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2022-09-01 08:59:35  本文已影响人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何永国

本期阅读书目《中国哲学史》,作为北京大学的指定教材,无论广度还是深度,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最深刻的哲学史旅行。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是日常人们说的哲学中的三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通常认为哲学的三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最基本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通读全书,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从先秦到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代,无数的哲学家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不断在探索、在论述、在批判、在前行。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至今天。

翻开中国历史,哲学是从懵懂开始,到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六家,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期。似乎又有一种不服输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秀”。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上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深入人心,统治中国思想上千年。期间,佛教对中国古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神不灭论对缓解当时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以此来慰藉人们心灵。当然,其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范缜的“神灭论”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间数百年没有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哲学家,直到王阳明的横空出世。

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阳明心学不愧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学习西方。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科学知识与哲学杂糅在一起,植根于中国本土,构建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学体系。同一时期的严复,在“中西并立”的前提下抛开传统思想资源和传统形而上学,直接引入西方的理性哲学,第一次把中国哲学置于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和框架内,从而开启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孙中山先生把唯物主义知行观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他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万物的发展而发展的,说明“事实在先,言论在后”。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不断的试验和长期的革命斗争获得的,说明行先知后,“知”是由“行”决定的。同时,他也承认“知”对“行”的反作用,这就使他的唯物主义知行观带有能动的反映论的某些特点。他承认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发展的,认为以往的人类历史,经历了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最终将进入大同世界。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崇拜内圣为王,有人倡导“三民主义”,也有人推行辩证唯物主义。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得多一些,人生就会往哪个方向靠得多一些。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之所以没有特别盛行的宗教,因为中国人将哲学当成了宗教:我们在哲学中寻求真谛,也在哲学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春晖读书社社员  周江民

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考。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了。比如第一编第二章孔子:讲了孔子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思想、仁学思想、认识论思想、中庸之道、天命论、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三章,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方面。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高于道德的价值。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对他们而言,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了。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思考,所以做一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假病》读后感
  • 下一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 相关推荐