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看看世界顶级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散文集,内容太丰富,摘录几个最有感触的记录分享。①感慨话千年;②如何写文章;③做事的态度;④工作忙,怎么办;⑤创作的本质。
【正文】
今天读完第4本五常之书——《多情应笑我(五常散文集)》,都是老唐走过的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本书内容丰富,分为11类,60余篇,记录的内容大于感受,就改名字为“读书笔记”。
一、惊回首,感慨话千年
每每回顾中华历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样的,最近两百年的苦难与新中国的复兴也屡屡让我暗暗握紧拳头。但为什么?底层逻辑是什么?一直不清楚。在张五常的文章里看到了经济学给予的答案。
1、中国的古代,真的很富
通过多如繁星的出土文物可以得出结论。①中国古代的文化,比我们历来自吹自擂的高得多。②不管骚人韵士怎样哭呀哭的,我们曾经相对的很富有。通过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真的很繁华。
2、为什么富:伦理治国,在农业社会,成本低、效果好
原文:(古代)神州在皇帝之下,治国之道是讲伦理(不是法理),论风俗(不是前案例)。我们试行孔夫子的理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我们论孝,也高举儒家学说。不要低贬这些事。以伦理、风俗治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费用低廉。昔日包公审案或郑板桥的判案故事,比之今日香港的律师、法庭,其费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不要忘记,郑板桥是个诗人,精于书画;只因为读过书,就可以大判其案了。
伦理治国费用低廉,在一个不变、安定或缓进的社会中,大有可取。但说到日新月异,风起云涌,伦理治国在三方面要付出大代价。
第一方面,在伦理治国的制度下,以读书识字来考什么进士的,求的是一官半职,所谓学而优则仕。……我们历来科学人才的缺少,不是没有天分,而是为了做官有天分的都讲伦理、谈诗论词去也。
第二方面的代价,是伦理治国会造成一个文盲众多的社会。历史上,我们从商的可能富有,为官的学者生活挺不错。余下来务农或从事工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用不着读书识字。以学问治国就有这样的一个困难:没有一个纯以学问生产而谋生的空间。
第三方面的代价,是伦理治国没有弹性。伦理、风俗、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事,不可以像欧西法律那样要改就改。
这就能够理解我们常常说的——守旧、迂腐、愚顽不灵等等词语,不是迂腐,而是伦理这个,没法快速转变。
3、为什么穷:伦理治国,不足以支撑工业社会,需要法律治国
原文1:与欧洲相比,我们给老外节节追进,在相对上步步败退,却起自康熙。最好的皇帝也保不住我们的相对优势,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们历来科学落后于人;其二是历来闭关自守的意识,应付不了无可避免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原文2:弹性不足的伦理,遇到日新月异的发展,风起云涌的演变,就应付不了。我们要搞一个革命才能把辫子割下来!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革命的国家。要是他理治国有足够的弹性,好些革命是可以避免的。工业的发展需要子女们离乡背井,传统的家庭或家族需要拆散,伦理与风俗不能不让步。司法制度的引进某程度要取代伦理。中国的伦理传统是有着值得尊重的地方,但要让步了。
4、今天的中国,是最好的中国
1985年,张五常说:“二百年来,中国最有希望的日子,还是今天。”
1997年,邓小平去世:“两年多前邓小平先生谢世,我破例地穿上黑西装,结好黑领带,也要太太穿上全黑的,一起到新华社鞠躬。一位朋友嘲笑我这样做,我说:“你没有读过中国的历史吧!””
1999年,张五常说“惊回首,俱往矣!我要再说一次:二百年来,我们最有希望的日子,还是今天。”
今天的中国,是最好的中国。
二、如何写文章?
从小最难就是写作文,大作文、小日记都是困难户,很羡慕那些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前几年还被人瞧不起过,以为我是中学毕业以工代干,呵呵,小学生作文对不起母校与老师了。读张五常、老唐的文章就感觉很舒服,也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很羡慕这样的文字,来学习下。
1、你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这个来自于《学术上的老人与海》,书拿到后随手翻翻看到的,很喜欢。张五常:
“你的文章写给谁看?”
