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的战国史》读书笔记 这个月看了三本书。有两本是《拿得起放不下的战国史》的上下册,是2020年烽武野写的一本战国史通俗读物。整体是一种诙谐的白话来写历史的,其中引据的史料都是最新的,可以作为一本快速了解那段历史的读物来看。同时也可以结合一部纪录片加深理解,名字叫《风云战国之列国》。 看完这些,我对那段混乱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混乱的往往是精彩的,精彩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战国七雄都有兴盛的时候,也都有衰败的节点。就先说三晋里吧,其中最先脱颖而出的是魏文侯带领下的魏国。当时魏国境内有一个西河学派,头头叫子夏,这个人是孔子晚年的学生。老来得子,应该是件好事。但是这个弟子有些“叛经离道”,他深入学习了传统儒学后发现这种学问固然好,但并不适用于当下的乱世,于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变通。儒家开始分流,分为“仁”和“礼”两派,两者的精神内核一样,但实现目的的手段有差异。 西河学派孕育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就有李悝。魏文侯是一位当仁不让的雄主,他任用顶级猎头翟璜为他笼络人才,任用李悝展开变法。众所周知,变法是那个时代国家由弱变强的关键。魏国正是在变法浪潮中拨得头筹,才使得国力蒸蒸日上,以支持对外发动战争,成为战国第一位霸主。 魏文侯在军事上,在东部,任用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秦楚韩魏赵燕齐,中山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山国号称当时战国第八强,预备役里的王者。中山国虽然实力上弱于七雄,但也是块能崩得了牙的硬骨头。魏与中山开战前夕,中山国将魏军统帅乐羊的儿子杀死并烹成肉汤给乐羊送去。乐羊一瞅,比狠是吧,乐羊吭哧吭哧干了一大碗他儿子的肉汤。随后乐羊化悲愤为力量,靠着魏国这一口变法后的铁齿钢牙把中山这块硬骨头给硬生生嚼碎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并没有因此彻底消亡,他们一直在开展游击战、寻找机会光复。 在西面,魏文侯任用西门豹治理邺城,就是那个把巫婆丢给河神的老哥。他任用吴起训练军队,吴起给魏国训练了一支特种部队,名字叫魏武卒。这支魏武卒战斗力爆表,打仗就没输过,最辉煌的战绩是五万魏武卒打败五十万秦军。 魏国在那个时期里,外交上团结三晋,东拒田齐,南败荆楚,西却赢秦。无论是变法还是人才的任用,它都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列。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击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他有点败家子,上台后先祸祸了他爹遗留的外交政策、破坏了三晋同盟。之后又听信谗言,逼走了战神吴起。此时各国纷纷开展变法,在进步,而且魏国却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甚至有滑坡的迹象。中山国也趁此,复国了。 魏武侯死后,他的儿子魏罃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魏惠王,或者称之为梁惠王大家更熟悉一些。到了他这一代,老爹魏武侯的作死恶果开始展现。魏国处于四战之地,这是魏最大的劣势。它能够称霸,靠的是通过变法对周围国家的降维打击,靠的是三晋同盟中的赵韩帮他扛住外来压力。现在,大家都变法,你的优势没有了,你的盟友变成敌人了。于是桂陵之战,魏国败了,马陵之战,魏国败了。与此同时,楚国北上,秦国东出。接二连三的败仗,让魏国走下了神坛,被打成了二流国家。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在桂陵和马陵之战中打败魏国的是齐国,彼时的齐国在齐威王的领导下做大做强。齐国当时也有一批牛人,比如邹忌、田忌、孙膑等。他们也搞变法改革,不过更加注重的是吏治。 北方的燕国因为一出荒诞的禅让闹剧,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齐国趁机出兵,名义上是剪除奸凶以扶燕国,实际上是去烧杀抢掠。