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追逐图像的人》读后感

2022-09-26 06:41:27  本文已影响人 

《追逐图像的人》读后感

读了海杰的小说《四季平安》之后,我才确定跟海杰真正认识了,那是两年前。海杰说十三年前他用一周发泄般写了十万字,删到六万,无法想象这种写作方式,像一匹犟驴一边奔跑一边射精,悲壮。而书中的故事却温厚深情,借由一个未失去童真的人的视角道出了“神”看到的村落日常,没有好人和坏人,也没有赞美和批判。这必定是那片土地带给海杰的看待世界和人的视角,里面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区别于宗教中的那种悲悯。与人性和制度比,来自土地的惩罚更加严厉,恩惠也更加温暖厚重,这个我们在《隐入尘烟》中也能感受得到,苦归苦,深情。
© 王征  图片

海杰《追逐图像的人》却是另一种文本,影像批评。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进入《四季平安》中的氛围,并有意寻找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文体中关于“人”认识的契合点。海杰是从文学写作转入影像批评和策展的,这势必影响到他的其它写作。正如少年时读了《罪与罚》可以记住一辈子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但中学同学能记一生的不多,受其影响的更少,除非这人揍过你或亲过你。可以说,没通过文学觉醒的人,不管多么雄壮威武,都有点薄。这也部分的解释了为什么海杰即使不改变发型坐在西北县城局长办公室的皮沙发上也毫不违和,却年少离乡,在隔着潮白河的京郊苦思冥想,像是作为象征的西海固将自己放逐到首都身旁,而作为地理人文的西海固在西海固,在被称为故乡的那个远方。
海杰《四季平安》的开篇:牛羊喝饱了,牛羊就走了。人却要活着,一点一滴地活着。也如这本书的开篇:我父亲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西海固——这个对我而言陌生的地方因为这种散文笔调的描述,情感个体的引导,感觉自己身处在肃穆宁静的大地,旁观着蹲守在清真寺门口摄影者。“摄影”“追逐图像的人”就是以这种面目首次在该书中出现,像一本小说中承担反思寓言的角色登场。

图片  © 嘎让pyq

可能我过分着意于文学,在我的阅读感受中,《追逐图像的人》中提到的每一个艺术家,都具有某种文学性。甚至在该书前言中,“摄影的裂变”“算法游牧”“解析文字”等一系列专业词汇后,突然来了一句“借由我的朋友,艺术家嘎让的话来说……”其实在前言的语境中是不需要出现这位朋友的,因为这句话只有四个字“风吹草动”,而且明显不是嘎让原创。很不巧,嘎让也是我熟悉的朋友,主要还不从事摄影创作。这让我在读到这句话时莫名地高兴了好几分钟。然后我就想,嘎让为什么在这里。这不是批评的需要,也没有维克多·伯金、阿多诺他们合理。但在想到《四季平安》后,我将其理解为“文学”不小心在批评中的”灵魂出窍”。对不认识嘎让的读者来说,嘎让就是一团迷雾,这团迷雾跟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中的迷雾一样,能把人引到一个未知的维度,关于断裂,情感,还有故事。


© 刘劲勋


《追逐图像的人》真正关切的不是图像,是“人”,是通过图像在艰难的现实追逐生命价值的人。人在图像的现实中,西海固的现实,新泽西的现实,屏幕的现实……现实被图像,图像成为新的现实。而连接现实和图像的是人,承受中的人和承受并创作中的人。所以海杰在书中反复提到创作者与“风景”(图像)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出处,感受,情感,态度,决定和行动是怎样通过“图像”来传达的,以追问“人”的在场。对此,第四章“样本分析”中写艺术家李毓琪和张云峰的文章很打动我。
我给李毓琪当过模特:“她拍摄的行为艺术家刘成瑞变成了黑色虚空里的受难者”(p259)。那张照片毓琪没发给我,我是意外在网上看到的,第一感觉完全不是我,像发福了的宗萨仁波切在超度某个亡灵,我甚至不敢直面那张作品,她在照片中定格的是我在日常惯于用表面的“时尚”隐藏或我自己没有发现的部分。然后再看书中的荣荣、何云昌和王庆松的肖像,发现一个共同点,像是尊严尚存的废墟,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和毓琪隔着一条台湾海峡,所以现实投射到我们五官苦难深重的那一面才能被她捕捉。在肖像摄影中,如果肖全拍出了人“灵”的部分,毓琪的肖像是沉重的,确是“灵”的地基。这也是为什么文末,海杰会写道:到时候,把那些人请过来,让他们好好看看。说实话,我不敢去看。