“我认为下笔时有一个对象,是为文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好些时,作者会以一个阶层为对象。较为容易处理的,是单对单地对一个人下笔,但求这个人明白、欣赏,其他的人就不管了。”
我是写给谁看?也就是在学分析企业开始写文章,在一个群里,看着群友讨论我的一篇文章,原话好像是“这个文章写的糊里糊涂,前后矛盾”。虽然被嘲讽,但我自己很开心、没有任何负担。因为我那篇文章是写给自己的,我自己看得懂就好。
但是如何写文章?真的好希望能学写一手好文章,这本书里有很多,学习记录下。第一个要记录的就是——写文章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下笔时有一个对象。
2、反对用术语掩饰无知
原文:“散文“体”是指放开来写,不一定表达着感情,给人一种随笔的感受。” “我是一个反对用术语来掩饰无知的人。”
这个很有体会,上学的时候,聊足球,没几个球星、球队名字,战术队形没几句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球迷”,但其实都知道,大家都是“伪球迷”。
3、张五常女儿是写文章高手
张五常对其女儿文章的评价与点评:
①评价:行文简洁、内容充实、清楚明白、文采斐然。
②点评与建议:表扬,毫不做作的文字。批评,形容词可以不用就不用。
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①简单:把任何事都看得简单。
②直接:句法“直入”,用字肯定,如刀落下,切得深,读的明,文章读起来才会入木三分。
“真的,文章之道,有时应该是这样简单的吧。”
看张五常谈文章的话语,反思我自己,真的是,身边有三位亦师亦友师长,分别提醒过一句话,①表达要直接,不要绕弯子;②一句话,删掉所有不影响表达的字;③说话、文章,都要简单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人生只有一次,莫要辜负了自己
这一部分主要摘录自“狂语任天真”部分,来看看张五常如何做事,这里也能感受到很多老唐的影子。
1、做事的态度:对事不对人的竞争
原文:是的,克服困难的胜利使我有满足感。但每逢比赛、考试、研究——这些都是竞争——我要胜的是事物的本身而不是对手。例如下棋吧,我要争取的是一局好棋,走几步神来之着,对手是谁,名气大小,都不重要。
搞摄影,我希望获得的是一些隽永之作,至于我是否比其他摄影者高明,倒无关重要。他人下了一局好棋,或拍得一帧佳作,我爱之如己出也。
读大学时考试,我追求完美而有新意的答案,积分如何不介于怀。
在课室上发问,我寻求的是一些新的角度,不管同学们怎样想。作研究,所得的结论要使自己有满足感。前辈或同行中的竞争者的结论如何,对我是很少影响的。
就是这样,一切都是“成事”,而不管别人做的好与坏,只是做自己、做事情。
2、态度的影响:无意得罪很多人
原文:①有些以为在跟我竞争的人,我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②对事的竞争,取胜不比对人的容易,而二者的胜负分布也不同。譬如下棋吧。我与棋王或普通棋手下棋,胜负的机会相差不远。不管对手是谁,但求走得潇洒,妙着新奇,往往给低手难倒了。假若胜了棋王,但自觉下得平平无奇,会感到失败。
这样的对事竞争,会使一些胜了我的人奔走相告,但名家却往往招架不住。
这样的做事态度,肯定会无意中得罪很多人、特别是朋友,往往自己也不知道,甚至被针对,特别是有点权力的小头头。但时间久了,朋友也就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需要一个做事的人。
3、傲慢与谦虚:一个胸有实学的人有傲慢的资本
①傲慢:一个胸有实学的人有傲慢的资本
原文:我从来不否认自己是个傲慢的人。我的缺点不是傲慢,而是傲慢之情往往溢于言表。相熟的朋友通常认为这些言表可以接受,但不相熟的不免有微词。从、来不管后者对我的评价,所以在傲慢的言表上数十年来依然故我。
为什么相熟的朋友能接受我这样的人呢?他们知道我的傲慢虽然明显,但我喜欢不耻下问,求知若渴,认为可以教我的,拜师之举从来没有犹疑过。
林则徐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千仞无欲则刚。” 有容者,谦虚也。我不相信一个内心不谦虚的人能学得些什么。
另一方面,我不相信胸有实学的人是完全不傲慢的。表面上他们可能不傲慢,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必有傲慢之情。我因此认为傲慢与谦虚是没有矛盾的。
一个人不断地努力向上,经过悠悠岁月,达到了少有人到过的高处,向下望,见到远远在下的人群有如盲头苍蝇般乱闯,可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傲慢起来了。
是的,我没有遇到过一个胸有实学的人没有傲慢之情。至于这傲慢是在内心深处,还是溢于言表,则各有不同。
②傲慢的表现:溢于言表还是傲在内心。
一个人偷偷乐,还是溢于言表、得意忘形?
