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长篇小说《铜行里》有感

2023-03-13 07:56:35  本文已影响人 

读长篇小说《铜行里》有感

      首次拜读滕贞甫先生的作品《铜行里》,也算与铜结缘。这是一部构思巧妙、颇具艺术气息、时代感很强的作品,读后发人深思,让人思绪万千。

      不读书真不知,原来沈阳曾经有一处“铜心”。铜行里就是这个“铜心”,也叫铜行巷,曾叫铜行胡同。据说历史上清太宗皇太极登记后,下令把城内外制作铜器的作坊均集中设置于盛京(今沈阳市)城内中心,又将分散的铁匠铺置在城周,由此赋予了盛京城“铜心铁胆”之意。虽然这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不过铜器作坊由此兴盛,也有其积极的作用。 《沈阳古城沈河地名》里这样描述铜行巷的:“北起中街路,南至宫后巷,长200米,宽5米。始建于清初,1975年成今状。清代称铜行胡同,1988年命今名即铜行巷,均以该地清代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铜行得名。”

      《铜行里》这本书以”富发诚第三代传人石洪祥想为父亲石国卿百岁大寿献上一份非同凡响的厚礼为线索,通过父子之间的谈话,讲述老字号“富发诚”等铜行商铺兴衰和发展,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父亲石国卿每每翻开珍藏多年记事的软铜册,往事历历在目。清朝时期石家铜器行“富发诚”以奉锣闻名全国,那可是“富发诚的奉锣一响,整个盛京城都跟着晃”。作者笔下的石家三代铜雕大师,不仅技艺精湛,善良正直,敢于担当,始终怀有一颗不变的“铜心”,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工匠的杰出代表。

      “富发诚”铜器行富掌柜每次在收学徒时都讲到的三个规矩:具铜心、辨铜气、结铜缘。第一要具铜心,即“选择当铜匠,就要有一颗经过十二炼的铜心,哪怕深埋黄土之中也不锈不烂,不改不变。”铜品见人品,没有丝毫的杂质。一名合格的铜匠应该像像一块精铜,找不出任何的砂眼。第二要辨铜气,即“铜与人一样有一种看不见的铜气在,铜匠若不辨铜气,则识不了铜性,做不到人铜合一,做出的器物就会缺少灵气。”第三要结铜缘,即“选择了做铜匠,就是与铜结下了一生之缘,要敬铜、惜铜、善待铜,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铜人。”不惰者,众善之师也”。除了以上三点,还须肯下苦功,“须知功夫是一錾錾锤出来的,不下苦工,学艺不精。”

      虽然岁月变迁,但铜匠们铜心铁胆,始终不忘报效国家。无论庚子年护卫寺庙铜钟,抵抗沙俄而被杀害的九佬,抗日战争期间将铜器藏起而全部殉难于矿山的十八匠,还是抗美援朝石国卿参军当司号教官,为支援三线建设拖家带口远迁大西南的铜器厂十七名职工,只要是国家需要,他们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

      百年沧桑,百年巨变。铜行里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活墙巨型雕塑上的人物性格各异,但其中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更迭有序。《铜行里》小说中彰显的中国工匠精神,其实质就是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时代的最强音。

      以小见大,石家三代人等人物只是近现代中国无数个能工巧匠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断唱响所处时代的最强音,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出现了许多“石洪祥”似的人物,他们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焊接火箭“心脏”的高凤林、“两思”钳工秋亮、“航空手艺人”胡双线等等大国工匠,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铸造中国梦。

      新时代作为一名铁路系统技术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由衷自豪的同时,我将学习铜行里之“工匠精神”,提升本领,消除“本领恐慌”和“知识短板”,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钻研,开拓创新。工作实践中进一步锤炼实干作风,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敢于担当。勇当先锋表率,敢于直面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勇于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生生不息软铜册,巨舰前行破风浪。”石国卿所珍藏活生生的软铜册,其中蕴含的铜行里各位工匠之精神,必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未来简史》完整版读书笔记
  • 下一篇:《力量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