好信仰,也是钟安慰。然而残酷的是,对于严重偏执者来说,神的存在也许只有0.1秒,之后马上就会崩塌成魔鬼。崩塌的起因可能是神的某句话不像自己所想,或者是神的某个眼神不如自己所愿,甚至是发现这个神原来也喜欢赚钱,也有物质需求,也需要爱情……
偏执者内在的婴儿的声音:“为什么我这样攻击你,你还不主动宽容我、拥抱我,还不满足我的所有需要?你这个恶魔!”
偏执是非常强大的能量,当这种能量完全向外时,可以毁灭所有人际关系。但如果运用这种能量向内觉察,它就是不可思议的生命馈赠,偏执的痛苦就会化作顽强的生命力和智慧。
所有已经发生的苦难,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我们不再阻碍能量的流动,当下本身即是真理。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External: You deserve better
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我10块,那么剩下的8块都在说“我爱你”。
认为自己值得,财富就会追求你。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合理欲求”
所有的信念都是牢笼,是他的信念创造了现实世界的真相。
忠诚是反生产力的,忠诚文化会给企业积攒怨气。
“竞争胜利才能生存”并不是真理。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孩子之间不需要彼此竞争、讨好父母。
如果一件事瞬间让你内心敞开,你就是想去体验它,那么宇宙的资源会追随你而来。
大部分人都会走的一条路:有一个念头,然后用头脑去证明它,把它奉为真理。向外合理化。察觉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念,父母把这些信念写进了我们的脑袋里。
你有多放松,就可以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