前者是谦虚,后者就是傲慢。
当然“一个人偷偷乐”更好,当时过了头就是假谦虚,显得做人假。看看张五常的态度,只有内心谦虚,才能获得傲慢的资本:知识。
原文:我认为生命很真实,要尽量地用,也要珍惜。傲慢不表面化比表面化可取,因为树敌太多有害无益。但若傲慢表面化可以过过瘾,那么树敌云云,也无伤大雅。有学之士,傲慢无可避免。傲慢表面化与否不大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一个人怎样傲慢,要增加知识——要赢得可以傲慢的权利——其内心一定是谦虚的。
4、实力与名
原文:三十年来,我有如下的习惯:不喜欢入“会”,不参加任何组织;名片、衔头一概不用。我认为这些没有意思,与我喜欢我行我素的脾性不合。这脾性使好些人认为我狂妄自大,但了解我的朋友都明白,不会这样看我。
职场之中有很多“名”,见面称呼张总、王总肯定没错,人家听着也高兴,自己叫着不知道怎么样?“总”好像好像成为了一种身份。学生的时候也有,各种“荣誉证件”、“荣誉头衔”,好像可以为人生插上翅膀一样。但是想想当年那些红本本,有啥用,最大的用处可能仅仅是拿到那一刻,高兴了一下,后来都是累赘。
现在女儿学个课外兴趣班,也要经常考证,钢琴、画画等,女儿以前也喜欢钢琴,学了两年,配合考了个证,证是拿到了,兴趣没有了,彻底不玩了。吃一堑长一智,现在仅剩的画画这个爱好,再也没有让她考。
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有些中学的敲门砖,需要那些证件,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俗人的环境,一个竞争的环境,那些学校需要一些证明材料来筛选,但是真得很俗。
5、不要辜负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的,只有这一次,若阿谀奉承,言不由衷,岂不辜负了自己。”
就是这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该得意的时候就得意。
四、工作忙——适当放低要求,收获仍然不小
工作赶不完,好像经常有,看看张老怎么办。
1、无法赶得完的工作
原文:三十多年来,这种怎样努力赶也应付不了的情况不知发生了多少次。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这种情况的出现自己事前没有想到,一旦发生,变得身不由己。要做的工作多得没有时间去计划安排,或作有系统的处理。
工作乱七八糟地来,我就乱七八糟地应付,应付得多少就多少,你说过瘾不过瘾,痛快不痛快?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挡不了的,掩不住的,索性不理。奇怪,通常有不错的成绩。不是完满的成绩,但大致上不俗,心安理得了。
是的,很多事情是这样:向自己认为是终点的目标退一步,退两步,不得已时退三步或四步,成绩如何不介于怀,其效果往往出乎意料的好。
思考:①这样的工作情景遇到过很多次,很多次是拼了命的去做,现在反思是否值得?
②目标,不要追求完美,生活自然会不一样的精彩。
③老唐的估值买入体系,三年后合理估值砍半买入,理论年收益目标26%,就算再砍半,又如何?也有13%,也是很高的。
2、人生的态度——不要因为工作,而影响生活
原文:也真的是“大”计,因为校方替他(儿子)和六位同学按期洽商,每个学期学什么,每个暑期又要跟哪位教授作什么研究等。作研究,每星期七天,每天十多个小时。我不由得对儿子说,知识重要,但生命的享受更重要。跟着,我告诉他,中国从前有一位陶渊明先生,也对他细说“归去来兮”的故事。
思考:工作、知识、金钱重要,但生命的享受更重要。老唐也是这样的生活态度,老唐也说过,更加喜欢芒格的生活态度。两条线的祖师都是这个思想,真的很好,在《重寻无处》中,有一篇《希望回到田园那里去》,描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气息不是比今天报章上的头条高洁得多吗?苏东坡在《超然台记》说的“撷园蔬,取池鱼”,对我来说,比什么豪门夜宴高得多了”,并且付诸行动,在谈论租地、租园林。
努力,然后享受生活,人活着、钱没了很痛苦,但仅仅为钱而活,也不是真正的生活。
五、创作的本质
“为什么你要做这种傻事?”
“没有为什么,只是喜欢这样做。”
这就是创作的本质:一个人未来满足自己,会做一些没有任何回报,甚至没有外人欣赏的事。这是创作的本质,只要自己欣赏,要做,于愿已足,不需要任何来自外间的回报。
很喜欢《珠峰哲理的经济分析》,很多年前,在《读者》上看到王石访褚时健,70多岁的老人,在哀牢山种橙子,后来看到“褚橙”,今天看张五常评王石,真的很感动,很多时候要做这样的傻事。
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疼痛的膝盖、花白的头发、粗糙的手掌、永远慈爱的双眼……为了我们做了太多太多太多的傻事,我们就是她的作品……
很喜欢张五常的这篇文章,全文拍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