燕国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以为等来了和平的曙光,结果是权臣子之和太子平相继被杀,燕国被掠夺和蹂躏,最后是燕国人民吞下了这场动乱的苦果。这下子虽然换来了燕国的暂时臣服,但也结下了梁子。 齐湣王时期,齐秦东西二强并立。齐国与其他各国合纵攻秦。贪心的齐国趁各国鏖战之际,竟然脚底抹油跑了。他干嘛去了?竟然是集全国优势兵力进攻富饶的宋国。齐国以较大战损为代价灭掉宋国以后,承受了六国的怒火。齐国背信,让合纵各国感到愤怒。灭掉一国,让其他国家感到恐惧。齐国得利,让其他国家眼红。燕国将军乐毅率领六国联军踏平了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两个小城,齐湣王被杀,从此齐国衰落。 这一切据说是苏秦的手笔,他因为感念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决心帮助燕国复仇齐国。苏秦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大、最成功的间谍,他潜入齐国朝堂成为齐相,说服齐湣王在合纵攻秦之际偷吃掉宋国,终于招此大祸。事后苏秦也因此被齐湣王车裂。 燕国是一个六百年的老牌诸侯国,一直信奉的是周朝的那套理念,因此在各国争相变法的浪潮中落伍了。燕王因为厌恶朝政而大开脑洞,要仿效尧舜将王位禅让给权臣子之。这严重损害了太子平的利益,因此引发了二者间的争斗,使燕国陷入混乱。如上所述,齐国的趁乱打劫更是让无数燕人流离失所。直到燕昭王即位后,卧薪尝胆,终于复仇齐国,几乎占领了齐国全部的土地,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 但是燕人侵占了齐人的土地,却无法征服齐人的心。在燕昭王病逝后,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恢复了齐国的故土。与此同时,新继任的燕王驱逐了功臣乐毅。燕齐两国经历这些浩劫后都元气大伤,沦为二流国家。 三晋的其他二晋分别是韩国和赵国。韩国国力一直不算强,和燕国角逐七雄最后一名。但是它有劲韩之称,这是因为它造的武器非常厉害。韩国也曾进行过变法,是由申不害主导进行的。韩国的变法侧重于术治,就是教韩王如何运用权术来驾驭群臣。这种方法,对国力的提升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加剧了人们间的不信任感。韩国最为光辉的时刻是吞并了郑国,使自己跻身于七雄之列。韩国大部分时间都活在随风倒的合纵连横之中,它最先向秦国屈膝臣服,但讽刺的是它也是最先被秦国吞并的国家。 三晋中的赵国,国力上升期是赵武灵王即赵雍时期。赵武灵王主导战国进行了军事改革,即胡服骑射,那极大地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赵国也正是凭借于此,办到了魏国没有办到的事情,那就是彻底消灭中山国。 赵雍具有非常长远的战略目光,他看准了西方崛起的秦国将成为赵国日后最大的威胁。赵雍退位于次子,自称为赵主父,专门研究针对秦国的军事行动。赵雍因为对长子内疚,把长子分封到代地。赵雍显然有些想当然,他低估了人性,他对次子的溺爱引起了长子的不满,将长子分封到代地则令长子拥有了一定实力。 王位本该是我的!一场赵国王室的同室操戈发生了,赵武灵王也因此饿死在沙丘行宫。 赵国经历这次政坛动荡后依然具有强大的军力,真正的衰落自然是长平之战后。 秦攻韩,韩被迫割让上党十七郡,差不多是韩国一半的领土。最后韩国想了个损招,官方把领土割让给秦国,却又公投给赵国。韩国明显是想让赵国来挡刀,那么赵国会不会答应呢?赵国答应了。有人会批评赵国真是贪心,人家秦国拼死拼活打下的领土,你到好,顺手就拿走了,这下好,给韩国扛雷了吧。 实际上不然。秦国在据有上党地区后,赵国都城邯郸直接就暴露在了秦军的刀剑之下。彼时的局势也明朗了,秦国要吞并六国,秦赵之间必有一战,赵国也是当时唯一能与秦国掰手腕的国家了。 长平之战赵国输了,全国男子几乎死光。很多人都将败仗归因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一场战争的胜败,岂是一两个人能够左右的?拨开迷雾去看,即使不换将,赵国依然会输。虽然廉颇的三道防线坚不可摧,但是近百万大军对垒要消耗不可估量的粮草。军事对峙,比的是综合国力,赵国并非是一开始就换下廉颇,而是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换上了军事冒险主义的赵括。 说一说最终的优胜者秦国。