有月亮的梦  © 张云峰

《张云峰:作为录像机和暗房的身体》用“作品”串联起创作者的成长环境,对现实的反应,以及情感。甚至不忘了交代“受当地摄影师田林的影响,习得了摄影较为精湛的暗房技术……”人在地理上有出处,技术上也得有,这就饱满。也在这篇文章中海杰提出了“生命图像”的概念。生命的开始不是一声啼哭,结束也不是一张遗照,所有的记忆都可以用图像串联,哪怕是想象中的,记忆失落在图像逐渐模糊的地带。从这篇文字能清晰的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之艰难,作为个体的人的力量和悲伤,以及人与人连接之重要。比如作者和艺术家的连接,艺术家和合作艺术家(李海光)的连接,艺术家和生活伴侣的连接,读者和作者的连接……从中我们即使深知改变不了现实,依然能看到一丝希望,如果没有这丝希望,什么都不会有,包括绝望。
“图像”无处不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粘满图像。几年前的“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中有不少摄影艺术家参与,有批评者说他做摄影的不在图像中行动在哪行动。答案只能这样:我不在图像中行动,但用图像证明我没在图像中行动。尤其今天,不管什么媒介的作品,都在用图像证明自己是不锈钢、油彩、铸铜、新型科技材料等等。而书中确实有艺术家是专门在图像中行动的,针对摄影的历史,底片,本雅明的“灵光”,图像的分层……这也需要警惕,就像一个做行为艺术的,只在行为艺术中行动,肯定会忘掉大清国的辫子,也行动不到电子蝴蝶落在鲜花上的那一刻。

《追逐图像的人》内页

读完这本书后,我试图学习海杰《四季平安》的写法,一口气喷出一篇读后感,但还是用了三口气,并规避了给予我很多维生素的理论性文字,也就是说我只写出了我能感受到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很有可能是海杰并不在意的那一部分。该书真正重要的,还得通过阅读获得,从事图像工作的爱好者和创作者更为需要,但谁又能离开图像呢,包括行动艺术家和口号生产者们。至少,我是通过这本书才意识到图像创作者不只是摄影师,首先得是观念艺术家,哪怕是纪实摄影也得以观念为先导,观念即思想;图像也不是拍照P图,更不是视觉艺术,依然关乎反抗,创造和记忆。
最后,希望海杰能把《四季平安》出版,牛羊已经被烹饪了,我们还得在这块硬土,一点一滴地活着。
2022年9月22日
刘成瑞

《追逐图像的人》

海杰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年8月

封面图像 / ©张晓

《追逐图像的人》内文摘录:


p7, 张承志所呼吁的”文明内部的发言“至今只是一个理想,在强大的第二系统里,文明内部的澄清失去了机会。

p16, 咱们走着瞧吧。

p24, 战争的劫难成了温暖的人生舞台。

p51, 从创作的角度来讲,风险,正是创新的开始。

p82, 图像跨界需要面临的就是合作和嫁接,它首先面临的合作对象就是文字……

p90, 艺术神学的存在是对人格的压制,而仪式是对观看的压制,教堂是对美术馆的压制……

p197, 你不是你,你是图像,或者图像的灰烬,屏幕的药渣。

p231, 知识已成为权力,被各方争夺,艺术正在陷入知识的泥淖;另一方面,经验已经被神话至于玄化,成为幻术的道场。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 下一篇:《朝前》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