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是各国中最彻底的变法,将整个国家塑造成了一台恐怖的战争机器。在此之后,他的国力一直处于上升期,逐渐碾压山东六国。对于秦惠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王、秦始皇时期的事件不再多说。我更想说的是秦国灭掉的第七国,也就是他们自己。 我们都知道秦国战后吸取了西周分封的教训,采取的是郡县制,为后世提供了政治制度的蓝本。后来我读历史,发现汉朝立国之初采取的竟然是郡国并行,也就是说既有分封也有郡县,我当初很迷惑,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嘛。现在我才恍然大悟,时代发展的规律总是以鲜血和伤痛来规正人类社会的错误。汉所为的郡国并行正是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秦虽灭六国,并未使人心归附。郡县制无法维持当时的局面,必须要先依靠亲信来维持统治。 时代的进步总是循序渐进的,非人力所能及。 我相信,同样二世而亡的隋朝与此应是异曲同工。不能否认秦、隋都对结束乱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却都没有捍卫住胜利果实,这份光荣与梦想在汉唐手里发扬光大了。 还有一个国家没说,并非我漏了,是因为我读的第三本书正是与它有关,就一起说了吧。《楚国风云八百年》。 楚人实际上是也是从中原迁过去的,主要是为了躲避商人的驱逐。后来楚人帮忙周推翻了商,但依然没有获得重视,只受封为最低一等的子爵。楚国努力向中原文明靠拢,却一直被排斥在外。 当时的华夷之分,并非是看血统,而且看所信奉的文化传统。楚人对王位有种难以抑制的渴望,经常会因为权力争夺而不惜对亲人痛下杀手,楚国君主是春秋各国中非正常死亡率最高的君主。对外,楚人兼并周围的小国,这在当时人看来完全是蛮夷的行为。 楚人因为受到中原的冷落,于是停止向周王朝进贡且自奉为王,这更是引起了中原各国的敌视和排斥。周昭王曾亲统六军讨伐荆楚,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楚人爆发了惊人战斗力,周军大败,周昭王也落水而死。 楚人在武王、文王的带领下,伐随伐黄...将楚人生存空间不断拓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在周围列国的鄙夷中,楚国像一粒石缝中的草籽,逐渐生长的茁壮。 楚成王将目光眺向了中原。当时齐国在位君主是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他们北拒山戎,南征荆楚,楚人向中原故土靠近的梦想在齐国强大的实力面前破碎了。 直到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出兵帮助齐国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希望可以接过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大旗,成为新的霸主。与此同时,楚成王也看到了机会。 楚人和宋人在弘水打了一仗,因为宋襄公信奉旧时的仁义,半渡不击,宋军大败。 楚成王以为终于可以实现先人的夙愿,实际上他想多了。一个远比宋强大的大块头出现在了他面前,那就是晋国。 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楚人再次望而却步了。春秋争霸史,大多都是晋楚争霸。时而晋国占上风,时而楚国占上风。汉江一带和中原的小国,都是墙头草随风倒。 楚国在楚庄王期间终于再次发扬光大。佖之战中,楚人打赢了晋国,楚人得以问鼎中原。好景不长,楚昭王期间,晋国又联合吴国几乎打的楚亡国,多亏申包胥从秦国搬来救兵,才打退了吴国。 春秋结束,战国开启。楚悼王也曾任用出逃魏国的吴起进行变法,但楚悼王死后,吴起惨遭被打压的贵族势力的清算。在楚悼王的葬礼上,他们射杀了来吊唁的吴起。事后新任的楚王虽然借机诛杀了七十余家贵族,但是楚国的变法依旧没有完成,封君掣肘的局面没有改变。 在楚威王时期,楚国也短暂的强大过。可到了楚怀王,他因为贪婪受诈于张仪,和齐国撕毁了盟约。丹阳之战敗于秦,垂沙之战敗于齐,自己也客死秦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多时间都是被动挨打,或许项燕所率楚军的誓死抵抗,是维护了楚国这个八百年诸侯国的最后一份体面。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